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1000字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1000字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是一本由[韩]高锡钧著作,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一):助推效应

最近看了《助推效应》这本书,学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识。这本书重点讲了助推效应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商家可以通过助推的方式来引导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购买某些商品。 不依靠强制手段,没有硬性规定,不改变奖惩机制,还能保证你同时收获‘最大利益’和你的‘自由选择权’,这股轻轻推动你作出最优选择的力量,就是助推。 比如,商品的每日特惠表面上向你传达的是“优惠的喜悦”,实际上却隐藏着“过期不候的焦虑”。通过向消费者传递焦虑来提高购买概率,这种方法屡试不爽。路边宣传每日特惠菜品的横幅或广告,可以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特惠菜品。 实际上,助推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远不止购物方面。 最近,一个朋友对我说,她已经保持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一个月了,我很惊讶,因为她之前经常和我抱怨要早起的痛苦。我们还一起参加过一个早起监督小组的活动,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我很好奇地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了笑说,“也没啥,就听了别人一个建议,提前把手机放在了一个很难拿到的地方,用好几把锁锁起来了………”我竖起大拇指,对她说,“很棒!多亏了我们早上起来必须看几眼手机,虽然大多数时候也没人会给我们发信息……” 在自助餐厅,我们也会发现自助餐厅的盘子尺寸往往非常的大,这也是让我们很快就觉得已经吃撑了的原因之一。大盘子往往能够促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往自己的盘子里夹菜,吃的越多,饱的自然也就越快。 而且在餐厅里面,如果只是将垃圾食品摆放得更远健康食品更近,就可以减少顾客垃圾食品28%的摄入量。 在男厕小便池中贴上苍蝇图案的贴纸,能有效减少小便外溢。 在孩子手上盖上细菌图案的印章,孩子更有动力勤洗手。 “助推理论”认为,我们人的90%决定都是在无意识当中做出来的,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习惯性反应。如果要靠意志去改变,会有很大的阻力,但是如果能够用一种巧妙的方式,绕过意志,直接改变潜意识的决定,这个过程就会轻松很多。 这也在提醒我们,当我们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可以考虑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让自己离对自己不太有利的事情(比如晚睡,晚起,拖延)远一点,离那些对我们有益的事情近一些。当然这个远近不仅仅是指物理距离,也是心理距离。 我们认知资源的有限和对理性思考的规避,会让我们更加倾向于去做那些离我们“近”的事情。 当然,在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心理学的规律分享,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可以学到很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知识。 比如“心理账户”,指的是对于经济价值相同的钱财,人们会视其出处、保存地点、用途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人们对从路边捡来的6000元与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6000元,实际上有着不同的消费倾向。 锚定效应,也称“沉锚效应”,指的是人们被谈判桌上第一次提出的条件所支配,难以摆脱其影响的现象。在经济学中,也指第一信息先入为主,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在消费活动中更加理智的做决定,助推效应的广泛应用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二):助推效应,破解商场的成交密码

不难发现,我们每次走在商业街或者网上刷视频、看资讯时,普天盖地的广告语,优惠政策都会让我们应接不暇。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购买也是在稀里糊涂之中便成交,或者出于非意识的购买,再或者有些人更多是看到某件商品打折了,但是明明不是刚需,最后还是选择下单!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种现象在高度发展的营销时代下,比比皆是。

在经济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有求必应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前提。人有所求,物才有所需,这本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局面已经大大无法满足商家与消费者的需求,继而便会延生出一系列的新模式,饥饿营销、限量抢购、限时免费等等,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其实都是商家们营造出来的消费模式,也便是——助推效应!

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中,如果懂得助推效应,那么你将更深层次的了解商家的营销心理,也能对自己的消费心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如果你是一名商家,这本书是带给你走向成功的商业密码,在本书中,你将会获得一个又一个超实用的营销技巧,让你更好的洞悉用户心理,打造自己的爆款产品,或者为你的产品引流,为你的新品赋能!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这本书将告诉些折扣、优惠背后的底层逻辑,让你更好的了解商家的营销套路,避免步入商家的营销陷阱,助力你更正自己的消费观,让我们更理性的消费!

刚看完这本书的时候,细细思考,发现自己生活确确实实存在许多因素在推动着我们消费,每当我们看到某家商店门口人满为患,我们都会潜意识的认为这家店的口碑应该不会很差,不自觉的便会跟着排队;在吃饭的时候,眼神不由自主的会关注到今日特惠这一行上,就算自己今天本不想吃某样东西,也会对优惠俯首称臣,非点不可,因为这样,内心便会觉得,中午这顿午饭,不亏!其实这一切,都是助推效应所带来的效果。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如此强大,冥冥之中控制着我们的想法呢?书中告诉我们,其实助推效应就是对人的行为或思维模式稍微进行引导,就能对结果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也指运用某种装置或制造某种状况来引导某种行为的发生。

