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摘抄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摘抄

《母亲与女儿》是一本由[法] 阿尔多·纳乌里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一):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

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

母亲的心理结构又源于上一代人,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阿尔多在诊疗病患儿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病患儿的家庭后,他惊奇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疾病与母亲,尤其外祖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外祖母在家中独撑大局,事无巨细照料孙辈,甚至会侵犯到女儿作为母亲的特权。

他还发现孩子的X别也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与其双亲的关系,尤其是与外祖母的关系。生*男孩是对母亲的抗争,生*女孩则是与母亲达成的和解。

阿尔多通过不同的案例向我们证实着这些观点,那些不可思议的案例让我们震惊之余,又不得不让我们开始反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在阿尔多看来,而治愈一个人,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文中着墨最多的是格温奈尔一家,这个可怜的婴儿,遭受着疾病的折磨,徘徊在死亡线上,三次起死回生,母亲是帮他战胜死亡的人。格温奈尔的母亲正是作者欣赏的“教科书式的母亲”,格温奈尔的外婆15岁因“失足”遭遇家族流放,生下的孩子在她被驱逐出家门时不幸夭折,后嫁与一个年长的男人,她连续生下两个男孩以表明对母亲的怨恨,直到生下格温奈尔的母亲,母女关系才冰释前嫌,但很快又与母亲交恶。格温奈尔的外婆将自己的人生投射到格温奈尔的母亲身上,不自觉地想让女儿成为自己的翻版。格温奈尔的母亲不断尝试修正着自己的人生,试图摆脱母亲的影响,但终究没有逃过大环境的变化,这个新来的移民家族经历了太多的死亡和变故,最终以悲剧收场,第三个儿子拉乌尔开*枪自*杀,自己年纪轻轻患病而亡。

这个案例贯穿本书始终,既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在亲子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又呈现出母女关系的代际传承,同时又为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提供了破局之路。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二):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

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

母亲的心理结构又源于上一代人,母女关系会代际传承。阿尔多在诊疗病患儿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病患儿的家庭后,他惊奇地发现孩子身上的疾病与母亲,尤其外祖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外祖母在家中独撑大局,事无巨细照料孙辈,甚至会侵犯犯到女儿作为母亲的特权。

他还发现孩子的X别也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母亲与其双亲的关系,尤其是与外祖母的关系。生育男孩是对母亲的抗争,生育女孩则是与母亲达成的和解。

阿尔多通过不同的案例向我们证实着这些观点,那些不可思议的案例让我们震惊之余,又不得不让我们开始反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在阿尔多看来,而治愈一个人,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文中着墨最多的是格温奈尔一家,这个可怜的婴儿,遭受着疾病的折磨,徘徊在死亡线上,三次起死回生,母亲是帮他战胜死亡的人。格温奈尔的母亲正是作者欣赏的“教科书式的母亲”,格温奈尔的外婆15岁因“失足”遭遇家族流放,生下的孩子在她被驱逐出家门时不幸夭折,后嫁与一个年长的男人,她连续生下两个男孩以表明对母亲的怨恨,直到生下格温奈尔的母亲,母女关系才冰释前嫌,但很快又与母亲交恶。格温奈尔的外婆将自己的人生投射到格温奈尔的母亲身上,不自觉地想让女儿成为自己的翻版。格温奈尔的母亲不断尝试修正着自己的人生,试图摆脱母亲的影响,但终究没有逃过大环境的变化,这个新来的Y民家族经历了太多的死亡和变故,最终以悲剧收场,第三个儿子拉乌尔开*枪自*杀,自己年纪轻轻患病而亡。

这个案例贯穿本书始终,既向我们展示了母亲在亲子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又呈现出母女关系的代际传承,同时又为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提供了破局之路。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三):成为母亲,你在经历什么

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我读完了法国儿科医生与社会观察家阿尔多纳乌里的心理学著作《母亲与女儿》。通过本书的名字,我们会很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一本意在告诉我们母亲与女儿该如何相处,该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书籍。事实上,这当然是本书的一大重点,却并非全部。书名中的母亲与女儿,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也代表着一种传承或者是身份的转变,正所谓不是每位女性都有女儿,但她一定是母亲的女儿。 在女性从女儿向母亲的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阿尔多纳乌里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推论,有的母亲会试图将人生投射到女儿身上,让后者成为自己的翻版。而后者也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尝试通过复制母亲的人生来博取母亲的欢心与认可。但是这一代际传承的效果究竟如何,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就像是在本书中提到的格温奈尔的故事。那是一个多少带有一些悬疑色彩的故事,格温奈尔曾经创造了一个奇迹,几次将濒临死亡的小儿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她被人们赞誉为伟大的母亲,但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格温奈尔为什么能?格温奈尔的行为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最终阿尔多纳乌里的调查并没有将格温奈尔的这一行为升华,而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格温奈尔一直试图在掩盖与回避的问题。从她的外婆的母亲算起,一直到格温奈尔,当医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四代女性的故事的时候,便发现她们之间存在着一条深深的沟壑,有怨恨有恐惧有奉承也有逃避与反抗。而所有这些又都将一一折射在她们各自的人生中。对于这一过程 研究,显然并不能再简单的归结于母亲与女儿的关系应该如何去保持与维系,而是应该更多的关注到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的这一问题上来。有的时候,女儿们应该要学会逃离母亲的“阴影”,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母亲与女儿》中,阿尔多纳乌里所提出的四种母亲的类型,或者可以成为所有母亲的一个自我对照,看看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类型的母亲,是始终无法适应自己的角色,只机械的承担自己的责任,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还是总是生活在极度的焦虑之中,以至于陷入对孩子无条件的溺爱中难以自拔;还是说意志坚定,不为生活所惑,不为困难所动,全力应对出现的问题,又或是成为作者口中“教科书式的母亲”,拯救孩子,却不会束缚她的自由;厚待子女,却不会令她感到亏欠。在本书中,作者已经非常详细的向我们讲述了不同类型母亲的特点,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其中发现我们自身的一点或者几点特点,可能有值得被肯定的,有尚需改正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着去改变。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女儿的时候,当我们究竟是想要自己的女儿想让自己成为一副怎么的模样呢? 母亲与女儿,不应该是谁成为谁的复本的问题,而是一个崭新的女性如何实现独立人格的觉醒与更好的成长的问题,不是吗?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四):唯有爱,是一切的答案。

