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封语江湖》读后感摘抄

《封语江湖》读后感摘抄

《封语江湖》是一本由封仪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封语江湖》读后感(一):曾经的闯海人

建省之初,发生在海南岛惊心动魄的事件,或已为世人忘确。《野蛮生长》《封语江湖》会被今天的青年读者当成演义小说,根本不相信那些故事的存在。然而,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梦中的我常常会返回故事现场,醒来后追忆那些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早年的海南很不起眼,如果不是“红色娘志军”和“汽车走私案”,陆人毫不在意 “越郡外境” 的存在。 海南独立建省,是在1988年,与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一样,享有了特殊政策,成为中国“摸石头过河”最大的实验田。

《野蛮生长》作者F君,UCASS博士,84年被委派海南做研究,不务正业倒“批文"。风波后被剥下“金领”。回京游荡两年回故地,联络旧朋凑了3万元,搞"农业开发"。恰逢“春天”到来,凭"三寸不烂之舌",先忽悠信托投资500万,拿去银行抵押贷出1300万,倒卖别墅,净赚了300万,空手套白狼完成积累。 那时在海南,持有与房地产的批文,转手便发财。房子还在图纸上,就已经被炒来炒去,几易其主。后来大名鼎鼎的“潘十亿”,在那时候挣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0万:“一开始都不敢相信,不敢签。在1楼签了房产买卖合同,到6楼加价就卖了。现在想想都害怕。”

《封语江湖》读后感(二):江湖

林亦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人为传说。在封先生的笔下,那些往昔的奋斗史就如江湖的传说。

正如他的朋友在序言中提到的那般,先生就是典型的老炮。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虽然略带痞气,但行事光明,故即使远离了所谓的“江湖”,但江湖上依然有他的故事。

那是一段精彩得让人目不暇接的历史,那是一段敢拼就会有所成就的历史。“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正是那段历史最好的写照。你想发财,很容易;你想成名,很容易。但凡有点胆识的、有点魄力的,闯荡上几年,就能有所收获。虽不能保证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还是很大可能的。

先生拼搏的地方在海南,那时的海南虽为特区,但因地理位置等因素,较之其他的特区发展略微缓慢。先生是有远见之人,带着些许的理想来此海岛一搏。在那里,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所长,但凡能赚钱的、不违法的、不触及底线的,他都愿意去尝试。他可以言语些许夸大,但做事一定落实实处。正是这样的秉性,他拥有了一大堆的朋友——并不是泛泛之交的酒肉朋友,而是真正能遇事伸出援手的挚友。

《封语江湖》读后感(三):朋友永远不嫌多

本书作者叫封仪,这是一本自传,所以书名为《封语江湖》。说句实在的,这本书其实不能完全算是一部自传,其中吹牛的成分占了大多半。从封仪的文字中就能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大大咧咧,对人对事都很重情义的。说到交朋友,其实在社会中能够交到的朋友简直是太少了,因为大都是利益关系,很少有人老大不小还去交朋友。封仪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况且他也不缺钱,这样一来就算不是知心朋友,有空聊聊天也是很惬意的,更何况他都出书了。

作者是锦州人,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这也确实很贴切,锦州人就是这样,直来直去,有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每个人对于做人的标准都不同,这样一来看待他人的方式也就不同,他所交的朋友也许对他来说,他真的真心当他们是朋友,但是对于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来说,因为文化差异等因素,很可能背后不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感觉封仪是一个乐观的人,凡事大大咧咧,这样也不是不好,至少能让人对他免去戒备之心。

从书中也能看出封仪很不容易,一个人走南闯北,还能够广泛识友,我也很佩服东北人这股冲劲。东北人大都给人印象是豪气,不斤斤计较,但是对于家人却很尊重。他们自带自来熟,所以有些人可能会在见第一面时感到惊讶,不过很快就会适应的。

这本书有点自言自语,自我吹嘘的感觉,之前我也说了,大部分作者都在吹牛。有些人吹牛是胡乱吹,但是封仪确实有这个本事。吹牛只不过是对于自己所做引以为豪的事加以夸大,这倒显得这个人很可爱,而不是每天都很死板地做着别人无法理解的事。其实说到做到和想到就去做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说出去的话,为了面子也要去实现,但是只是在心中想想,很少有人能够这个毅力去做脑海中的事。但是封仪就可以,他认识的人遍布各行各业,他也不会说去利用什么的,而是需要帮助的时候,让人牵个线。这样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他交朋友没什么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很单纯。

封仪所生的年代,注定了只要他努力就会有一番作为,事实如此,他确实努力了,而且也得到了回报,这就是最重要的。

《封语江湖》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江湖

拿到这本《封语江湖》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沉甸甸,沉甸甸的书,沉甸甸的回忆,一个人得有多少故事,才能写出这么厚厚的一本江湖,也许作者封仪的故事太多太多,他闯荡海南的回忆太多太多,多到他想用自己文字记录下来那段一个人的江湖,那也是海南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是地球上最富生机活力的一块热土,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召唤着全国的有志之士。

