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读后感100字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读后感100字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是一本由陈晓云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读后感(一):友情提示,本书内容与另一本书有重复

另一本是作者作为主编的《电影学导论》,本书的几个撰稿人写得很详细,但是集合之后作为大纲简述被搬到了那本书里。部分句子和注释一字不差。有心的同学可以对照一下两本书的目录,从第二章《电影与心理》到第十章基本上顺序、分类都一样。 后浪的电影学院系列买了这本研究理论可以,那本书内容浅显一些。重复内容占了这么多,不知道是作者想多赚钱还是后浪想多赚钱,可能是我小人之心吧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读后感(二):电影理论这一趟水

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绪论梳理的很清晰,水准最高,后面的水平有参差,整体还是好。如果编的时候能再多一些耐心,把核心的内容再统起来,不至于精神分析、阿尔都塞等内容反复重复,也不至于将哲学思潮与电影本体间产生割裂。不过这种割裂背后正反映出结语所说的电影理论的困境,这种专业内都有感触的困境由靠电影理论研究吃饭的人说出来并不容易。

很多人说本书初级,我倒觉得未必,虽然看上去是后浪出的书,不比学院出版社看着专,但许多概念你拿去给电影相关专业的硕士去谈去问,我看能理清来龙去脉的不多。别看论文中说的头头是道,很多时候都是凭感觉去用。

陈老师基本不招男学生这点还是挺有个性,如果是为了孩子上学来到北师大,我觉得倒是有点可以。

《电影理论基础(第2版)》读后感(三):电影与XX们不得不说的故事

后浪最近出的几本书,从装帧到内容整个都沦陷于了一种性冷淡的设计风格当中,首当其冲要属这本《电影理论基础-第二版》。从作者的初衷来看,陈晓云老师是要编纂一部囊括电影学主流诸理论的“基础教材”。现有的十二个章节已经将当前电影理论的各种“显学”都包括进来了,在第一版十个章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电影与类型,电影与明星两个章节。

正如德勒兹在运动-影像当中讲到的,“关系”是万物与生俱来的属性,在电影理论层面,“关系”的构建与发生体现的更为明显,电影既然能拍万物,那么与电影相关的理论也自然而然地触及到了方方面面。

本书每一章均以“电影与XX”为题,从“电影与艺术”开始,在“电影与心理”层面探究了电影影像成立并被观众接受的机制;不仅梳理了电影的任督二脉——“电影与形式主义”/“电影与写实主义”,还梳理了“电影与语言”、“电影与叙事”、“电影与精神分析”这三个本是同根生却又互相纠缠影响的理论范畴。在电影亚文化层面,则分门别类详细阐释了“电影与意识形态”、“电影与女性主义”、“电影与文化”、“电影与类型”、“电影与明星”五个方面。

具体到每个章节,则是分别由七位作者独立撰写,他们在各章节领域内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备长袖则善舞,故而内容的编纂可谓足够流畅,逻辑思路非常清晰。据悉陈老师在编这本书的时候给各位作者设置的核心原则就是“内容务必踏实全面,个人想法不需太多”,

