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面具之内》经典影评集

《面具之内》经典影评集

《面具之内》是一部由Jennifer Siebel Newsom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具之内》影评(一):刻板性别是对所有男性和女性的伤害

当我们谈论女权主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那些给予女性压迫的男性。但是是什么使他们从一个纯真的孩子走向那样一个男性的形象呢? 男孩从小就被告诉be a man,be tough,be strong,be silent,于此相对的是don't be girlish,don't cry… 影片中所引用的例子来自美国,或许看起来more sharp than 中国的情况,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共性的问题,比如说把男孩和女孩分得太开。 从儿时起,仿佛蓝色就代表男孩,粉色就代表女孩。Boys' stuff are always blue,while girls' are always pink。这就好像人为挖了一条深深的沟渠将两者区分开。喜欢蓝色对于女孩来说或许并没有什么,但喜欢粉色的男孩可能就会被认为奇怪。 但其实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首先是一名人类,而人类有喜欢任何颜色的自由,同时有拥有各种情感的自由,也有表达自我情感的自由… 所以在我看来女权主义的背后也是无数个被压抑,被糟糕对待,被迫带上面具的男性,而或许它们的本源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性别的刻板刻画。 虽然意识到这一点在短时间内或许不能改变什么,但反抗与改变的前提是我们至少要意识到。

《面具之内》影评(二):没 有 标 题

缺乏性教育 性教育来源:网络电子色情片杂志,展现的是暴力强奸 不要就是要的信息回应,导向成年恶性性关系,对于男性影响:强奸这一概念的辩解,无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男孩的成长方式使得他们隐瞒天性,脆弱 并将感情移情到男子气概的面具背后然后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他们不能寻求帮助,因为不允许,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男生他们会感到羞愧,并羞于摆脱」 男子从小被规训为:不直面流露感情 对敏感情绪反应几乎为零,情感分析上的没有,不可以哭,不能想像女人那样不善于表达总是沉默(他们贬低女性化特质,男性层级上有强弱)被教会的是控制掌握 (权力掌控欲 强奸)影视资源媒体影像男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男性的思维被训练为,将女性身体物质化商品化,无论是直接买春还是间接的买色情片,这并不涉及到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作为性别个体 以及女性的性需求」(比如嫖娼,需要的是高度服从无思想无理由只有听话这样,服务于我,女性就是个商品我来买) 「但他们看到的不止是性本身,这是把残忍和性别歧视高度标准化,并且同性行为连同起来」(排斥同性恋害怕被他人视为客体,失去作为“男人”的资格和同性集体的认同感) 「接触色情物增加22%的性侵,并增加31%的强奸迷思(女性渴望性暴力)」 「我们对男孩和男人做的事,我称之为大陷阱,我们将孩子养大成人,他们的身份认知建立在拒绝女性化,然后我们还要诧异他们为什么不把女人当做完整的人,于是我们给他们下了一个套,让男孩成长过程中从本质上不尊重女性,然后奇怪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文化」 男性对团体意识重视,他们认为这是优于女人的地方 他们可以建立团体,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他们不能出卖伙伴 于是等真正坏事发生的时候 他们的意识和心理是产生矛盾的 意识行为告诉自己不能出卖伙伴 但是心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 「同伴文化中有一些力量使得男人沉默,尽管男人知道那样是错误的,他们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因为他们计算过,如果说了做了,会危机他们在同伴文化中的地位」(归属感,男人确定自己是男人是由同伴来确定的,自动将女性归为客体) 「理解自己拥有杀死另一个人的能力,最好的解释是:那时候我不在乎自己的命,所以我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 「说他们受着羞耻支配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尊和自爱(受虐及受忽视的儿童犯罪率可能提升了9倍)」(性侵) 「无论是杀人还是自杀借助这种不顾一切行为的通常都是被羞愧和耻辱感淹没的人」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男人的力量,不是控制他人而是支持正义的力量,正义意味着平等与公平」

《面具之内》影评(三):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毒害我们所有人

男性气质(masculinity)是这部纪录片主要探讨的话题,导演用具体的事件、数据以及多方的陈述(如教育家、少管所的人)来全方位地为我们揭示男性气质毒害了谁,对我们的社会以及文明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

