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锦集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锦集

《秋风宝剑孤臣泪》是一本由姜鸣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页数:3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一):秋风宝剑孤臣泪

《秋风宝剑孤臣泪》,姜鸣著,三联书店,2015年8月第1版。《天公不语对枯棋》的续编,这本算是新书,并非如上本般旧文合集。上本是散文式的感触较多,本书是专业性的考据更多。从形式上看也更专业些,多了引文尾注参考书目,很多题目亦钻得更细了,非流于泛泛。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二):三联书情之学霸天下

三联的历史著作都走这个套路了么!目测是从史景迁的《康熙王朝之大义觉迷》开始的。其实三联的书再版时都可以换个牛逼的名字,比如《奥德赛》可以叫《群雄孤舟之我命由我不由天》 ,《隐秘的颠覆 》可以叫《春秋笔法之敢教日月换新天》,《公私辨》可以叫《井田新命之三统归一》,《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可以叫《与子同袍寻根录》,《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可以叫《新儒春秋之画地为牢》,《黄泉下的美术》可以叫《宝马雕车祭先魂之安心上路》,《古修辞学描述》可以叫《西儒小学考之笔走龙蛇》,《转向自我》可以叫《如何是之我执革命》。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三):新旧嬗递

晚清,是中国新旧嬗递的时代,陈旧的东西逐渐式微,新生的事物艰难成长,人与社会伴随近代化的观念革新走进“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作者的关注点在于那些得风气之先的士人群体,尝试从他们的生活细节中探寻大清帝国没落的轨迹与动因。书中很多内容有关洋务重臣李鸿章家族,特别是关注了李鸿藻及其支持的“清流”派为挽救晚清危局所做的种种努力。书名“秋风宝剑孤臣泪”引自李鸿章的临终诗,当作者探访李鸿章出生地合肥磨店时,读到李氏《二十自述》中充满生命朝气与阳光的诗句“簪花多在少年头”,历史的沧桑之感跃然纸上。作者希望用论文的规范写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论文,因此每篇文章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作为很下功夫的一本历史小品集,本书值得一读。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四):小记

考据严密、还原充分地记录了一些晚清大臣的“琐事”,事情虽小,管中窥豹。这些身居高位的大臣们的点点滴滴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矛盾和挣扎。首先,那个时代的很多读书人仍有着治国平天下的大理想,越往高位,越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会著为历史任后人评说,大臣们有着清晰的历史责任;其次,保守派也并非单单的闭目塞听就能总结,他们当中不乏很多人见过外国人的船坚炮利,体会过西方的民主共和,但面对晚清落后的社会环境和更多没见过先进社会的人,他们选择了妥协给时间,不去做任何改变;另外,以李中堂为代表的洋务派对西方社会运作和经济改革的洞见是非常透彻和具有远见的,但是他们不敢想象更换主子的社会如何运转,毕竟他们是现有主子体制的既得利益者,这种忠诚使他们陷入了遗憾的死循环。

《秋风宝剑孤臣泪》读后感(五):读后随想

印象最深的是《朝开铁路,夕死可矣》和《治人治病,中外一家》。

清末对修造铁路的讨论乃至争议,联想到数年前修高铁的纷扰,真是如出一辙。看当年奏折原文,想想一帮人冠冕堂皇用华丽辞藻罗列不可修铁路的理由,却不曾想在多年后风向扭转,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

《治》文中记录,李鸿章评价中医“仅凭虚以构象,非实测而得真”,查这句话出处时找到这么一篇文章:

茧斋医话•李鸿章的幼稚病

作者:干祖望

摘要:清代媚外大臣李鸿章(1823-1901)有过评中医不科学的一句话,即"以意进逻病机,凭虚构象,非实测而得其真也."此语见于光绪二十四年 (1894)美国医士洪氏提反译<万国药方•李序>.李鸿章对中医的妄加评论,源于幼稚病产生的片面认识.

出版源:《江苏中医药》, 2001, 22

哈哈。

最近还读了本卜正民写的《塞尔登的中国地图》,和本书类似,都是以小见大的作品。但《塞》洋洋洒洒写出一本,略显勉强。本书作者工作之余还有心力搞搞研究,佩服佩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