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

《乌合之众》是一本由[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1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合之众》精选点评:

●任何时代都是群体思想的产物,了解了群体思想,也就看懂了历史和现状。

●对大众心理讲解的一针见血,直抵本质。

●群体心理学的经典。

●越读越有感慨。尤其是关于教育的那部分,应试教育究竟培养出了什么人才呢?细想更觉得那些年荒废了大好时光,只知道拼命的背书,做题…唉

●直接就是打开了一扇群体认知的窗户,社会上的那些群体行为用书里的知识来解释,瞬间明朗。

●值得再看。

●所有文明的主要推动力,都并非理性,大多数时候尽管理性尚存,但情感才是文明的驱动力。融入群体,意味着个体人格的逐渐消失。所以独立思考永远是一种高贵的品性。然而,人本是群居动物,高手永远都能在独处与群处之间找到那个最佳平衡点。

《乌合之众》读后感(一):做一个有自我思想的乌合之众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著名的心里学家、社会学家、更是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斯维利”。勒庞一生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矩》《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多部大著作,其中的《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的开山之作。第一次了解到勒庞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历史卜老师给我们简单说过这个人,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和他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早年他是医生,后来游历各国在晚年才开始的心理学研究。 《乌合之众》我自己的理解是一群无组织无纪律的人,像一群土匪或是各有各的小心思不为团队出力的人。公司的墙上有这么一句话,人在一起叫聚会,心在一起叫团队。人在一起心不在,叫乌合之众。咱这本《乌合之众》把所有的,聚在一起的人都判定成为乌合之众,个人感觉有点片面了吧。 很多的事情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比如一个国家的建立于与管理。一个公司或是一个军队等等。难道说思想一致的团队,都是乌合之众吗?当然本书也有其独到之处,适合各类人才观看。 本书总共是三大章节。第一章主要讲的是群众的心里。对于群众的特征、心理、情绪、观念、理性、想象力等各方面都分析的非常透彻。 第二大章节,主要讲述的是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整大章节都围绕着意见与信念之间形成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变化范围,及其的应对方法都剖析的非常成功。 前两章尤其把群众的一些弊端盲目跟风,无自我意识的的情况,以多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 第三大章节主要讲述的是,不同群体的分类和描述。这一章节更多的是作者对于自己的观点做的论证。其中举了群体犯罪、刑事陪审团、选民群体、议会的群体的例子。确实这些例子都非常的成功,在加上作者的文笔老练,可以说是精彩至极。 而让我感觉到最好的一部分是,武志红先生开篇的自我介绍和对心里方面的一些自我见解。让我感触很深的是武先生的一句话:我跳入过潜意识的深渊,又安然返回。在跳入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你注视者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潜意识这个东西很可怕的,好多得事情都是在潜意识里做的,这个事情是真的不好去控制。就像我,一直在潜意识的深渊,却从来都没返回过。 而他的另一句话:我特别喜欢的一张图片是,一位健硕的裸男,手里拿着一盏灯在前行,可一个天使用双手蒙上了他的眼睛。对此,我的理解是,很多时候,当我们感觉的“真理之灯”在手,自信满满帝前行时,很可能,我们的眼睛是瞎的,你走的路,也是错的。 这句话让我有点懵的地方是,为什么是裸男。这是有啥暗示吗?有啥深层次的含义啥的我没理解透彻呀。 感谢《乌合之众》非常精彩。

《乌合之众》读后感(二):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乌合之众”的一员

回顾2018年的看网络新闻之路,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够轻易的站队。上午看起来该遭万人唾骂鄙夷的人,下午就有可能成为了包含委屈的受害者。事件总是会不断的在翻转,可是却又总有人在事情还疑点重重,且没有完全调查出来时妄自加以评论,等到真相出来时却又捂着脸默不作声的躲在了一边。回头问问他为什么之前会妄下断言,他却告诉你因为一开始所听到的就是这样的结论,并且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盲从,绝大多数人的所做出的选择,遮蔽了我们的内心,影响我们的大脑做出正确的判断,于是乎我们也加入了这一队伍,并且将这种影响带给接下来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特立独行的人有时的行径会让人接受不了,但是大众盲从的心理所带来的麻烦与影响或许更加大一些。这种情况并不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才产生的,只不过是网络时代将这中现象放大了而已。其实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有人专门进行过研究,并且写出了一本百年来畅销不衰的书籍《乌合之众》。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真的是极其不看好群体这东西的,“人多力量大”这句话他是决不会认同的。群体中的优异不会给个体带来好的影响,它只会将个体优异的智慧差异淡化,将个性削弱,让人变的盲从,从而显得更加无知。而群体中的负面影响则会深深的影响到个体,让人变得更加冲动、善变,缺乏长远的思维。这是一种个体的悲哀,更是一种群体的悲哀。