与平时大家常提及的女权侧重点不同,这部片子重点放在了男性气质本身对于男性的影响。男性气质让男孩子强制与固有观念上的女性气质分离,这意味着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泣,不可以诉苦,不可以关注艺术,不可以不会体育,不可以不酷,不可以不物化女性,否则你将会被男生群体驱逐,被父亲排挤,被教练诋毁,被男权社会视为不齿,最终引发个人的暴力性格的畸形,社会的性格观念逐步固化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

与大众所认知的“先进的美利坚”不同,在这部片子里,我同样也看到美利坚潜在社会危机的一面。联系“Black lives matter”背后的教育根源,和男性气质的教育背景进行比较,我发现两者有高度的重合。它们都属于一种恶性循环,黑人运动是教育的固化导致了阶级的固化,而阶级的固化将教育的收口进一步拉窄;男性气质是社会男权文化下延伸出男权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而这种教育体系会将一步一步深化对性别观念的偏见,以至于一代一代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窘况。其实无论是性别问题还是种族问题,他们都涉及当下我们社会的底层弊病,伤害的是我们一整个社会。

-

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问题会被推诿到个人身上,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校园抑郁症被视为孩子收到的保护太多而过于脆弱,强j案被当成受害者的不道德,性少数群体被批判搞什么特殊……许多时候那些问题都被不了了之,或者将极其不人道的罪行简化为“一种意外”,可当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却已经极少能够被媒体报道了。

-

一切形式的歧视都源于无知和狭隘。男性气质不仅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男性气质排斥着个人性别发展的健康化,也阻碍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只有回归本源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性,免受社会过时的束缚,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获得自我价值。

《面具之内》影评(四):The Mask You Live In saving

【The Mask You Live In】saving 看完的最大感受:1⃣️原来美国对于暴力那么崇拜吗……有点可怕))) 2⃣️男孩和女孩活在世上原来都那么难,那我还是不要生孩子了。

这个社会教给男孩的道理是,男子气概=运动能力、财富、性征服力。 男性和女性的相似之处大于异同之处,男女性重叠90%。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哪方面用得多哪方面能力加强,而不用的那些则会萎缩。不管是同理心还是攻击性,空间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而家长在孩子出生时就用不同眼光看待孩子,若要说家长对性别差异没有责任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认识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做你自己。 能够真情流露永远是第一位的。

