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夫所指读后感1000字

千夫所指读后感1000字

《千夫所指》是一本由乔恩·罗森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2.80,页数: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夫所指》读后感(一):杂感

干货略少,多是采访和叙事,而且最后的结论有些避重就轻。但是关于《乌合之众》和监狱实验的内容很棒。 另外,我还是觉得人们在网上攻击一个人,主要是因为在现实中要尽量友善,但在网上发言可以逃避责任。至于为什么我们不肯原谅一个人,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对他的了解只有那件错事而已,因此一想起他就会愤怒。而如果和现实中的他交往了一段时间,也许你就会知道,他犯的错不能代表他就是这样的人。

《千夫所指》读后感(二):羞辱的耻度与“注意力经济”

针对并未犯大错的人,羞辱是自视为弱者的看客们的强有力非暴力手段,想要构建道德监狱以行使正义。

对于易采取暴力行为的人认为暴力是消除羞耻感的有效途径,因此童年时遭遇暴力成年后更易施暴。充满戾气的人也认为发脾气比平心静气更能解决问题。

另一些人占领经济或道德的高地把羞辱用作赚钱和控制社会的手段,对普通人的羞辱如“穷鬼/土鳖”,对女人的羞辱如“骚/村姑”等作为贬义的象征的控制作用下,更多人的消费观/女性观被重塑。

羞辱的耻度就像另一种注意力经济。网站可能会因为某个人的“丑闻”而大赚一笔,而人们则朝着千夫所指的方向,逆向投入羞辱者的怀抱。

“我已颜面尽失。我已失去自身之不朽,残存的只有野蛮。”——《奥赛罗》

《千夫所指》读后感(三):友善发言的重要性。

“可怕而尖锐地道出了大众是如何一步步被误导至歇斯底里的状态的。” ——Jesse Eisenberg 文中讨论了公开羞辱的作用机制、维护正义与宣泄私愤之间模糊的界限、谷歌算法与被遗忘权、高德温法则、证实性偏见,等等。 作者在最后讲到,“社交平台的伟大之处,在于使沉默的大多数有了发声的机会。不要让沉默是金重新成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感想:

1、像流量和假评会对数据库造成污染一样,人们不加理性的宣泄式言论亦会对社交平台造成污染,反过来还会呛到自己。因此理性思考与友善发言很重要。

2、如何塑造强大的心灵:把他人套进自己的叙事结构里,把对自己的评价权交还给自己。

3、卷西的评语说得有点委婉,大众与其说是被误导,倒不如说是主动放弃了判断力,加入了群体狂欢。

《千夫所指》读后感(四):千夫所指 书摘

推特 私设公堂? 小雪花永远不会觉得自己需要对大雪崩负责。 公开羞辱是否只有缺陷?公开羞辱与社交羞辱的区别 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群体的疯狂 聪明的演说-群体被极端情绪打动 夸大其词,言之凿凿,不断重复,绝不以说理的方式证明任何事 菲利普.津巴多

缺乏睡眠对精神的影响 羞辱的意义体现在我们真实的样子和展示给外界的样子不同,如何抹去两者的差异 也就是说 拒绝感到羞耻?抑或根本没有被千夫所指。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人质情节 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和过错。为何假装自己不会犯错 反馈回路,改变行为的有效工具 反馈是一种工程原理,所有的工程都为了让你建造的东西保持稳定 我不用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 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才是民主!不要让“沉默是金”重新成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千夫所指》读后感(五):关于几个明星作家的调查很有意思

这本书就侮辱和羞耻这一主题而言,写的有点乱,但作者亲自调查的几个作家的故事很有意思。

着墨最多的是发生在2012年神经学科普写作明星乔纳·莱勒的“丑闻”,他的几本畅销书国内都已出版,比如《普鲁斯特是神经学家》、《大猩猩为什么比专家聪明》以及《想象》。2012年《想象》一书刚上市不久,就被一个记者偶然发现捏造引用鲍勃迪伦的话,面对记者的核实时,莱勒先是欺骗,瞒不住后才被迫公开道歉,而道歉时又被认为在找借口。最可笑的是,公开道歉的演讲竟然还拿到2万美元的酬金。一错再错,莱勒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名誉扫地。不过那几本书其实都很不错,值得一看。

第二个是法国作家勒庞写作《乌合之众》时的背景和心态。

第三个是调查社会心理学界的大牛津巴多当年那个最有名的监狱实验的故事。

总之,不多透露了,这本书当作记者的调查手记看很有意思,从中体会人性的复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