大多数女性可能不一定会拥有一个女儿,但她们无一例外,都曾经是母亲的女儿。

我试图去思考,母亲在面对儿子和女儿之间的区别,是那种基于人性或性别的无法改变的区别,而不是受“重男轻女”等后天文化影响的区别。

但是这个思考太难了。才疏学浅如我,实在是很难获得确切的答案。

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奇怪,在儿子的眼里,母亲常常是慈爱或温暖的象征,但是在女儿眼里,温暖和宠爱可能更多来自于父亲,而母亲常常是“板着脸”提供规则感。(千万个家庭当然有千万种不同,我说的只是自己“有失偏颇”的印象,勿杠)。

电视剧《星汉灿烂》里程少商的母亲即是如此,她能文能武,既是英姿飒爽女将军也可以是文采斐然的女老师,是那个年代里万里挑一的优秀女性了。她对四处征战而疏于照顾的女儿程少商心怀愧疚,心里生出了两种想法,“补偿”或“管教”。一方面是对女儿从小未能于父母团聚,被叔母“虐待”感到心疼,另一方面是对女儿顽劣不堪、撒谎闹事感到头疼。

心也疼,头也疼,先止哪个疼呢?

想很多母亲一样,她选择了“管教”女儿,觉得“管教”是最好的“补偿”,头不疼了,心也就不疼了。

不能说这种说法没有道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在电视剧中我们也看到了,母亲处处拿“乖巧懂事”的堂姐来对比程少商,就像我们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这对于长久未见面,感情基础薄弱的“母女关系”来说,可谓致命一击。

最终只能在母亲的“管教”中,母女感情渐行渐远。

后来,程少商被送到皇后身边学规矩,才在温柔和善的皇后处感受到了“母亲”的温暖。

家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这里没有坏人,却从来不缺少矛盾和争吵。

作为同性,母亲是女儿人生中第一个“模仿”对象,作为同性,母亲总是很迫切地想将一切女性立足于世所需的技能倾囊相授。

于是不知不觉间,少了一些宠爱,多了一些教导。

这个系列中有《母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父亲与女儿》,一共三本都很值得看。把这些关系像排列组合一样罗列出来,有利于分开来研究各种组合的不同之处,但是在家庭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有清晰界限的。

唯有爱,是一切的答案。

《母亲与女儿》读后感(五):1997年一位儿科医生的观察想法

这本书虽然名字叫母亲与女儿,但是好像实际看的过程中讲的比较少。作者一开始举出的例子就是母亲与儿子,然后赞扬母亲很伟大啥的。相比看的上一本母亲与儿子来说,这一本要差许多,首先作者本身不是啥心理学家,也没有啥相关的心理咨询经验,有的只是自己是一个儿科医生和社会观察家,而这个社会观察家又是依靠儿科医生来观察的,书中举出的例子基本都是作者自己在做儿科医生时遇到的各种情况。所以举的例子来说缺乏说服力,使得作者观点不那么让人确信。

这本书讲述母亲与女儿关系并不是那么的系统,没有从一开始母亲应该如何养育女儿之类的,又或者怎么样正确的应对母女之间关系危及,讲的有关系的倒是属于成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也就是组成家庭后妈妈和外婆之间的关系。还有讲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女婿与岳母都有讲到,虽然这些都需要讨论但是过多反而显的本书的主题不那么重要了,没有突出重点。

一个完美快乐的童年是需要母亲和父亲双方共同的陪伴,不管是母亲也好,父亲也罢,双方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任何一方的缺席,都会使得孩子某一方面出现某种问题。虽然说着容易,其实真正到生活中去总会遇到这里那里的问题。

我觉得作者自己在后记所说的一段话其实就代表了这整本书:“或许读者会感到莫名其妙,书中充满了拐弯抹角的情节、不计其数的槽点、眼花缭乱的描写、不可理喻的沉默和无法容忍的漏洞,有些表达含糊不清,甚至会严重影响读者的理解。但在这些缺点之外,笔者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

真的书中的许多内容有点拐弯抹角,而且看起来还真有点啰嗦的感觉,看完这本书还真的需要点耐心,啰嗦是啰嗦,在书中还是有能够看到一部分真知灼见的,比如作者在讨论“死”这个问题时涉及到母亲永生的想法就非常的不错,总结一下这本书的精华就是,女儿不要被母亲所束缚了,有时候你好像觉得你没有被母亲影响,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已经被影响了。所以女儿一定不要被母亲所框住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整体来的马马虎虎吧,阅读过程中一度以为自己在看某种哲学命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