《面具之内》影评(五):男子气概背后的厌女文化以及作为共谋者的我们

所谓的男子气概实际上建立在父权社会的厌女文化上,对娘娘腔和同性恋的诋毁与排斥实际上是将女性放在了被歧视被排斥的位置上,男性通过男子气概来证明自己是男性的方式本质上就是歧视和蔑视女性。纪录片里的内容再一次让我想到千鹤子的厌女。 厌女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分而治之”,是支配统治的铁定法则。支配者总是将支配对象分离隔断,让他们相互对立,绝不允许他们之间产生连带感。 这段话本用来解释男权社会将女性分为圣女和娼妓以形成对立来达到统治目的,完美适配于被男权社会简单归类于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的男女性别对立。 当现在很多人攻击脱口秀里女演员挑动性别对立之前,无论男女,所有人隐藏于性别刻板印象下的歧视与蔑视才是性别对立的根源。 前几天听到这样一段教导的话,对一个男孩说你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好的大学,你的姐姐是个女孩可以不必必须如此,但是你是男孩就必须做到blala。这段话出自一位女性长辈之口,我当时反驳了她,并且解释她这话的不合理在于可以要求男孩努力但不能在贬损女孩的对比之下,更不必说再说出一些我从小就厌恶至极的所谓女孩不适合学理科或者女孩上了高中成绩就会下滑这种话。长辈当时反思了自己,并且意识到自己的表达问题,但过几天仍然说出类似的评论。 有很多时候我们或许意识到有些惯常的话或者想法或者行为并不合理,但这种无意识的下意识还是会脱口而出的话归根结底大概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浸染。大环境问题,个人并不长久的关注及反抗,实在是很容易被轻易同化。 当我们教男孩不要像个女孩一样的时候,我们是在怎么教男孩看待女孩?我们将女孩放在了一个怎样的位置?通过与她者割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们完全浸淫在一个到处充斥着刻板印象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女孩应该喜欢粉色喜欢洋娃娃,男孩喜欢蓝色要喜欢玩乐高;女孩会表达痛苦,可以哭泣可以示弱可以柔弱,而男孩不可以当众哭不可以表达感受,不可以不刚强不可以所谓的娘们兮兮必须果断必须强大;女孩爱玩爱闹就是假小子,男孩文静敏感就是娘娘腔…我讨厌这一切单一又固化的评价体系,讨厌他们告诉我你要有女孩的样子,女孩适合做老师适合轻松的职业,讨厌他们告诉我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讨厌过于强势大男子主义的男孩,讨厌男孩将我放在弱者的位置然后自以为是的心疼我或者说要保护我。任何保护照顾宽容或者其他什么都应该是双向的而非居高临下的一方只对另一方。 想起之前看的一篇文章说女星自称爷、攻、不娘,以及之前流行的女汉子,实际上是女性将自己通过与刻板印象下女性气质割席来迎合男权社会中的厌女文化,认为爷是酷的,娘是负面的。传统意义上对于男性的要求因为一部分独立女性试图证明自己的独立,以厌女式词汇转嫁到了女性身上,而女性丝毫不觉。但是一个完整的人本身就是两者兼备的。 这些词的大行其道并非说明女性地位有多么质变的跨步,反而进一步证明并且强化了这种简单粗暴的男女气质对立。我们不自觉的不停强化着这些偏见与刻板印象,而忘记了男女都是人,而人都是相似的。反思自己之前说过的话,个人虽然是百分百的异性恋,但是总会很喜欢gay尤其是受,之前和朋友聊起来分析自己的这一偏好,自我解释为因为他们身上会带有明显的女性特质,朋友说这一解释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的强化。现在想来深以为然,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两种性别气质,只是每个人被训练教导的结果不同。90%的性格重叠需要我们承认并非对立性别即完全对立,我们本身是复杂的却被简单粗暴的划归到两种对立的阵营。简单的划分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就像二元性别论一样简化了世界,即意味着惰性意味着被支配意味着问题。 反思自己,在某些时候对于男性也带有偏见和刻板印象,或许部分原因是因为深陷于厌女社会的他者角色上无法改变,以及忽视了男女都是人,都会有相似之处吧。但是社会教育所塑造的所谓阳刚男孩,带有在厌女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对于女孩的蔑视与歧视,实在是很难让人心生好感。之前和朋友聊天说自己喜欢带有女性特质的温柔男孩,这种对自我喜好的定义本身就带有对女性气质的偏见吧,将温柔下意识归类于女性特质。与对gay的喜欢,缘由一致啊…… 强奸文化源于男子气概,男子气概也是特权建立的方式以及表现形式,而暴力建立在特权上。所以暴力总是与所谓的男子气概相联系,监狱里接受教育的罪犯,自述犯下暴行的根源,往往十之八九都是家庭原因。我一直觉得走入婚姻组建家庭生育孩子是相当沉重的议题,是需要慎之又慎确定自己可以承担起相当沉重的责任才可以做出的决定,因为行差步错就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当我们自己都还不能学会做人如何去教育一个生命成人,尤其在这个问题百出的大环境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艰难。

一些有意思的统计数据

Ps一点情绪上的碎碎念 世界本身是复杂的,是瞬息万变的。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矛盾又拧巴,有时理解并且接受世界是复杂的,但有时候又因为世界的复杂而感到麻烦,试图通过逃避来背对世界的复杂性,实际上也是不接受自己矛盾又拧巴的状态,不喜欢自己做不到维持在一个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今晚突然觉得实际上矛盾与拧巴是人的常态,我们很难完全处在一个平静又稳定的状态,除非我们对很多事情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实际上也是一种逃避,因为理解世界已经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无法解决所以可以保持稳定。有些人通过时间来做到这种好似出世一般的稳定,而或许我所在的年纪以及在消极悲观背后有所期待的积极想法促使我不断的了解,不断的打破自己的稳态,试图挽救这个问题层出不穷的世界。就像于佩尔在《将来的事》中对年轻的大学生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相信革命一样,我本身的阅历以及还未全然失去的对改变世界的希冀让我矛盾又拧巴,促使我去了解更多如何与这种矛盾拧巴和平共处 。这不是abnormal而是tipically normal,所以我不需要羡慕别人的稳态,因为我或许迟早会到达那种状态。 Just take it easy.

Pps 什么时候可以不失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