我不否认此书中所讲述的其实颇有道理,许多观点看法简直是犀利如刀,一针见血,但是在阅读中也隐隐感觉到作者在有些结论上有些偏激。我们不能够因为群体存在着的一些缺憾而全盘否定其作用与力量,也不能够因为一些个体的优越性而单独去追求个体独领风骚的行为。这样子反倒成为了为反群体而反群体,为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

西方人或许在群体与个体这方面立场更为明确坚定些,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事情还是应该拿来一分为二的去看,否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里一个极端了。今天我们来看《乌合之众》,不是要自己看完书后像打了鸡血一样的去抨击反对什么,而是要反思自己的言行,遇事遇人是否保持住了应有的冷静思维,而不是一再的去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那些群体性的错误。

看完此书后,也不要觉得自己跟没事人似的去笑话并评价他人所烦的错误。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乌合之众”的一员,也都会在不经意间犯下盲从的行为而不自知。以此书为鉴,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智才应该是我们从中所收获到的才对。

《乌合之众》读后感(三):群体的意识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群众心理的书籍,还没看书之前,就已经听闻过这本书的名字。《乌合之众》这本书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作品,首次出版于1895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可见,经典的著作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

乌合之众即象暂时聚合的一群乌鸦。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乌合之众》这本书也在研究一个个体处于群体中时,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已经取代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这个现象放在当今的世界其实也毫不过时。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存在于一个组织或者群体里,这个时候,我们个人的意识,个人的思维体系,很可能就会被群体的无意识所引导,最终变成乌合之众。这就远离了原本我们的思维,而在当今社会,成为乌合之众也是很常见的现象,比如网络传言,是一股很强大的力量,取代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行为,从而不能真正分析一件事所发生的真正原因。

《乌合之众》从三大方面为我们分析了群体。第一是群体的心理。群体心理即不同的个体聚集在一起,鲜明的个体逐渐消失,从而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短暂且清晰。而想要组成群体的个体,作者为我们分析了几点,一是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成为强势力量:其次是通过暗示和传染导致我们个体情绪上和观念上的变换:最后就是将想法化为行动。当我们是一个独立个体不依附组织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可能是先进的,有涵养的,但是我们一旦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时,我们可能就倒退回最原始的人类了,不再具有思想,冲动,暴力等等。这些现象就很能解释我们在一些改革时,一些人所做所所为了。以及一些群体的观念,情绪和宗教等等,作者也做出了解释。第二大章节是群体意见和信念的间接因素。因素分为直接和间接因素。这些因素作者为我们一一举例子。第三大章节就是群体的分类。这本书就是在细致地为我们阐述了群体在社会上的存在以及作用。当然,很多时候的作用都是没有太大作用的,所以即乌合之众。

其实我们个体大多数时候也会被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所迷惑,可能孤独久了就会觉得融入群体是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但是终究会发现,其实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真正能放松自己,独立思考的,永远是我们自己,我们是个体的时候。时刻保持理性地思维来对待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不盲目跟风,不随波逐流。让我们自己的意识时刻保持主要的势力,而并非群体的。《乌合之众》只是一个让我们认识群体,了解群体心理的书籍。但是并不代表这本书就是完全正确的。它的一系列结论,也是不太严谨的。总的来说一些观点是不错的,但是读完此书的我们,也需严格地思考后再吸取必要之精华。

《乌合之众》读后感(四):如果你不想被操纵,就请反复阅读这本书

十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接到了表妹打来的电话。她跟我说寝室有人提议要去网吧包宿上网,其它同学纷纷响应,她不想去,于是跟她的室友说熬通宵对身体不好,网吧有人吸烟等等,但是她发现这些理性的分析都没有效果,最后碍于情面,她也跟着一起去了,去了以后又特别后悔。

我当时只是听她讲这件事,并没有对这件事有更深入的思考,也不知道她应该怎样说才能改变结果。毕竟在这片土地上,一个人要想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做事,真的挺难。有些事你明明知道是错的,可是在群体里,大家都去做,只有你不做,一下子就显得“不合群”,而“不合群”的代价,往往是让人难以承受的。

