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1000字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1000字

《隐形生产线》是一本由[英] 白晓红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一):被忽略的群众

反应现实残酷剥削的记述,从古至今,国内海外,一直不断;但民众的视线总是会被荧幕、舞台上的色彩斑斓所遮盖,所吸引;

即使是惨痛的死难事故,也总是被转化为热闹的炒作;无奈现实社会,既是芸芸吃瓜群众,又是不断的培养孕育新的吃瓜一代;

且不论内容,既是作者隐身关注此课题,也是值得肯定的。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二):我还是挺喜欢的

说实在的,说文笔不好,写法不对,都可以,但对我来说不重要。

作者不是搞社会学的,写不成社会学报告;写成报道的话,又材料太繁,难度太大。我都理解。

重要的是,是不是能提供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细节。

如果追求所谓文笔和报告,我们也不用看这种书了,是不?

为什么挺喜欢,就是因为它给了一些细节,一些感觉。

画面上,好像考里斯马基。

情节上,好像小林多喜二。

描述的整个图景,也会让我们更多的理解阿甘本,和一些西方当代左翼关注的话题。

时间上,还让人隐隐有当代版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感觉。

当然我这么说太抬高了。

但实际上现在那么多书,大家闹哄哄说那么多话,一本书能让你觉得有意思,有联想,能读完,真的就不错了。

最后我想问问,小林多喜二这样的作家,现在大家还能看到吗?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三):险中求来的也未必是富贵

这本是作者根据多年采访积累的材料,使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加小说的架构来写的一本关于在英非法中国劳工生存调查报告。

看这本书之前,读过一本关于英国“黑户”的书,是马澄晔的《不一样的天堂》,作者是从留学生的角度写签证过期后在英国黑下来后种种生活,还有探索和思考。最终他还是回国发展了,我有关注过作者的博客一段时间,回国后他还是进酒店工作,积累管理经验,继续努力奋斗着。

相比较这本《隐形生产线》里的主人公李然,马澄晔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和英国社会还是有接触,至少还是有能力靠自己决定在英国的生活,至少说他还可以自保。而李然代表的黑户,属于非法劳工,大多数人所受教育不高,出国只是为财,他们的生活境况远不如留学生黑户这个群体,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本身就带有非法的标签,生活完全不见天日,连看病都不成。你再努力,仍是如李然所说“咱们是鬼啊,咱是没有身份的幽灵人口啊。”是一群生活在社会的边缘的隐形人。

很多人对国外情况的不了解,出国前都误以为西方国家就是天堂一样,工作好找,钱好赚。吃点苦熬几年,就有希望改善国内家人的生活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险中求来的也未必是富贵。

劳工们为了可怜的薪水能还上出国前借的债,冒着死亡的危险仍然苦苦挣扎坚持着。即使在书的结尾看到说“伦敦虽然是阴雨连天,但却总也会雨过天晴”,沉重的心情也不会觉得轻松。因为鬼见不得光,在英国李然没有未来,存了一点点希望,反倒会是更大的悲痛。除了对于他们的生命韧性有同情,抗争的勇气也佩服之外,是该批判用工方的剥削,不人性,还是劳工们的无知呢?作者并没有在书中深入探讨,只是呈现劳工们的状态和心路历程给你看,批判和反思交个读者。

看完书,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根源究竟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剥削还是最初促使他们走上不归路的那个在国内活不下去的想法?

当然,最后还是可以得出点儿的简单结论就是:

1.非法出国务工是高风险高投入低收入的,不要轻易尝试。

2.懂外语很重要,知识就是力量。

3.出门在外,多靠老乡吧,有人脉才有机会。

4.外国绝不是天堂,在国内混不下去,在国外也一样艰难。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四):无边的灰色,虚妄的挣扎

没有体面的生活,在异国他乡受尽歧视,以廉价劳动力的身份辗转各地,甚至遭遇一些同胞的乘人之危、无情压榨,只为赚取相比国内不那么低微的薪酬,“专心赚钱,寄钱回家”。他们背负了家人的期待,花光积蓄,冒着生命危险,去往欧洲打工。虽然身处看似文明的大都市,但他们却在暗无天日的角落里,在生活以下挣扎度日。没有身份,没有保障,无谈公平,抗争无门。这便是《隐形生产线》中所描述的非法劳工的真实处境。

《隐形生产线》的作者白晓红,曾任英国《卫报》记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定居英国后,花了很多年的时间与精力采访了那些生活于水生火热中的同胞们,将在英非法中国劳工的生活,以纪实的手法,创作了这个沉重的故事。

