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是一本由金性尧(选注)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读后感(一):唐音远去,悲歌难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首诗共同之处很多,前两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都写到了河山,都提到了朝廷(王师、春风)。宋诗盼望着王师,唐诗盼望着春风(皇恩)。然而,两者的格局和气象却大不相同。

唐朝是中华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唐朝有足够的实力去征战四方。在唐人心中,有一种唯我独尊的优越感。所以唐诗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宏大的格局和气象。

但宋朝则不然。宋朝是中国国力最弱的是一个王朝,尤其是南宋,偏安于江南一隅,延口残喘。而宋人的地位也卑微,心中多郁结之气。所以宋诗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一种报国无门,英雄气短的感慨。 经过以上的比较,是唐诗优,还是宋诗好?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明人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唐朝因为国力强势,无论是抒情诗还是言志诗边塞诗,都是强劲有余,婉约不足的。也因此成就了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如果我们一味的尊崇唐诗,而放弃宋诗,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宋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独有它的味道。

宋朝虽然国力微小,尤其是到了南宋,但是他的物质财富却非常的可观。南宋的军事力量虽然不足,但是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却非常惊人。除了向西夏和金人纳贡之外,宋人仍然有大量的金银供自己去吃喝玩乐。北宋时,虽然国家积贫积弱,但财富都集中到了民间,清明上河图,即是一个例证。在这个物质生活水平之下,宋人崇尚享乐,出现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风物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描写的是自己做杭州太守时,看到的西湖美景。

西村 郭祥正 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这里描写的是农村渔人闲适的生活。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身上衣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爱国诗人陆游不是只会写投笔从戎,上阵杀敌的壮怀激烈诗句,同样他也会抒发一些轻松愉悦的生活情调。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金陵时,他所写的田园诗。其中并没有说自己退居时的郁闷,反而流露出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心境。

宋诗继承唐朝的余音,明白如话,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不高,但也有他自身的可取之处。而宋诗数量繁杂,其中的精品很少。我国的著名古典文史学者金性尧,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据他多年以来对宋诗的研究,曾经选编了宋诗三百七十首,加上自己的一些点评,配以对作者的简单介绍,组成了《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这本书堪称宋诗研究的入门之作。

在《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这本书前言里,金性尧就对宋诗进行了点评和对其中部分著名诗人进行解说,评价每个诗人的亮点和短板,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宋词的一个简单引导。

毛泽东曾经说过,读宋诗,味同嚼蜡。他直言不喜欢宋诗。

宋诗到底是什么滋味呢!请读《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听金氏评诗,别有风味。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读后感(二):深谷有奇香 宋诗一枝秀

提起唐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上过学就背过唐诗。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谓妇孺皆知。“诗仙”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圣”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王”白居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奔放恣意,酣畅淋漓。除此之外,韩愈、孟浩然、王维、刘禹锡、李商隐相信这些唐诗大家也是无人不知。。。。。。虽不是诗人,说起唐诗,脑中也涌起数十家喻户晓的名句及诗人。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几乎是这“诗”的全部意义所在。

而谈起宋诗,恐怕大家的反应是迟疑:说错了吧,是宋词吧?不,这里说的是宋诗。恐怕大家就真的不知如何说起了。就连百度上,宋诗的页面也少的可怜,无论如何,宋诗的地位远远无法与唐诗相比。在历代文学评论家眼中宋诗也是不入流,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家金性尧老先生在他的著作《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中讲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清人叶燮在《原诗.内篇上》举例:“苟称其人之诗为宋诗,无异唾骂。”可窥见宋诗地位之可叹可悲。

公元960年,残唐五代结束。宋太祖赵匡胤在 汴水边建立宋王朝,从此,诗歌也由唐诗变为宋诗。此时的唐诗已随唐王朝历经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晚唐诗已由登峰造极的唐诗盛世转入弱势,诗风也多哀愁迟暮。此时衔接的宋诗处境也很尴尬。王朝虽换,“殿堂仍在,石陛如故”,民间百姓的生活依旧,社会矛盾依旧。文化自然而然的也分为为朝堂服务、为百姓鸣疾苦、或自娱自乐自述情怀几类。宋诗也在此社会环境中开始了它缓慢而坚决的发展之路。《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在前言中对宋诗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述。

宋初,王禹偁师法白居易形成的白体诗,诗风“警秀平易,尚存唐音”,可惜其能开风气,但自己的作品成就却不大。其后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派,模仿晚唐李商隐,“词藻繁丽,对偶精切,好用典故”,但却遗神取貌,毫无生命力,被以欧阳修为首的诗人诟病抨击。此后宋诗经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相继主盟诗坛,诗风注重思想深度,长于议论,并有散文化趋向。又经历黄庭坚开创江西派,诗风激愤悲怆,由此发展出“中兴四大诗人”、永嘉四灵、江湖诗派等不同风格的诗派,诗的基调也从含蓄雅典、忧国忧民,渐转为淡泊伤感。而此时的宋王朝也演绎了一场由盛及衰的历史大戏。悠悠岁月中,宋诗一如深谷幽兰,静自开放。只是那奇香少有人知。

作为唐诗的忠实粉丝,我对宋诗既陌生又好奇。但在阅读金老的《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过程中恍然,原来宋诗并不陌生,很多诗人正是我们熟知的词人,很多诗句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正如朱自清老先生所说:“读此书如在大街上走,常常看见熟人。”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百年想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驎埋没马群空。”王安石《思王逢原三首》

