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谁谋杀了好莱坞》的读后感大全

《谁谋杀了好莱坞》的读后感大全

《谁谋杀了好莱坞》是一本由[美] 威廉姆·高德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谁谋杀了好莱坞》读后感(一):他不仅仅是性情中人那么简单

很多人可能因为杜琪峰导演不满金像奖的评奖规则,而拒绝参加,认为他很爷们。不过要是把他跟本书的作者威廉高德曼放在一起相比的话,杜SIR可能只能算是一个低调的娘娘腔。

高德曼不是等闲之辈,曾凭总统班底和虎豹小霸王两夺奥斯卡最佳剧本奖。就是这样一个资深的业内人士,却对同行,以及他,她们的作品大放厥词,而且不单是在口头,还落笔在了影评上。

他认为泰坦尼克号的很多台词非常愚蠢,洛城机密的结尾非常似是而非,而吴宇森那部变脸的故事毫无智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很多场戏非常莫名其妙。

高德曼不是简单的谩骂,而是做了一些分析,虽然分析得算不上有多理性,夹杂了不少情绪。但看的人应该会被感染到,甚至很容易的对他表示认同。

尽管跟达斯汀霍夫曼合作过,但高德曼还是直接了当的指出,在雨人中,其实汤姆克鲁斯的表演更重要,因为好莱坞太过强调偏爱演员对于精神和肉体的残疾者的表演。

另外他还对海伦亨特在尽善尽美中的表演抱以疯狂的赞美。还强烈要求披露奥斯卡奖的评选规则。

这种人在国内电影圈应该会像外星人一样让人恐惧。因为国人在装腔作势方面,打小就经过专业而严格的训练,每个人都有奥斯卡级别的表演才能,就如同一个交际花在成功扎进一个主流圈子后,马上回家敷上两到三层保鲜膜,以一种邻家处子的造型再度登台亮相,竭力营造出一种一团和气,人畜无害的和谐氛围。

可能有人会说,国内的编剧芦苇,跟高德曼有点像。但我还是感觉,芦苇的直率,还是大多跟私怨有关,气度和眼界似乎都不够。这纯粹是个人感觉。

《谁谋杀了好莱坞》读后感(二):笑看对好莱坞的麻辣点评

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我也喜欢看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无论是动作电影,还是喜剧电影,也或者是感人的故事片,都能让我们赞叹,也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美国电影导演的高超技术和演员的精彩演技。

喜欢的美国电影很多,除了现在流行的《变形金刚》《美国队长》之类的震撼人心的大片,最喜欢的还是《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励志感人的故事片,他们经常会给我们树立一个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正面形象。

《谁谋杀了好莱坞》让我认识了很多电影背后的故事,了解了很多明星的故事,也知道了电影奖项评审的故事,这是一本充满戏剧性却又真实的书,让我们笑着了解到了好莱坞与美国电影的各种内幕,以及电影界的一些趣事。

像我这样的菜鸟,只是看看电影的热闹而已。而在《谁谋杀了好莱坞》这本书中,作者威廉姆·高德曼是从一个专业电影人的角度去评论电影还有明星的。威廉姆·高德曼先生不仅有专业的知识,更有幽默风趣的说话方式,他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好莱坞。

其实在我这种非专业人士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好莱坞同过去的好莱坞没有什么区别,技术含量永远是世界电影界的前列,演员也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而在威廉姆·高德曼先生的眼里,好莱坞是有变化的。

书中的很多文章中,提到了我们熟悉的电影。像《阿甘正传》《沉默的羔羊》等等。威廉姆·高德曼先生不仅对电影进行了评判,对演员进行了评价,对电影奖项的评选也提出了观点和看法。而作者的语气总是那么的风趣幽默,带有嘲讽的气息。

通过《谁谋杀了好莱坞》这本书,让我们在了解电影的同时,也了解了专业电影人对于电影业的评价和理解。这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不擅长的却感兴趣的一部分。

了解电影,了解好莱坞,就看看这本书吧。

《谁谋杀了好莱坞》读后感(三):如果经典不再有

如果有时光机可以穿回到任意时间点,那我最想去的,应该就是好莱坞最热闹非凡的时代,是那个电影时代兴起,全民狂热好莱坞的时代,也许现代社会也依旧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只是现如今的时代背景变得更为复杂,商业元素太多,娱乐活动太多,电影的光芒被遮盖了不少,所以,我很想回到那个时代,我所认为的“纯粹时代”,时光机很难有,但是这本书,就如同时光机一般的存在。

如果说对电影,对好莱坞的理解,我知之甚少,很多时候,我也只是一个看客而已,我也如同众多影迷一样,只是喜欢“经典”,却不曾想过,透过表象去看里面的世界。美国著名编剧威廉姆•高德曼的影评集,也就是这本《谁谋杀了好莱坞》,三十五篇言辞犀利的电影影评,是对好莱坞的一种另类的记录。

放眼望去,好莱坞的电影影响了全球电影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从某一种方式上也在照搬好莱坞的电影形式,各种冒险的电影形式,动作电影的制作,甚至于说照搬经典电影的模式,东施效颦的感觉让观影人哭笑不得,随之而来的各种影评成为了比电影还热门的节目。

新一届的奥斯卡奖终于落下了帷幕,小李在全世界人民的注目下,也终于夺得了最佳男主角,22年的努力与辛劳,22年的苦苦等待,凭借《蛮荒猎人》他赢得了这座奖杯,而这部电影显然不是我们理想当中他最该获奖的那部,但是,这就是好莱坞,这就是奥斯卡,永远让我们出乎意料。