助推效应中的“助推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人的90%决定都是在无意识当中做出来的,是过去积累下来的习惯性反应。正是因为掌握了这种思维惯性,商家们才能准确的抓住用户心理层次潜在的变化,精准制定行之有效的助推方式!了解助推效应,可以说便是掌握了成单密码,在复杂的营销时代中掌握商机,创造更多可能。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三):掌握助推效应,帮助我们理性决策

曾经参加一个训练营,有分组PK,其中有一个团队作业需要从学员中出2名记录员,小组中有一位学员主动报了名,另外一个名额迟迟没有定下来。于是老师说,另一位记录员人选由大家投票决定吧。

一轮投票下来,小A得票最多,可是他拒绝了,说,要记录这么多,很容易会漏掉些内容,不如大家每人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发出来,这样就不需要一名单独的记录员了。

老师说,要是觉得记不下来,可以录音。而且记录员有加分。

小A还是觉得量太大,担心记不下来;还说,在讨论过程中看谁的观点最有价值,应该给他加分才对。

老师说:这是训练营规则,需要两名记录员互相配合,如果每个人都记录,这个加分也不会分配给大家,只能浪费掉。

小A不语,这时老师有点不耐烦,对其他学员说:你们都同意小A的观点吗?

学员们沉默。

老师又说:大家投票决定,每个人都要投。同意的投1,不同意的投0。

学员们一个接一个投票,每个人都投了1。

为什么这些学员没有人站出来提出不同意见呢?

《助推效应》一书中提到,所罗门·阿希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被试先拿到一张画有一条线段的卡片,然后,又拿到另一张卡片,新的卡片上画着三条长度不同的线段。然后,让被试判断卡片2的3条线段A、B、C中,哪一个与卡片1的线段长度相同。

实验分两种环境,一种是只有被试一个人,这时他回答的准确率高达99%。这也说明这道题很容易。

另一个环境是7个人同时参加实验,其他6个人都是安排的助手,他们先回答并故意给出错误答案,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试的正确率只有36%。

这个就是从众效应。

所罗门·阿希又根据实验进一步得出从众效应的三人法则,即如果有三个及以上的人做出某种相同的行为时,其他人也会跟着做出这种行为。

从众效应在商业被广泛使用。比如,某著名奶茶店雇人排队买,给人造成非常抢手的印象,路过的人也纷纷加入,有人甚至愿意排队几个小时,只为买一杯20几元的奶茶,还会兴奋的在朋友圈晒一下。这种行为身处其中的人会觉得很正常,而在外人看来,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类似的,还有像星巴克招募气氛组,让他们在星巴克内带电脑做成像在办公的样子,以显得有人气。

在逛街时,如果一家店里有人试衣服,路过的人也会进去转转,如果一家店冷冷清清,其他人可能直接把它忽略掉,也是不自觉地受从众效应影响。

但在组织决策时,从众效应则有可能带来危害。比如开会时,领导提出他的观点后,团队成员看到其他人都接受领导的想法,即使有不同观点也会对自己的想法产生质疑,是不是我有哪里考虑不周到?因而大概率会附和,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如果团队领导判断准确还好,如果判断错误,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在团队讨论时,应该事先声明鼓励不同意见,避免领导过早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在需要大家投票决策时,最好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在结果出来之前,互相之间不知道其他人如何选择,也是防止受到他人影响。

在《助推效应》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比如锚定效应、相对性原则、因果关系等等,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从而在决策时找到摆脱束缚的方法。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四):在花钱报班之前,先来了解一下“速成课”的消费心理学

这些天在朋友圈,常收到类似的推送“招募热爱读书写作的姐妹,在家写作,一单一结,不限经验——五天读书写作训练营”。

说实话,我以前就报过类似的课。那次写作课,可以说把写作的方法,都打包教给了学生,那些的确是精华总结,但是我按照这个模式写出来的东西,味同嚼蜡。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具有的技能,我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可是还是愿意上这样的课程。这背后,是不理智的消费心理学在作祟。

《助推效应》这本书,在“自利性偏差,人人都有‘谜之自信’”这一章节中,也例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在考试前夕,许多培训机构都会打出“速成班”的招生语,只需要四周的时间,就能够突击完所有的课程。这种模式,在各个行业都很常见。

大多数人报名后都会发现,自己根本就无法在短短的四周,学会这些课程的内容。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中招,去“相信”宣传的内容呢。其实,我们相信的不是宣传,而是脑海中出色的自己,这在心理学之中,被称为“自利性偏差”——“我们眼中自己的能力被无限放大,我们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超出了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我们相信自己可以短时间内,消化和吸收课程中的知识,但事实是,这些课程本来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做的。

速成类的课程之所以这么受欢迎,首先是因为对自己能力和意志力的高估,认为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情,并且由于这种乐观,而忽视了在开课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状况和意外(有事无法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之类的)。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想要快速解决问题的心理,想要走捷径,就对“宣传语”产生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侥幸心理,像要赌一把,看看这样的课程是否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效果。但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