这些年,白晓红深入第一线,书中所选取的人物与素材,不仅来自传统的采访,亦有部分由有悖传统的暗访甚至是卧底的方式取得。作者白晓红在融入式研究与创作中所采取的自然主义与实证主义立场,让人联想起康奈维尔的著作《街角社会》,这部被称为乡村版《教父》的纪实作品情感丰沛,细节丰富,曾在当时引起轰动。同时,这样的做法也引发了一定伦理上的攻击,亦受到了部分当事人的不满。然而,虽然在研究方法上有所争议,白晓红所做的奉献与所表现出的情怀仍让我们感动。正是她的努力,我们才得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英国,揭开繁荣的面纱,看到辉煌经济背后的“无脸”劳工与充满血泪的隐形生产线。

只有在白晓红的笔下,他们才得以露出一些真性情,直接血性的李然、好学正直的许华、柔软迷惘的小玲、亦正亦邪的小吴……尽管生活极尽卑微,但他们仍然努力生存着:为了过劳死的同胞国华,李然与许华带领大伙与外籍工头罢工抗议,最终却以离开收场;在相依为命中,李然与小玲萌发了炽热的爱情之火。他们本是有梦想的人,并没有放弃自我,却被世界抛弃。在莫克姆镇海滩悲剧中,二十三名中国拾贝工人罹难,故事中的许华、小玲皆丧命于斯。鲜活的生命被抹杀了所有的痕迹,由于海水的冲刷,小玲的尸体在水中漂浮太久,最终面目全非,成为了真正的“无脸人”幽灵。

真实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显得鲜血淋漓,亦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了另一个截面。逝者往已,作为生者,我们只能在心中为他们点起一支蜡烛,把梦想留下,更理性看待这个时代。

《隐形生产线》读后感(五):隐形的生产线,不隐形的问题

这是一个基于采访实料的故事,贯穿英国各地移民劳工工厂——“血汗工厂”。整本书的主人公是天津的铁路服务员李然,因在国内的生活压力所迫,偶然听到工友出国赚钱的建议,想借着出国的机会改变命运。从北方海港县城哈特尔浦到切斯特,到塞特福德,到莫克姆湾,到伯明翰,最后到东伦敦白教堂。李然感受到生活的可怕,但咬着牙一次次想要寻找新的出路,但事实告诉他,一次次的寻求只会迎来更多的压迫,到头来好像又是一条死胡同。转来转去,逃来逃去,最后还是被送进了多佛遣返中心。面对这样的情况,他该怎么办?家里的债务堆积如山,还要赚钱,怎么能回去呢?

李然的情况正是英国所有无证劳工面临的困境反映:这群人没有基本的权利保障,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合理的报偿,不能就医,为了生存不惜接受性交易,更甚者,连基本的生命安全保障都没有。一个接着一个的“非法劳工”被压榨至死,一群跟着一群的“移民者”被无情地摧残。生命在雇主的眼里不值一钱,但这仅仅只是工人和雇主的矛盾吗?雇主背后隐藏的更大黑手是谁?如何解决这样矛盾尖锐的问题?是否会像结尾提到的那样“伦敦虽然是阴雨连天,但却总也会雨过天晴”?这些移民劳工会有天晴的一天吗?

也许他们也会像李然那样试图寻找自我解救的出路,比如说学习英文,试图融入英国社会。但由于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金钱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解救手段如何实现?这些人都不会被高级一些的华人社区接受,如何奢求去被英国当地人接受,如何奢求融入英国文化?不懂沟通当然更不能维护自身的权利,更心酸的是,对于这些无证移民劳工,是不是都没有资格谈自身利益。“这些劳工是非法移民,因此国家对他们没有责任,无法赔偿”,这样的说辞是否讲得通。

《隐形生产线》这本书使人对英国多个“国际”劳动力城镇有了相应的认识,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假象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数不胜数的廉价劳动力。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指出了社会互相推诿一直逃避但现实中却又客观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全面地揭露足矣反映显存亟待解决的矛盾。书中涉及到了华人社区发展的历史性问题,英国现存廉价海外劳动力的现实矛盾,虽然感觉力度略显不足,语言不是那么浑厚,但整本书结束后给人一种冲破枷锁,浴火不屈的感觉。对于底层劳工,即使再压抑也要坚持,即使再绝望也永不放弃希望。只要活着,只要劳动着就有希望。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是“非法”“无证”这样的标签?所有的问题都起到了推动继续深挖的作用,很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