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某个男人》影评100字

《某个男人》影评100字

《某个男人》是一部由石川庆执导,妻夫木聪 / 安藤樱 / 洼田正孝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某个男人》影评(一):那个活了300岁的男人

老头其实一眼就认出了妻夫木聪(以下简称男猪),“城户”这个姓看不出任何韩裔的信息,但老头上来就说出了他的身份背景,老头记得他。而且,老头从不叫他的名字,只称其为“靓仔律师”,说明老头知道他名字换来换去,根本不认可他所谓的“名字”。

大概是沉迷现在的身份太久以至于暂时忘了过往,但在追查男二身份的过程中,男猪也逐渐恢复了自我身份的意识。对于现在的生活,虽偶有烦恼,但他大致还是满意的(受人尊敬的工作,可爱的儿子,温顺的妻子,殷实的老丈人家庭),不过,当发现妻子出轨后,他彻底厌倦了这个身份,启用了“温泉旅馆次子”的名字,去开启下一段人生。

根据片尾他在酒吧的自白,可以得出,“律师”之前的一段人生至少经历了10年,因为“两个孩子,一个4岁(律师之子),一个14岁(上一段人生)”。

不禁感叹,日本人对名字真是有种执念,《你的名字》,《千与千寻》。。咱中国人就比较少这方面的困扰,什么字啦号啦笔名艺名网名一堆 233。。

《某个男人》影评(二):手帕哭湿的一部电影

个人理解是讲述了两个社会问题。第一个就是死刑犯的家属 心理问题 第二个也是外国人差别问题。

后者确实作为在日本的外国人 深有感触。

剧情发展还是画面我都觉得非常棒 台词简直给满分。因为是冲着サクラ来的所以出现拳击的画面觉得好惊喜!

「爸爸离开这件事

我已经不会感到悲伤了」

「但是

我好孤单啊」

爆哭

突然停住的结尾 我太喜欢这种结尾了。

律师到底又是谁呢。或许老头都不知道

但律师今后又会过着谁的人生呢

是一部非常有力量却很安静的讲述差别问题的电影。

是一部有温度却又很冰冷的电影。

我们到底 是谁啊

《某个男人》影评(三):看似衣冠楚楚,其实所穿所用都只是规格化,包括他的婚姻都是他的加固保险,来隐藏他的真实

我发现将作品与事件当魔术方块看,每次看就会有不同发现。 比方从人心来看那些回忆的流变,或从事件中钻个小孔来看人性的切面,这对我来讲都是生之乐趣, 它不见得会接近真相,但比较接近我人生想追的真理。 如果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说当个「合格的读者」是重要的,那我们何妨一路当个找答案的人,

电影的开头与结尾都以人物的背面画像呼应,一层层的镜像,很像是Edward Hopper的画,每个人都之于那个城市空间,形同消失与被遗忘的存在。 主角城户律师野愈来愈将真我消失在人前,也很有可能连自己都忘记了自己原是「那个男人」。

夹娃娃机里有很多玩偶,当他们在那样的机器中时,它们原本叫史莱姆还是蛋黄哥,就已经不重要了,这是电影《那个男人》的核心,如今的社会化对人只是掐头去尾这么简单吗?

《那个男人》充满了「指称」的意味,不设定是哪一位男子,而在于角色们之于外界他者是「什么」。 且挂满了满满的标签,如圣诞树让树的本质消失的方式。 而角色对自己近乎没有任何表述,或是落于表述也无法传达的境地。

这不只是我们现在习惯的势力让某个人「社会性消失」,而是主角对自己以「消失」来处理他自身的「存在」,一如社区公园的设施,路边一邮筒这般,让大众「视而不见」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是什么样的人要让自己活得像树叶虫一般? 为何那个社会会有人活得只是一指称,而非有他真实的名字。

《那个男人》有趣在它充满了日常性,无论是阴雨中的孤零文具店,还是安藤樱演的里枝守着的文具柜台,还是妻夫木聪演的不起眼的律师城户与他活如精品的妻子、漥田正孝饰演的安静男子大祐(只有他的画蕴含了无限语言)。 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代言自己的阶级似的存在,但内心的声音则充满了嗡鸣声,以此对照着这世界所有的偏见与定论。

这部改编自平野启一郎的同名小说,这故事的确充满了大师松本清张的魅力,如一滴水掉进溪水中,看似平静渺小,却激起水底下的漩涡,除了勾勒出社会阶级的不可动摇,也充满了寂寥感。

社会有些沉疴的病态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为何这样的群体是舞动着却是寂寞本身? 是因他们遵守的价值是否只是启动了自己可能被排他的恐惧?