所以作为一本教材,《电影理论基础第二版》在当前电影理论基础教学领域很靠谱的一本教材。

刚接触本书,乍看目录,便感觉可能是一本“电影各理论综述大百科”。细读之时,由于文风过于性冷淡,时常导致“非焚香沐浴虔诚参拜则不能入定”的状态,本书治学之严谨从援引文献即可看出,几乎每页都伴随着多处国内外原点理论的援引, 很多引用的来源早已绝版,足见作者们也是在图书馆里下足了工夫。而且一般来说“全面”即“肤浅”的流弊也规避的很好,虽然有全书有十二章之多,但是每章平均两到三节,比如“电影与心理”一章,通过“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米特里”三个人名关键词来做串联,浓缩了电影心理学研究从经典到现代的历时变化;再比如“电影与写实主义”,通过“写实主义崛起”、“巴赞”、“克拉考尔”三个部分就准确的抓住了写实主义理论的核心;说到苏联蒙太奇学派的时候,初学者也往往带有“杂耍与理性已经过时”与“苏修过于形式主义”的刻板印象,关于爱森斯坦就是聊“战舰”和“总路线”,关于库里肖夫也只是仅限于知道其“库里肖夫效应”,能说出“创造性地理”的更是少之又少,普多夫金那就更别提了,甚至对很多电影学的研究生来说那也就只是个人名,但在本书“电影与形式主义”的章节当中,各人雨露均沾,对于其贡献与局限的评价,立场也是不偏不倚,中立而中肯。像这样的用心之处全书之中俯拾即是,尤其是最后的附录还将各章节所引用的共59本书全部列出供大家进一步阅读,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们来讲,可以将本书作为一个举一反三的起点,然后逐渐渗透深入各章的理论当中。

电影理论当前面临的一个困境是,一旦偏向哲学、美学层面就显得过于“空对空”,一旦偏向符号学就显得有些“过分解读”,偏向叙事学和心理学就显得过于“倚重形式”,更别提电影文化与性别领域的研究与批评了,所有的这些诟病都源于学界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忽略了电影理论的源头是来自于实践。在这一点上,《电影理论基础-第二版》虽然牺牲了文采,但是在行文架构和组织上文献与归纳一色,论证与案例齐飞,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当前关于电影理论基础的书籍,流通最广泛的就是游飞、蔡卫两位老师的《西方电影理论思潮》,然后就是一直致力于将西方电影理论引入中国学界的杨远婴老师编著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电影理论读本》这个系列(但这个系列属于西方大师的论文集在系统性总结上略微欠缺,如果没有导读,很容易形成误读),《电影理论基础-第二版》是现有的电影理论基础书籍当中迄今为止最全面,最贴近当下研究热潮的一个集合,价格也相对合适,章节体量对于高等院校课程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的课程安排来说相得益彰,对于那些天天闷头图书馆的苦行僧们来说,同样适合作为枕边宝典,随时有疑问了翻一翻,足矣。

唯一的一点不足就是第一版延续下来的十章当中,某些术语和人名缺乏英文或法文原文,有些地方甚至忠实到连原著译作当中某些存疑的勘误与错别字也一道引用进来了,故而可能造成一些小小的阅读不便,希望第三版中能够再接再厉。

最后例行性地发点牢骚吧,看了这么一大本理论书,不酸腐一点实在是对不起自己。

电影理论的学习与授课,在中国的各高等院校,包括北电、中传、中戏、北师大这些博士点在内,都显示出了一种“遗世而独立”的孤芳自赏,在各种博士论坛、学术论坛背后其实挣扎着无数实践无门,想通过考研考博的方式而继续寻找出路的老秀才们。有钱有悟性有门路有情商有智商的那一拨人或者早就跑了到国外学习电影,或者早已经拿到国内寥寥无几大咖导师的船票,剩下的这一些,或者是被中国电影教育惯的眼界过高,身体太娇,早就受不了朝九晚五的平庸,或者是吃准了电影理论界的现状,理论大咖江河日下,一个个退隐,在某些概论课上了解了一点康德、海德格尔、福柯、拉康之后,就敢拉着大旗做虎皮,随随便便但当涉猎,拽拽热词,混混各种会议就能扶摇直上。这种畸形的教育系统和畸形的学习模式近亲结婚,实在是令人疲劳。严谨治学,甘心能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做教材的人貌似已经绝迹了的时候,《电影理论基础-第二版》就是一股清流。

在各高校所开设的电影专业中如果有老师担任了高年级本科的“电影理论相关课程,这本书绝对是值得考虑的教材。尤其是针对当前“本身理论修养不太高,却又自己编纂了理论书籍,并且强迫学生买自己写的书作为其授课教材”的诸位老师,为避免误人子弟毁人不倦,选择《电影理论基础-第二版》,便走上了灵魂救赎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