绿林网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锦集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锦集

《安慰剂效应》是一本由[美]莉萨·兰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一):安慰剂效应的神奇魔力

看到心理学著名作家布琳·布朗强烈推荐的书,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口气读完,引发心底深深共鸣…是啊,有时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比如。当遇到困难在心理对自己说,一定要挺住。这时会发现,困难似乎没那么大了,心情豁然开朗…安慰剂,对,读完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作为自己的心理辅导师,找到属于自己的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二):安慰剂效应才是中医研究的方向。

本来是想深入了解安慰剂效应,但是读完前两章了解了些有限的研究之后,到后来大半天都不再研究导向 ,而是个人生活导向,对于我来讲最有价值的无非是某些引用,指向研究安慰剂的研究小组,自然疗愈的数据库计划。然而读到后来却被作者的个人讲述所打动,每当看到一个人的种种都会为人类的种种所惊叹感动,当然也有自己的种种。书中提到有一些灰常神奇的冥想技法,比如那个高潮什么的。作为冥想了四年多的人,表示还是要向西方冥想界学习一个。推荐对积极心理学和安慰剂效应有兴趣的人读,不推荐过于理性研究向的读者,不推荐挑剔性读者。对于身心关系了解较多的读者来说,本书可能过于浅了。

另外有不少的内容都是直接摘自《真实的幸福》, 难怪书中到后来的章节, 其思维脉络几乎就完全是在重写积极心理学中的幸福公式。

关于标题党, 呃, 我就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安慰剂效应的奥秘, 正如书中所言, 我们还远远没有探索清楚。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三):每个跟疾病打交道的人都该一读的生命之书

“安慰剂效应”这个名词对于学医的人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经常听学药剂学的同学说,很多药物其实本身没什么治疗效果,大部分都是安慰剂效应罢了。通俗点说,很多时候,治愈我们疾病的不是医生和药物,而是我们对医生和药物的信任所致,所以归根到底,我们是被自己的心理力量给治愈的,这种心理包括情绪、看法等,甚至是只要处于医学这个环境中,本身就对我们的疾病有了疗愈的效果。难怪著名的通才,同时也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说:“这应该是一个专业的秘密,但我还是要告诉你。我们医生什么也不做。我们只提供帮助,鼓励你的医生与你同在。”这个说法若是被笃信西方传统医学的人听到了,定要愤怒地回驳了,可是有意思的是,本书的作者偏偏就是一个受过多年西方传统医学教育的医生,她本人的一些经历让她不得不重新思考传统的医学模式是否忽略了个人的自愈潜能,而这种潜能就来自于强大的心理力量,她开始查阅最顶级的期刊和文献,发现最顶级的医学期刊如《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等都在寻求可以证明人能够“自我疗愈”的科学证据。作者似乎发现了新大陆,很多权威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对疾病防治和康复的重要影响:那些你认为与身体健康无关的事情可以使人多活7年,那些有趣的事可以显著减少人看医生的次数,一个积极的心态转变能让人多活10年,有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可能会导致过劳死……而我们通常没有将其与健康联系起来的令人愉悦的活动则可以大大减少换心脏病、中风和乳腺癌的危险。

总之,这本书既清楚地阐述了安慰剂效应的机制,也给了很多案例和权威文献的支持,作者亲身经历的转变过程也是让人动容不已。这本书不光让我们见识了心理的强大力量,也提出了一个新的健康模型——健康界碑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身体依旧在健康中占据首要位置,但是已经不是决定健康的全部因素,因为作者告诉我们,除了身体的健康,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所属环境、工作与生活的目的、创造力、环境等也决定了我们是否处于健康的稳态当中。总是,很久没有度过如此逻辑严谨而又让人感动的书了,既有满满的干货,又写得温婉细腻,作者把医者的使命视为第一要务,所以不论是在这《安慰剂效应》这本书中,还是在大名鼎鼎的TED 演讲中,她都在努力地以知情专家的身份为我们揭露“健康中那些令人震惊的真相”。我觉得,这是一本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四):其实是你“相信自己会更好”与“认为自己会生病”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