这个世界需要创新,才可以进步,同样的道理应用于电影行业,对好莱坞来说,不断的推陈出新,又不乏经典传承,才可以一直有票房保证,近几年的好莱坞似乎是疲乏了不少,叫座的影片很多时候,是人们所带着希望而去的,但是真正称赞的却一直在减少。我们很期待,在未来的某一个点,好莱坞可以重回辉煌的巅峰,我们需要的是票房,但是更需要的还是好评,还是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还是那种可以在多年后,回忆时,满口称赞的电影,就如同,这本书一样。

所以,好莱坞,请加油~请不要抹杀自己的辉煌

《谁谋杀了好莱坞》读后感(四):谁谋杀了公子羽

谁谋杀了公子羽

读《谁谋杀了好莱坞》

文/方木鱼

想起了自己自学艺术概论和电影学的时间,前后也仅仅有一个月。期间读的最多的影评是公子羽的《时间的灰》。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且文风也深受其影响。

只是后来,影评江湖上再难看见公子羽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去向都成了一个谜。这让人想起悼念古龙的那句诗“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谁谋杀了好莱坞是威廉姆•高德曼的影评集。

读外国书,很容易被外国人口语化的行文方式所感染,可能是受古人对写字作文的虔诚崇敬之心影响,即使现在写起文章来,也要字斟句酌好久。因为读原版书少,除了上学时学英语除外,不熟知英语单词的遣词造句,是不是也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反正是从翻译版的来看,口语化居多。这无疑拉低了我汉语水平的美感和精致。

作者在回忆自己写作之路的第一篇里写:我可以凭此自由进出谢亚体育场和杨基体育场并和一群真正的体育记者们坐在媒体包厢中。这让我有点羡慕嫉妒恨。

想起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体育杂志上的文章。一位NBA球迷,知道了乔丹要在那个赛季退役。于是,打工,勤工俭学,攒下路费,去美国,看了乔丹在全明星赛上的最后一次表演。这个故事深深震动了我。我也想去看一场NBA的比赛,麦迪退役的时候没有去,姚明退役的时候没有去,而今年,科比也要退役了。詹姆斯退役的时候,我有机会去吗?能攒够去美国的钱和时间吗?

想起来,要去一趟香港,看一看电影里出现过的那一个个场景,试一试,走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的街道上,能不能随随便便碰到个明星。

这部影评集的时间跨度很广,但大部分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第三篇七月圣诞的落款居然是1990年7月,而这部影评集所评的电影则更加宽泛,甚至有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这对于电影届日新月异的发展来说,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但是,从这本书里,我们仍然可以追寻到好莱坞的发展轨迹。我们现在仰望好莱坞,就如我们以前仰望香港,和香港那些明星,但是你看现在,大陆片,合拍片,那些原先只能仰望的明星,不是照样在大陆的土地上活蹦乱跳。

我想,早晚有一天,我们不再仰望好莱坞,就像我们曾经仰望香港和香港电影。

《谁谋杀了好莱坞》读后感(五):当威廉姆•高德曼谈好莱坞时,他在谈些什么?

威廉姆•高德曼,美国著名编剧,两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获得者——《虎豹小霸王》(1970年,第42届)和《总统班底》(1977年,第49届)。《谁谋杀了好莱坞》是他写的一本关于电影的文集。看到“金牌编剧”和“谋杀”和“好莱坞”撞到了一起,你是不跟我一样脑袋里冒出好多小问号:当威廉姆•高德曼在书中谈好莱坞时,他在谈些什么呢?

全书共35篇,写作时间跨度是1990年到1999年,记录了关于奥斯卡、圣诞档/暑期档、票房、好莱坞等电影相关的观点和趣闻。

关于奥斯卡。从1989年的奥斯卡开始,一直到1998年,威廉姆逐年记录了当年关于奥斯卡的各种猜想、各路评论家的猜测,以及最终奖项的归属。各种热门、冷门、黑天鹅趣闻满足你八卦的神经。

关于档期。历年来最盛大的两个档期是圣诞档和暑期档。圣诞档一般从感恩节算起,是各大片商的必争之地,会有人赚得盆满钵满,也会有人亏得血本无归,战况极为惨烈。排片类型主要分为三个类别:续集影片(如教父系列)、热门影片(一般拥有知名演员或是导演,或是剧本由热门小说改编而成等)、奥斯卡之星(高品质的影片)。暑期档一般从五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开始,到劳动节(九月的第一个周一)结束,差不多持续三个多月的时间。很多暑期大片会强势来袭,引爆暑期影片的洪潮。然而在火热夏天,有人一飞冲天,也会有人一败涂地,潮水退去后,人们终将看到谁在裸泳。

关于票房。虽然好莱坞最喜欢的三个字是“卖座片”,但是票房谜题却无人能解。不管是评论家试图推波助澜,还是电影公司企图市场调查。影片的口碑才是票房奇迹的原因,但是没人能伪造奇迹或是创造奇迹。造成奇迹的因素是什么?可能是演员、可能是剧本、可能是导演、可能是品质制作……WHO KNOWS?!

关于好莱坞。威廉姆觉得好莱坞一直在发生一些变化。1991年的评价是“好莱坞开始消沉了”;1995年是“好莱坞正一步步走向悬崖”;1996年是“好莱坞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的发生呢?威廉姆的答案是①商业超越了艺术;②人才缺口;③公司主管将电影当生意做;④奥斯卡获奖触发了才华横溢的导演们的自我膨胀和恐惧。

本书列举了历年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提到了N多的经典影片、演员、导演、剧本等,很多还附带作者自己的评价及一些趣闻轶事,是信息量非常大的一本书。对阅读者来说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如果对电影不感兴趣或是完全不了解的话读起来可能会觉得略艰辛。但是对电影爱好者来说应该是蛮有意思的一部作品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