“天门夜上宾出日,万里红波半天赤。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菊。”苏轼《送杨杰》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是我从《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中大概选了喜欢的诗人及诗句与大家分享,读来是否也有或荡气回肠或意境优美或朗朗上口之感呢?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缪钺说:“宋人为诗,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如此,宋诗也可谓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一颗沧海遗珠。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收录了宋诗三百三十余首。除了我们熟识的诗人,金老还选了一些“生面孔”的诗作,如“包青天”包拯;理学家朱熹;穿袈裟的诗人惠洪、如璧;西昆派代表杨亿。。。。。。孰优孰劣,自在读者心。 每一首都用平易清隽,言简意丰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广征博引的评注,广受读者好评,这也是本书自1986年出版以来一再重印的原因。

《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读后感(三):在古诗词里,有你所爱的一切美好中文的样子

有幸读到《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不多时便有众多反思,其一是: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自从高考之后,大脑就被写入了一个“失忆”的程序,渐渐把那些应试知识还给了老师,尤其是大学内不再涉猎的,文理无一幸免。在“忘却”的这一过程中,最无辜被抛弃的,应该是古诗文。

今年三月初,为了不让我的大脑越来越迟钝,或是记忆力坏掉,我在微博立了一个flag,说是每天背一首唐诗,后来范围也就变了,不拘泥于诗也不限朝代,有时一天几首,有时几天一篇,到现在记在脑子里的大约有四十多了。这些天下来,初衷早已抛在脑后,而因对它的喜爱而坚持下来。

诗词带给我的惊喜很多,我几次灵光乍现把它应用在我的日常作业里,效果不错。例如即兴口语表达课要求表达一个“在微信上过母亲节”的漫画,我用一首《游子吟》开场,成功拖延了我原本就撑不起的节目时长;纪录片课上要求写关于浙江的桥的策划,我又把柳永的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用在了解说词部分,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怎么说呢,平常无心积累的东西有了用处,感觉很奇妙,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如果学以致用可以作为读诗的原因之一,那么其二则是古诗文带给我的,更多的,关于汉语“简而美”的震撼。

许是最近读了一些书的影响,我开始有了新的欣赏文字的角度,也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更注重精简字句,揣摩用词、手法。渐渐地我发现不说废话、在文章中不出现重复的词也是要下功夫的,也感受到了自己词汇量的匮乏,用来用去总是那么几个。

我便循着前辈的指导去古诗文中寻找答案。古文寥寥数语却别有洞天,用词之细腻精致,往往让我叹为观止,引发脑部高潮。

李贺的《将进酒》一篇,前几句将色彩运用到极致。

如我自己略有所感的张九龄《感遇》:

最后一句中的“何求”总是背成“何需”,细想来,“需”占据主动,“求”略显被动,用求而不是需,其洁身自好的情感更加强烈。

再如杜甫《赠卫八处士》用天上星辰比喻与人相交:

如我们较少接触的李白的“思妇”诗《春思》,最后一句捕捉到的那个春风吹动帘帐的心颤瞬间:

……

郜元宝老师在他的《时文琐谈》里时常谈到两种行文风格,一种叫“烂熟流丽”,与之相对的为“生涩朴讷”。古诗文中也存在这两种风格。

说到烂熟流丽,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就大气绮丽,文采飞扬,全文更称得上一个瑰玮卓荦!(然而我要死要活还没背下来全文)

再说后者,古文中唐诗宋词汉赋还有诸多记、序名篇,是最常被提及的。而宋诗,完全可以说是在唐诗和宋词的夹缝中生存,在他们的伟岸阴影下默默闪光的一颗遗珠。生涩朴讷,非宋诗莫属。

这就要说回我最初提到的《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

在这本书里,作者金性尧选注了300余首宋诗,“我选本书,大体上亦是让大家多在大街上看见熟人,不过,又保留一点余地,让读者进入小街僻巷,和陌生人见见面。有重点地保证了‘主’,又有控制地吸收了‘次’。”每一首诗我们都能看到作者介绍、诗文、注解、说明,足见作者的用心。

确实,我们在《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中,可以见到不少熟面孔,如苏轼、陆游、王安石、欧阳修、李清照,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其实宋诗离我们不远,陆游的我们算是懂得多一些的,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

另外,大家都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但他也有写景的小诗《池州翠微亭》。岳飞此人上马能战,坐案能书的威武大将军形象呼之欲出。

还有我们童年回忆包拯包大人仅存的一首五言律诗,可谓吉光片羽。作者言包拯之诗艺术性略差,但“以人存诗”,看了包黑炭真真是生涩朴讷至极了。

我不禁想,我们是不是有时过于注重了语言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其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外在体现应该有的美感。逻辑和思辨固然十分重要,说话的艺术也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学问,还是文学、美学。

生活中不缺少抖机灵与意识流的社交语言,时而运用粗浅的文字游戏博人一笑,时而直抒胸臆一泻千里而不知其所止……我对此并不否定,自己也时常乐在其中,我只是想,我们可以适时回归到语言的本质。诗词所体现的那种节制美、雕刻美,恰恰是我们可以去学习的。

当然如果真像古诗词般地去交流,不免难接地气,有掉书袋之嫌。遇同道中人则已,否则必定曲高和寡。但是对精致语言、丰富词汇的追求,对优雅表达的追求,对时代面貌深刻凝炼的反思,都值得学习,古诗文能给我们的,一定不止几个生僻字那么简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