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这本《乌合之众》的导读部分也讲了一个例子,说一个女生去看电影,其他人看到某个情节都哭了,只有她一点都哭不出来,为了显得合群,她偷偷用眼药水弄湿纸巾,假装自己刚哭过。其实想想看,有的人泪点低,有一点点小事,就会让她泪如雨下,但有的人就不是这样。可是为了跟随群体行动,大多数人都放弃了独立思考,也就成为了乌合之众。

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记得2011年的“抢盐事件”,也不知道是哪儿传出来的消息,大家都跑去抢盐,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抢盐,只是看到其他人疯狂买盐,自己也跟风抢,生怕自己抢不到,甚至一箱一箱的搬。当时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抢盐,她让我去超市买盐,我跑去一个大型超市的调料品区域,那个地方挤满了人,可是一包盐也没有了!没买到盐的顾客差点和超市里的营业员发生冲突,实在可怕!后来为了弥补没抢到盐的遗憾,母亲买了5个咸鸭蛋。

“抢盐事件”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我们被什么操纵了呢?疯狂行为的背后,都是哪些心理因素在作怪呢?在这本名家导读版的《乌合之众》里,答案早就被勒庞一一解答了。勒庞认为,群体非常容易受到催眠和暗示,同时群体还有严重的传染性,有极强的破坏力。当个体在群体中的时候,往往会放弃独立思考,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份子,即便是一个智商超群的天才,在群体中,也会被同化。

很难想象《乌合之众》已经传播了124年,书中的观点特别贴合实际,也许是这个版本翻译精彩的缘故,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武志红在本书的总序中说,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帮助你更好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教你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确,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想要活出真我,需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要有一颗强大的心,当大家都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更要好好想想应不应该做,以及做这件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作为群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它适合各个阶层所有人群细细品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五):好的书不会过时

这是一本出版于1895年的书,一百多年前的大众心理学书籍,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放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不过时,它精准地描述着这个社会的群体现象,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一个世纪的时间,朝代更替了多少回,政权交替了多少次,革命战争发生了多少遍,人类这个群体,却依然保持着他的特性。

这本书初版时,便被冠名以“用颠覆性的视角勾画出了群体心理”的一本书,一本书、一个人拥有某个时代的荣誉是值得骄傲的,而一本书一个人在身后百年,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验证后,仍然被当下的人所推崇,这便不仅仅是荣誉了,应该称之获得了荣耀。

武志红编写的导读部分对全书的中心思想做了个大致的概括,若你想了解这本书,大可从导读部分细细读起。武志红读完此书后认为,人类最高贵的品性是能够独立思考,与后来人推崇的“我思故我在”如出一辙,人类是群居性动物,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是有意识的,这种意识表现出来的是其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在群体会肆无忌惮地释放本能,这本能无所谓好坏,却是一种“人多势众”的可怕力量,个体一旦被淹没在这群体的意识当中便会失去控制自我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且这种群体性意识具有高度的传染性,类似于病毒和疯病一样的传染途径,最可怕的是群体失去了个性之后会变得容易被催眠和暗示。当你读完导读之后,会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也会有更大的谜团,我想,这是心理学类图书共有的特性吧。

古斯塔夫·勒庞在书中分三卷分别介绍了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和描述,乍一看这样的分类与时下流行的“标题党分类“相比较是十分枯燥无味的,但我不希望读者带着这样的想法去看这本书,因为这的确是一本简单易懂而又丰富有趣的书,你在书中随意找一个小段落都能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现实情况,比如当谈到群体的冲动、善变与易怒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本书百年后的今日网络上的键盘侠、圣母党,我就认识这么一个人,当我与之单独谈论某件热点事件时(在这之前他并未关注到这件事),他总是睿智而包容的,他能与我理性地分析整个事件地前因后果,给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透视社会所存在的弊端并提出改进的想法,然而若这件事情他早有耳闻,并在网络上形成了某种思维和倾向,这个人便会轻易地与我大吵三百回合,尽管我从头到尾发表的都是中性意见,这并不能阻止他的怒气。以前我不明白为何我认为的睿智包容的人突然间变得如此固执己见容不得丝毫别的想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便开始豁然开朗,原来我对群体的力量一无所知。

一本好的心理书籍,让你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更新换代焕然一新,旧的、老的知识早已落伍,然而有些东西却是越是经历过时间的洗礼越是变得魅力无穷,一本好书总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