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呼啸山庄》读后感100字

《呼啸山庄》是一本由[英]艾米莉·勃朗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一):《呼啸山庄》阅毕掩卷

小说讲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一切始于呼啸山庄老主人收养了年幼的希思克利夫。欣德利对希思克利夫得宠的嫉妒,当欣德利成为一家之主时,便施暴于他。凯瑟琳对希思克利夫爱情的矛盾,一方面对他爱之深,一方面却不能接受他的卑微和粗俗。当她毅然嫁给埃德加·林顿时,激化了希思克利夫的仇恨心理,导致了他后来的疯狂复仇。最终,希思克利夫不仅得到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所有财产,而且奴役原主人的后代。然而复仇给他带来的并不是持续的快感,而是孤独沉重的空虚感,最后落得抑郁而终。

《呼啸山庄》读后感(二):评《呼啸山庄》

一本很有电影感的书,在书里能看到许许多多后来以其为本的作品的影子。本来看到后段一度想评价这是一个"有着一切好看元素的难看故事",上半部有多精彩,如果两个疯狂的人的爱情故事还在可以理解的合理范围内,那下半部这帮人的言行举止就是找不到一点逻辑的东拼西凑的混乱,并不是为了体现作品本身的疯狂,而是成了阅读硬伤难以促成这样一个故事存在。如果是小时候读这本书怕是会非常喜欢——疯狂,阴暗,诡谲,有华丽暗黑的设定,有饱满立体的角色,希斯克里夫怕是文学史上最经典的角色之一,后世不知以他为模板创作了多少形象,乃至看到最后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他的塑造,然而故事放当下看实在是味同嚼蜡,三分给故事,一分给人物。

《呼啸山庄》读后感(三):《呼啸山庄》有感

从没想到,一本不到300页的书,居然会花了将近7个小时看完。还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本书里不管是房客洛克伍德,还是男女主人公,每个人都是疯子。后来觉得凯瑟琳真的很自私,我现在也依旧觉得如此,疯狂又自私的女人,因为希斯克利夫的身份地位卑微和对埃德加的些许迷恋,最终选择嫁给了埃德加,结婚后却又还希望希斯克利夫能永远在她身边,希望三个人能永远在一起,从没想到她的这个愿望对这两个男人的伤害有多大。希斯克利夫存在的意义全在于凯瑟琳以及对所有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人的憎恨,这其中也包含着凯瑟琳本人。读的过程中,我讨厌过希斯克利夫这个人,但是看到最后他死亡的场景,又不由得为他感到愉快,因为他经受多年的折磨,终于到达了他的天堂。 看到书最后结尾处三个人的坟墓,心里真的很难受,纠纠缠缠几十年,过程虽然艰辛痛苦,最终结局也凄凉,但是这也算是圆了凯瑟琳的一个梦,对于他们三个人来说,就这张吵吵闹闹的在一起,未免不是一个好的结束。

《呼啸山庄》读后感(四):爱和报复

这是个转述再转述,报复再报复的故事。

没有一个角色是正常的,包括听故事的洛克伍德。每翻一页都期待是这本书的最后一页。癫狂的年轻男女,莫名其妙的爱,歇斯底里的恨,理解不了。大凯瑟琳和大林恩一直到二人结婚为止,刻画还算细致,行为还算合理,然后就像残血boss一样开了暴走。大厄恩肖从老厄恩肖的死开始,大凯瑟琳从再见克开始,克从大凯谈心开始,小凯从再见小林开始,小林从到山庄开始,响指一打,躁起来,玩不死自己不算完!没有任何一个人反抗过被控制,一门心思地癫狂。结局匆匆忙忙的,小凯瑟琳莫名其妙就看上了小厄恩肖。所以是因为这份癫狂才成了经典的吗?

翻译没有《双城记》流畅,语序没毛病,问题在选词上。有年代感,或者说译制片的感觉。

写不出更多的东西了,这几年看的第二本有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感觉的书。

《呼啸山庄》读后感(五):孙致礼教授的代表译作之一

呼啸山庄读过好几次了,以前是看热闹,这次是看门道。因为2014译林版是我的导师孙致礼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所以这次非常注重他对一些细节的处理。小说情节基本烂熟于心,反正我不太能欣赏,感觉是一个“作天作地”的故事,以爱情为借口行自私之实的桥段。作品没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男的女的都讨厌,尤其那个让希斯克利夫念念不忘的凯瑟琳,基本就一性格乖戾、控制欲爆棚、什么都想要的绿茶…但孙教授对作品的处理让人非常敬佩,这本书我读过原著,虽说语言不算晦涩,但要译好并不容易。孙教授从1991着手开始译这部作品,2011年完成,2014年又进行了修订,先后历时23年!我记得孙教授2010左右就已经退休了,今天才知道他退休之后依然从事着翻译事业。书中老仆人约瑟夫讲的一口地方方言,该怎么如实传达出来呢?《呼啸山庄》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方言的作品,孙教授用相对“土”一点的汉语来传译,既体现了原著的特色,又彰显了说话人的身份。我还发现,文中时不时出现黑体字,应该是加强语气之意。不知道这种方式,当今翻译界是否还广泛使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