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耶路撒冷告白经典读后感有感

耶路撒冷告白经典读后感有感

《耶路撒冷告白》是一本由[印度]利皮卡·佩拉汉(Lipika Pelham)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路撒冷告白》读后感(一):耶路撒冷究竟是应许之地,还是黑暗之城

女性作者的视角出发非常注重婚姻家庭和心理的描写,由于作者童年生活的不幸和曲折,所以对家庭的重视程度超出常人。巴以冲突和个人婚姻的矛盾紧密相连,可以理解作者对婚姻挣扎不舍的心情,但描述过多会觉厌烦,有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更喜欢看的是书中关于中东生活的描写,具体到大家族小人物,想要了解在耶路撒冷这个特殊应许之地的人民如何生活,还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书中有很多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做出的种种剥夺人权的统治行为,也反映出巴勒斯坦人生活的艰难,身处无宗教信仰也很难直面交火冲突的国家,看到书中每天挣扎在充满荒唐、痛苦、仇恨、民族冲突和宗教战争的人们,总有悲凉的情绪笼罩难以消散,人性永远是最温柔也最残酷的存在。

《耶路撒冷告白》读后感(二):试图理解最终未能达成

看到大概1/2时在想,作者的丈夫里欧可真是个直男癌,为什么作者不能摆脱这样的生活呢?

一个优秀的BBC女记者放弃一起随丈夫来到以色列,陌生的国度,养育着两个孩子同时没有放弃追逐自己的事业,与此同时她的大男子主义丈夫从不退让,从不安慰,从不试图理解妻子;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工作为最优先,可是以读者的角度来看,试图以己之力解决巴以问题的丈夫所做的工作不过是徒劳,甚至没有妻子在沉重的陌生生活之中发现并拍摄的纪录片更具价值。

于是在整本书里我也试图寻求作者是怎么想的,当最终看完并明白作者的想法时,却感到无比失望,作者最后表达,自己将对家庭和丈夫的期许向后放置,因为丈夫有着对中东地区更崇高的目标,私人愿望理当退后。甚至再也没与为自己抱不平争取正当权益的朋友欧莉说过一句话,我:???

所以很遗憾,试图对作者的理解并未达成。我在想的是,即使是这样优秀的BBC总部记者,纪录片荣获各种奖项,出版书籍并被拍电影的女性,也要自愿受困于丈夫的“永不理解”并不再奢望得到安慰,真是让人唏嘘。不过这或许与作者的出身紧密相关,出生于印度孟加拉交界的小山村,从小在父权社会长大,甚至受到性侵后求助于父亲,得到的都是冷漠的旁观。很难想象一个活在(追求)平权社会的现代西方女性会如此处理家庭问题吧,大城市的中国女性应该也不会。

为作者感到惋惜,她本来可以有更多更厉害的成就。

《耶路撒冷告白》读后感(三):一位BBC记者的自述

“耶路撒冷是位性爱成瘾的老妪,不断压榨一位又一位情人,至死方休,而后一个哈欠便将对方从自己身上抖落;耶路撒冷是黑寡妇,趁着交换之际将伴侣一一吞噬。”如果说全书的亮点的话,我更愿意认为是作者引用的阿摩司·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的这段文字,而佩拉汉最成功的部分大概在于看完让我理解到了对耶路撒冷这样的一种描述。

全书通过冲突来表现内容,也充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父亲的伊斯兰教信仰到丈夫的犹太民族,从儿子基兰与女儿玛亚不同的世界观,从犹太人的以色列到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从朋友塔玛与菲妲的争论,从自己与丈夫里欧关于信仰关于工作关于琐碎地争吵,感觉全书成也冲突败也冲突。

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好奇,让她与丈夫相遇相爱,而这些却也成为了日后强烈的冲突来源。一直致力于和平解决巴以关系的白左为和平全家移居耶路撒冷开始奔走。作者描述了在这里五年间的生活方方面面,这中间涉及到许多犹太习俗,包括割礼、成年礼、安息日、赎罪日等都有笔墨,但这些也是其与丈夫矛盾的来源之一,全书也从这些地方描述和展开,从这个角度理解,是这位记者在耶路撒冷的生活纪实。

但通读下来却感觉非常疲劳,因为作者与丈夫的争吵视乎贯穿于始终,不休止的争吵分居,不免让人感觉出于一种家庭妇女的抱怨,很多时候也是太过于敏感太有抱负太过相似,过多之后难免让读者有厌烦之感。同时很多笔墨至于他们搬迁居住的房子,子女的教育(这一部分儿子与女儿对于宗教的好奇和反差倒是蛮值得研究),只愿能如作者最后说的那样,在这样不断地交战中寻求缓冲区,找到属于自己的和平吧!

如果说一本书下来能够给我留下些什么,我想大概是对于这两个民族历史的好奇,对于和平的渴望,anyway,对于这个世界一个神秘地方的多点点了解总是好的!