安慰剂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人体内存在一种自我疗愈的力量,哪怕你受教育程度很高,哪怕你知道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但只要你相信自己身体里确实存在自愈的力量,并用科学的办法调动这股力量,就能让身体更健康。

长久以来,我们都深受“基因决定论”的影响,认为很多疾病都来自于遗传基因,我们会得什么病在我们一生下来就是注定好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但最近几年,遗传学有个分支叫“表观遗传学”,表现的表,观察的观,表观遗传学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于“基因决定命运”的无力感。

千万不要跟你的孩子强调你们家的遗传病史,也不要对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你会得糖尿病”这样的话,更不要一有症状就去网上搜索,每次一搜都会发现自己得了“绝症”。这些都是不好的心理暗示,而且这种从小受到的影响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表观遗传学认为,虽然我们生来基因已经确定,但每个基因上都有一个“开关”,开关没被激活,这个基因就不一定被表达。也就是说,虽然你不能改变你的遗传基因,但你可以利用心理力量来影响遗传基因的表达方式。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些人每天喝绿色果汁,保持纯素饮食,保证八小时睡眠,服用维生素和其他保健品,并严格遵照医嘱生活,还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锻炼。但奇怪的他们的身体状况竟然比以前还要差,有些患者健康状况之所以越养越差,不是因为基因遗传也不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够健康,而是因为他们要么困于孤寂,饱受情伤,要么囿于职场,忧心明天。当被询问“你的生活缺失了什么?”,大多数人都能列出长长的清单,甚至有人失声痛哭,毕竟有些问题,不是靠吃素食维生素或者锻炼身体就能解决的。所以说,良好的社群关系,生活的幸福程度对于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目前,科学家认为,外界信号,比如营养、居住环境乃至思维和情绪状态,都会对身体调控蛋白质产生影响,而调控蛋白质就决定了如何表达,甚至是否表达 DNA 上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这也就证明了作者的观察实践,你生活的幸福程度确实会影响你 DNA 的表达,进而影响你的健康。

因此人体的生理状态,其实是你“相信自己会更好”与“认为自己会生病”这两种想法之间的博弈。

安慰剂六步疗愈法:

1. 相信自己可以疗愈自己。

要做自己大脑的守护者。我们在大脑中应该专注于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不想要的东西,因为潜意识不能理解否定,当你告诉你的大脑“我不相信我会抱病终生”,它听到的就会是:“我会抱病终生”。所以你一定要跟自己的大脑强调“我会更加健康”。

2. 找到恰当的支持。

当你相信你的医生会解决掉你的问题,心里一放松,症状自然就缓解了。

3. 倾听你的身体和直觉。

我们不应该非要等到身体罢工才肯去听它的抗议,生理症状会在身体和内心指示灯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如果你一直忽视这个声音,就会失去最好的疗愈期。

4. 诊断疾病的根源。

寻找病因时才会客观地审视我们的生活,这才让我们有机会找到我们生活中的漏洞。

5. 是为自己开具处方。

为自己开具处方的首要条件是,你要记住,你才是身体的主人,你应该成为康复过程中的全职搭档,医生只是被你授予了治愈你的权利,所以他会提供你所需要的一切检查和药物,但是要由你来决定是否需要接受这些药物或手术,这才是自己给自己开具处方的意义。

6. 对结果放手。

《安慰剂效应》读后感(五):内心强大的人,生病都能自愈?医生只需给予安慰?黑科学给出惊人答案

有没有想过,生活中:

有多少病是医生治好的?

有多少病是人们自愈的?

也许我们的身体本身带有自我恢复功能,而医生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帮助?

老专家和他的神奇特效药

一位癔病性失语的病人,无法开口说话,心理疏导毫不见效,该怎么治呢?主治医生和一位退休老医生演了一出双簧。

第一天,主治医生对病人说:有某位权威专家,专治这种疾病,可惜年纪大了,请他的人太多,不好请。

第二天,又告诉病人:已经联系上这位专家了,专家说如果能挤出时间的话过来看看。

病人坚信不疑,用乞求的眼神看着主治医生,并用僵直颤抖的手写下几个字:求求你!