有如卡夫卡所写的《城堡》,里面许多人只是把体制内化成自己内在,因此成为「城堡」的概念的守门员而不自知(他是A是B都无法大过他本身的阶级),这个故事里面所有的人都如芭比娃娃的娃娃屋(演绎式的幸福从另一个角度很阴森),包括演妻夫木的岳父在餐桌上的言语:「 那些外来的人根本不算日本人。 」其他家人如芭比娃娃装饰般地坐着,如同是他们阶级的陈列品。

从那幕开始,我感受到原来隐瞒自我的不只是两个男主角城户与大祐,而是这电影的所有人都是「那个男人」,每个人都在恪守自己的制度,在其中因被群化了而感到安全,如同会走动的制度代言人,就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意识形态恪守者,他们无论财力大小都以巡视「城堡」的小兵姿态为荣,而忘记了自己是谁, 与他的名字除一符号外到底有什么价值。

这与日本原本信仰的名字如同灵魂的招唤全然不同,他们仿佛都在蛇魔女的眼神下变成了石化人,戏中每个人因恐惧与自身认知不明而成为「那个男人」,让人想到徐四金的名著《香水》中的最后杂交场面,只要不用为自己的决定付出代价,人们很愿意忘记自我。

因此这部电影带出的是一种后怕情绪,如同《城堡》的K置身于无边的异境,他出不去是因为那里是个「时代」,主角城户在一个大制度下,就如同K一般永远在叩门。

而电影中的城户与大祐,前者因为是朝鲜族(始终被当成低人一等的外来者),大祐则因为是杀人犯之子,在阶级森严的日本始终处境边缘,虽然被制度排斥,但荒谬的是他们也是制度的信仰者,他们对自我的攻击不亚于外界。 大祐甚至打拳击赛时有如自残一般,深怕自己也如父亲是这个群化中的变异份子。

只有大右顶用他人名字后,才能放过自己一马般,与偶然结识的里枝展开了新的生活,他的人生又重新开机一般,如同骗过所有人地悄然安生着。 他像偷来的日子一般珍惜新生,那幸福是这部电影沥青阶级中一股暖流,但也无法让社会这个石头巨人往人道方向多走一些。

因为现代人多半渴望是社会来认可他们,广告与传媒的讯息都将社会一元化,而非由个人转身去看这社会是个培养皿,有时是承载了过期坏水的羊水,谁也不知里面孕育了什么? 而个人又要如何适应且能接受自己?

电影中的回马枪放在妻夫木饰演的律师身上,他活得就像表面平静的漩涡一般,看似衣冠楚楚,其实所穿所用都只是规格化,你从他的包包到他的表情都是规格化过的。 这角色很难演,他内在幽闭了胆怯的自我,包括他的婚姻都是他的加固保险,来隐藏他的真实。

他比大祐必须盗用他人名字才能展开新生还要彻底压抑,他将自己乔装成「社会」所有的正确,他就是一个相对于「芭比世界」里如鸡肋的塑胶肯尼,可以是任何人,只要够正确。 而他周围人对大祐的批评,都如同刺在他身上,让他更害怕自己身为「社会」的赝品被曝光。

这部电影可以看做一个人被密不透风的体制桎梏,如同趋光的蛾黏在蜘蛛网,也可以远看整个社会只尊崇某一种「那个男人」的形象,「那个男人」看似开放先进,但实则本质上仍然将「成功标准」这玩具玩弄在掌心,驱使人们同化在不知主宰者是谁的「城堡概念」中。

因此城户律师在他人抹灭大右想活下去的努力时,才终于失控显出怒意。 他的人设因大祐案而出现裂痕,但他补强的方式是在某些安全场所彻底抛去了肯尼的样貌,如同对社会病体的发炎,开始演变出另一种相反「人设」。

说穿了,这社会有如灰姑娘童话,认鞋不认人,你的外貌与举止都要配合那双的玻璃鞋,它是你的敲门砖,至于灰姑娘叫什么名根本不重要,童话本质都很黑色幽默。 有如安徒生童话的《影子》,本体被吞噬了,或是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与《假面的告白》,你不知最后留下来的哪一个「理想的自我」。

《那个男人》这部心理恐怖片,因为日常仍流泄出来,阳光洒落的公园,孩子的笑容,生命真实的吉光片羽还在,但趁着城户律师的走入「自我迷宫」中的剧情,带出了若摘掉名字、称谓与头衔,你我究竟是合乎市场导向,但内在中空的洋葱,还是只是相对于天地的真实?

写这篇稿子时,我正恰好听到《2009年月球漫游》的机械化配乐,而贯穿《那个男人》的电影配乐则是一个音的多样变奏,表达出内在的质疑与重组,这是加分的配乐。 将两部配乐听完,社会给我们的表象,几乎有如一举打破石膏像,也顺便一把撕掉《那个男人》深入骨髓的社会集体假面贴纸,内外呼应,痛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