《耶路撒冷告白》读后感(四):时至今日,我终于有些懂了“巴以冲突”这四个字的涵义

“巴以冲突”这四个字在我小时候每天晚上和父母一起看新闻联播的时候听过太多太多遍,和它一起的词语还有“自杀式爆炸”、“约旦河西岸地区”、“伊斯兰”等词。一直以来对这些名词所代表的事情都晕晕乎乎,只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好像并不是那么太平。

作者自己说,想要用写作的形式,记录下来自己一家人在“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一切。她想要带着读者和她一起,穿梭在这个国家的大街小巷,和她一起经历这十五年来所有的一切。

虽然这个国家至今为止冲突不断,但是在作者身上体现的尤为强烈,因为她有一个复杂的宗教背景,自己却不信教,并且嫁给了一个犹太丈夫。从这一点开始,就为以后的不断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在这个国家,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以色列人怕巴勒斯坦的报复,所以以几近严苛的方式去限制他们。在机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被区别对待。学校给孩子不停地洗脑,政府军的亲戚其实并没有通过除了手枪之外的方式去了解这些巴勒斯坦人……菲妲和塔玛的事情也是由于这种种的历史问题所衍生出来的小小插曲,即使两人因为性格不合做不成朋友,但一个仍然欠着另一个的人情:获得了蓝色的居留证(虽然只为期一年)。在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受到这种影响,也许因为一个犹太中间名而感到负罪,也许因为是巴勒斯坦人就不能走那条专为以色列人开通的公路。机场安检居然用一个人的肤色、宗教、甚至是姓名来划分三六九等!最感动的是作者在BBC巴勒斯坦办事处找到了新的方向,重燃起了对工作和所追逐事物的热情。目前的我恰恰需要这一点。

另一方面,这本书带给我的是关于对婚姻的疑惑和想法。两个相爱的人当面临工作的选择时应该怎么取舍?当有了孩子之后又要做什么妥协?一方强势的时候另一方是不是很不甘?婚姻真的比自己奋斗要来的可靠吗?

在耶路撒冷的告白,远远不止这些。

《耶路撒冷告白》读后感(五):其实主角不是耶路撒冷

这应该是我读书进度最慢的一本书了,当然中间莫名的中了全职高手这种毒也是无奈,但其实也反映了本书确实有一些问题。

如果是一本优秀的外文书籍,好的作者和好的译者一定是相得益彰的,但如果不好的话确实也很难说哪方的问题,主要我是没有能力能贯读一本E文小说的。从书名的翻译来看,译者还是相当成功的,但里面的有些字句确实很值得推敲,基本的意思确实都翻译出来了,但是许多过长的句子带来了比较糟糕的阅读体验,加上一些希伯来语或是阿拉伯语原文放在对话中可能并没有实在意义,却要后面用括号再解释这种奇怪方法来说的话,个人感觉译者这边还是有一定问题的。

其实我本来是想读基本关于犹太人的书,了解下以色列、了解下犹太人的,正好看到kindle商店在折扣,就直接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在反映犹太人生活这边只做到了一些,或者说只是反映了近几年在以色列的犹太人社会的一角。

本书应该可以看做是一本优秀日记合集,以作者家庭为引子,在时间线上逐一展开,从作者的孩子降生一直讲到本书成型的时间,应该是以作者和他老公里欧的情感变化作为主线了。但其实这份情感线却是相当的无聊,大男子主义的男主,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女主貌似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就这样,爱他为他改变,丧失自我,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的套路还真的在书中展开了,只不过是以大龄文艺女青年的文笔。这样的感情线,与耶路撒冷这座充满矛盾的厚重城市显得格格不入。

作为BBC的记者,作者在许多所见所闻中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对犹太教等等问题的思考与描写都相当不错,尤其是开篇第一节结尾,对耶路撒冷一所医院内出生的巴以婴儿的描写,精彩且让人思考。但一旦进入了与里欧的感情线,作者就好似自己描写的那样,变成了渴望爱情的少女,开始大吐苦水,让原本就很不连贯的主线更显得起伏不定,晕晕沉沉。

所以基本上我会喜欢所有没有作者和里欧感情线的小节,作者和女儿通过旅游签证进入以色列、市场的葫芦巴酱、好兵帅克、三个女人一台戏的菲妲和塔玛等等。这些人物刻画的鲜明,伴随着他们的故事,我看出以色列的异常排外,巴勒斯坦的无助,以及巴以问题的极端复杂,以及耶路撒冷这座城市在争端核心神秘与多彩。

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乏出彩的小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思考。但作为一名记者,这本书在许多地方能感觉到作者对于长篇作品缺乏掌控力,不少多余的语句,乏味且难以串起来的主线,小节间缺乏合理的连接,使得这本书很难作为一本“书”,想来这就是记者与作家最大的区别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