第三天,退休老医生如期而至,主治医生、住院大夫以及护士恭恭敬敬把退休老医生让进病房,并当着病人的面把“专家”大大地捧上了一回。

接下来,“专家”从包里拿出一支神秘药液,吩咐护士静脉注射,并告诉病人:“这是我研制的特效药物,只要在注射过程中感觉到身体有发热的感觉,病立马就好。”

护士麻利地静脉穿刺,开始注射药物,病室一片寂静,所有人平心静气等待结果,病人的呼吸频率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药物注射到一半,“专家”突然发问:“感觉到发热了吗?”

病人答道:“感觉到了!”。

专家和主治医师相视一笑,让护士停止注射,拔针。

病人急了,问:“为什么不给我打完?”

“专家”说:“你的病都好了还打它在干啥?”

病人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会说话了,身体也不再僵直了。病人激动得放声大哭,与之相反,整个病室其他人脸上全都是微笑。

——那支只需半瓶就治好顽疾的神药,其实就是葡萄糖酸钙,和这位病人的病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钙剂静脉给药时可能出现全身发热感,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让他集中精神体会注射时的感觉,当发热感出现时,通过自我暗示,或许可以使病人高度抑制的部分大脑皮层活动恢复正常。

这个病例里的葡萄糖酸钙,其实就是“安慰剂”。

安慰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因“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赖特先生和克力生物素的故事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克洛普弗博士报道了菲利普·韦斯特医生和他的患者赖特先生的案例。

赖特先生罹患淋巴肉瘤,已经到了晚期,韦斯特医生为其进行治疗。所有可尝试的治疗方法均未起效,而赖特先生也已经时日无多。赖特先生的脖子、胸部、腹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均布满了肿瘤块,脾脏和肝脏明显肿大。

肿瘤还使他的胸腔每天产生近两升的浑浊积液。韦斯特医生认为,赖特先生的剩余寿命不会超过一周。尽管主治医生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但赖特先生极度渴望活下去。他将求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种被广泛看好的新药“克力生物素”上。

他恳求医生能够采用这种新药为其治疗,然而问题在于,赖特先生的病情过重,而这种新药从未在病情这么重的对象上试验过,无法保证疗效。

然而赖特先生反复纠缠,直至韦斯特医生不情愿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韦斯特医生周五为赖特先生进行了注射,但实际上医生并不认为赖特先生能够撑过那个周末。

令韦斯特医生震惊的是,周一,他发现赖特先生竟然能够下床散步了。赖特先生的肿瘤如同火炉中的雪球般迅速减小,各处肿瘤的大小均减小到原有尺寸的一半。在首次采用克力生物素治疗的10天后,赖特先生出院了。

沉疴尽去,赖特先生兴奋到无以复加,在连续两个月内一直对克力生物素充满溢美之词,称其为治疗淋巴肉瘤的灵丹妙药。然而两个月后,开始有科学文献公开质疑克力生物素的实际疗效。赖特先生深受打击,而他的肿瘤也寻隙而归。

由于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的病人,这次韦斯特医生决定采取一些不太光明的手段。他告诉赖特先生,最初的一批克力生物素在运送的过程中有些变质,因此减弱了药物的疗效,但他能够为赖特先生提供新进的一批高浓度、超纯净的克力生物素,其疗效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然后韦斯特医生以高纯度特效药之名为赖特先生注射了一些蒸馏水。接下来,就是再次见证奇迹的时刻。是的,肿瘤消失了,胸腔中的积液也随之去无踪,赖特先生再次享受到了美好的时光。

不幸的是,美国医学协会把事情搞砸了:他们披露,通过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克力生物素被证明一文不值,这种药物对于肿瘤并没有实际的疗效。

赖特先生对于治疗完全失去了信心,肿瘤如期而至,而他也在两天后辞世。

身体能够自愈,且心灵操控着疗愈机制?

对医生而言,有些无法解释的情形,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他们的工作中。即使是最保守的医生,都遇到过有些科学上不能幸免的病人成功痊愈的病例。

当他们见证这样的事情时,有时候也会不禁质疑:我们所珍视的现代医学,是否有神秘的事情正在发生?

心灵可能有超乎想象的力量,能治愈身体?身体能够自愈,且心灵操控着疗愈机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