除了我们自己的这两个心理背景,还不能忽视商家所使用的助推方案:

方案一:定额收费

“三个月只需要499元”的收费模式,可以减轻我们花钱的痛苦感。

斯坦福大学的布莱恩·克努森通过核磁共振实验发现,我们在结账的时候,会感受到来自大脑的压力,这种压力带来的痛苦感,很像被割伤之后的感受。花钱,会产生撕裂般的痛苦,但是如果换成了“三个月只需要499”元的提前支付模式,就会大大减轻这种痛苦感。

方案二:分期付款

同理,把一笔想对大的费用,分成几次小额付款,也会降低花钱带来的不好感受。

方案三:负存折

这种模式在国内还不盛行,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助推效应》对这些不理智的行为总结道:“你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你意志力薄弱,你只是在‘定额制’这个助推的影响下无法进行理性思考。”

作为研究助推效应的知名专家,《助推效应》的作者高锡钧还在书中,介绍了许多在生活中影响我们决策的助推效应,可以帮助我们做营销时代的明白人,活得更加通透。

《助推效应: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读后感(五):你以为的以为,恰是商家的认为

生活的节奏,如流水,潺潺流动,从一而终,岁月推动着我们前行…

是否,记得记忆中我们为情感买单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却忘了,出门的目的和意义。

周末时分,趁着放假闲来无事,心血来潮的将屋里屋外的打扫一番。

经过了一个下午的奋斗,整个屋子除了最后一个房间,其他地方亮洁一新,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搬了新家呢。

打开最后一个房间,三下五除二的将其清理一遍后,我看着地上摆着的箱子陷入沉思。

这个箱子我早已忘了里头有啥了,只记得很多年没碰它了,仿佛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告诉我,别打开,会后悔的!可又有个声音悠悠的说,要是不看,才会后悔!

晃了晃脑袋,我打开了那尘封已久的箱子,里头没有放什么,只是静静躺着一个略微发黄的盒子,盒子里装着的,是拼图。

看到这拼图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为什么不去碰这个箱子了,关于这个拼图的由来,是一个大大的悔……

那年秋天的某个午后,一个人在家不知道做什么,打开电脑没什么好玩的,打开手机,也不知道干嘛。于是,便拿上钱包去附近新开的超市看看有什么好玩的。

因为新开业,优惠力度大,活动多,附近的住户都过来凑热闹。跟着人潮走动,不知不觉的来到卖玩具的区域。这个区域明显人不多,大多是父母带着小孩在这边。

“您好,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

一个动听悦耳的声音从后面传来,我回头一看,是一个跟我年龄相仿,模样甜美的小姑娘,穿着导购员的衣服,满脸笑意的看着我。

“啊……啊!我就是在家无聊,想看看有什么好玩的……”

“这样啊,那你看看这个赛车,是由……”她拿着一个赛车玩具,想我介绍到。

我看着她,略微有些痴了。

“女士,女士…!”她看我不说话,便喊了两声。

“啊?哦哦,这个我不太喜欢,还有别的吗?”略微脸红的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后来,在她的推荐下,我买了一个拼图,就有些魂不守舍的回家了。

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助推效应,即便本着目标进入店铺,却被种种推动力量而被迫消费。

我们是否想到这助推背后的逻辑?

一本来自于韩国高锡钧的《助推效应》,这是一本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书中分为五章,第一章被利用的心理盲区(决策时应如何克服“弱点”、第二章谁在做决定(选择中的认知偏见和谬误)、第三章选择的智慧(助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的)、第四章理性决策(那些被忽略的心理博弈)、第五章营销时代的新潮流。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看到一家餐厅里的菜单,我们第一眼都被会标有“今日特惠”所吸引。

诸如,牛排50元,牛肉披萨30,苹果派10元,今日特惠10元,我们则会优先选择牛肉披萨,而当我们沾沾自喜自己所“获利”时,是否想过这是商家的套路呢?人们并不一顶会购买绝对价格更低的商品,而是倾向于更能从中获得满足的商品。顾客会在满足感的驱使下消费目标菜品,而商家同时利用顾客这种“满足感”心态正中顾客下怀,提高了目标商品与服务的销量。

“聪明地消费=划算地购物”,谁赢谁输?

在女性群体和男性群体,我们能明显地看出消费的区别。

男性和女性对商品与服务的认知差异,导致了他们消费行为的不同。男性更注重于商品的功能性,女性会在购买商品时,对商品进行多方面的价值进行考量。当你看到淘宝里的购物车一堆物品时,毋庸置疑,这是一位女性。

“空篮效应”““性价比”是一种陷阱,“无限续餐”的无限套路。“早鸟”特惠。

愿我们不忘初心,理性消费,将钱物散落在精准且需求的物品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