而1984年的夏天,海南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关注的起因始于中央出台的一套关于海南的政策,这就是当时闻名的“11号文件”。1983年2月起,中央召开关于海南开放开发的会议,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并于当年4月1日转发全国。“11号文件”给予了海南特殊的优惠政策,并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开放海南岛。一时间,“11号文件”被四处传抄,海南岛的地图在全国脱销,一再加印。众多“闯海人”涌向海南,形成了第一次海南热。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作为最大的开发试验田,承载了无数人的理想。

这些义无反顾奔向海南特区的“闯海人”,英雄辈出,鱼龙混杂。当时的海南堪称中国民营企业家的黄埔军校,今天中国所有行业的领军人物中,前十位至少有一半是当年的闯海人。可见,当时的海南,就是梦想的舞台,多少人在这里寻找机会,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本书的作者封仪,也是这一批“闯海人”中的一员,放弃待遇优厚的公职,毅然决然地来到海南闯海,为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为着自己胸中的那一口气。

那一段闯海的历史不能说不艰难,可是在封仪的口中笔下,我们读者看到的更是洒脱。也许就像野夫所说的那样,“江湖虽大,堪称人物者不多,封仪兄可谓江湖中之龙凤。余久仰其名,常闻其事,虽同年闯海者,然海深缘浅,迄今犹未杯酒相拜。近读其书《封语江湖》,为其跌宕风云的半生而感动。回想我辈皆野蛮成长,遍历斯世各种沧桑,风流阅尽,故事满腹,这样的回忆,既可垂训子孙,亦可旁证国史。李商隐诗云: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我辈无法回转天地,正好白发扁舟永忆江湖了。奇人有此奇书,此生足矣。”对于封仪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来记录追忆自己的过去,让自己年老时翻翻那些过去的记忆觉得这一生并没有虚度过,这也就够了。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来看看封仪一个人的江湖,来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也是一件乐事。

一个人的江湖,向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致敬。

《封语江湖》读后感(五):封仪的风云,封仪的江湖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奔向了1987的海南,他们内心激荡地毫无保留地投入到这片大海中,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十万人才下海南”,他们铸就了一段属于他们自己的,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

我不属于那个时代,对那段历史没有经历,也一无所知,但读了封仪先生的《封语江湖》,我知道了在这些“闯海人”中,有个叫封仪的先生也在那片江湖中缔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传奇,而且在他的传奇中有种更为可贵的“追梦天涯,实现自我,顺天应人,笑傲四海”的闯海精神。

封仪闯海时的名字是封义,从《封语江湖》的内容来看,那段时间他的经历和处事方式真可以用一个“义”字概括。打抱不平,说干就干,义气凛然,两肋插刀,毫无畏惧,敢闯敢拼,“拉帮结伙”,兄弟情义……这些词语成为了他那段生活的真实写照,难怪他经常自诩“别人都说他是黑社会,别去招惹他”。

一个“义”字还体现在这部作品中,他敢用最真实的事件,用真实的名字,毫无隐晦曲笔,真实地记录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正因为“义”字立于心中,他才会有如此的真诚和胆量,尽显为人坦荡,兄弟情深。

当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渐归于成熟稳健,当年的封义把名字改为了封仪,是不是也预示着他拥有了另一番感悟,要开创他另一段传奇。当汹涌豪情沉淀下来,便成就了一个人的开放与包容,内敛与平和。他创办了凤仪坊,在北京北二环附近柳荫公园的湖心岛上,他专门做起职业交朋友的工作,14年来,免费招待了数以万计的朋友,从未收过一分钱。此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开始了自己的文艺范。

如此侠情的封仪,在妻子去世时,两个人的交流中,那份独有的细腻与深情打动了我。“嫁给你我不后悔,下辈子我还做你的女人。”“不要,要是真有下辈子,我就做一会你的女人,也让你有机会折磨我一回。”“我想好了,下辈子我也不做你的女人,你也别做我的女人,我们俩一起修佛吧!”封仪的风云岁月,封仪的时代江湖,此时再多的风光,再盛的辉煌,都不如这一句“如你所愿,一路走好!”来的真实了。

看《封语江湖》,与封仪一起历经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一个淳朴的大学生,在梦想的驱动下,经历怎样的灵魂蜕变和人格进化。

看《封语江湖》,与封仪一起体会那个特殊环境造就的人的江湖故事,看那个传奇的人物回归平淡,看他做的那些普通又有意义的事儿。

看《封语江湖》,让我们这些平凡的人们,怀着宁静致远的心态,过好每一个普通的日子。

看完《封语江湖》,便想起了几句诗“怕流年暗消年少,春到,人难老,回首仙家,自是人间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