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纠正》经典读后感有感

《纠正》经典读后感有感

《纠正》是一本由乔纳森·弗兰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页数:61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纠正》读后感(一):《纠正》读书日记

因为马上要毕业了,对于未来感到恐惧,所以喜欢看这种大家一起搞砸自己的人生的小说。

Chipper 出国的那段太迷幻了,读起来有点割裂和难受。

大哥的情节,一个拥有完美生活的中年男人慢慢失心疯掉,屈辱地埋没在父辈的阴影中。

正在读 Alfred 的这一段,好像在解释说一切错误都发生于原生家庭埋下的种子。

其实和现在的世界观吻合得有点无聊了。或者是仁者见仁。

《纠正》读后感(二):具体的困境

读完了。非常具体的困境,既统筹了全局,又很精细地描写了每个细部。每个个人的困境怎么导致了整体的。小说算是很好看,至少我是被带入进去了。但有些地方的高潮设计的有点随意了。小说有很多有意思的点,语言也够“时尚”。而且他的细节也确实是击中现实的,会有很多同感的。感觉对于阿尔弗雷德幻想的描写算是个亮点,很有想象力的调剂。这种突然就推进到幻想的场景,够突然,效果挺好的。

这个小说让我想到了十四正在写的那个《砂与花》(是真的像)。我相信他完成了之后也是和《纠正》一样好的效果。或许《纠正》就是他提过的贝克特、卡夫卡之外的另一条路(菲利普·罗斯式)的典范了。(虽然我还没看过菲利普罗斯的,但就先这样说了)

《纠正》读后感(三):阅读记录

因为马上要毕业了,对于未来感到恐惧,所以喜欢看这种大家一起搞砸自己的人生的小说。

Chipper 出国的那段太迷幻了,读起来有点割裂和难受。

大哥的情节,一个拥有完美生活的中年男人慢慢疯掉,回到了父辈的阴影中。

正在读 Alfred 的这一段,像在解释说一切错误都发生于原生家庭埋下的种子。

其实和现在的世界观有些过于吻合了。可能是仁者见仁。

------

就好像我一样。

《纠正》读后感(四):反正我也就是随便说说

四十二岁出版一部虚构的家族编年史,对于一位年轻的小说家来说是极富有勇气的事。弗兰岑的小说简洁而精确,对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透视尤为出色,这并非来源于学术训练与阅读能够带给人的老练,而更多来源于生活予人切身的感触。

大段的描写削弱了主题与篇章、人物与家庭之间的关联性,也让几个情感的高潮显得略为刻意。兰伯特家庭的成员都在逃避这个家庭,多米诺骨牌效应之下,又间接地影响着子辈的生活。加里的儿子死死地坐在餐桌旁,悲愤地碰触着桌下的污垢,宛如兰伯特家庭的再现,因抗拒原生家庭而产生的自我陶醉麻痹着自己。

马克思主义与反消费社会的激情充斥着《纠正》,无论奇普狂热地抨击资本社会的弊病,或是与之截然相反的弟弟加里所带来的讽刺感,这些体悟都远不足以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现实主义的写法为小说带来的更应是人物的完满,而非命运曲折所构筑的讽刺骨架上披着零丁的血肉。与两兄弟相比,妹妹丹妮斯的生活少有着笔,却更为吸引人:她一而再地跨出父辈生活的轨迹,成为他人生活中的第三者又一再叛逃经历显得动人而可信。

无意讨论后现代拼贴对于小说的利弊,之于库切的《八堂课》,女作家伊丽莎白-科斯特洛的争论构成了小说中复调的自我审视与批判,止于思辨的无解,如西西弗斯之石,徒劳无用。但既然通过人物命运构筑家庭的起落,《纠正》中大量个人的心迹、声张寻不着落点,如飘在空中的热气球,悠悠落地,有人指着随机的落地点,告诉你这就是家。

《纠正》读后感(五):无处纠正

书我是借来的,在看之前,习惯性的拆下腰封,拆下一切能拆下的东西。撇到封面上一句推销式的话:你会再次体会到阅读严肃文学的快感。我歪嘴一笑;现在看完,仍想这么歪嘴一笑。

这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家庭的成员都个性十足,但也能看到身在一个家庭里命运的奇妙重合。

加里和他的父亲艾尔弗雷德是相似的,尽管可能这俩人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他们爱自己的妻子,与此同时也恨她们。他们一样的偏执,但是依我之见艾尔弗雷德比自己的这个大儿子要稍可爱很多。特别是看到期间他和一坨稀粪长达三页纸的对话,一方面对作者忍不住要拍手叫好,但是另一方面,也对这个人物有了些好感。他沉默、偏执的性格像极了我的外公。他会做出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行为,可是一切都没有恶意。他们只是比较喜欢呆在自己的世界而已。

我从加里和他父亲的相处模式之中其实也看到很多我熟悉的人身上的影子,大儿子的吝啬,父亲对小儿子或者女儿的偏爱;一切都惊人的类似。

伊妮德和她的儿媳卡罗琳也是相似的,那种身为一个有着好几个孩子的家庭主妇身上所特有的自私气味,你从哪个家庭都能轻易闻到。但是可能年轻人花样更多吧,卡罗琳的很多行为令人作呕,可是细想想,也不是不能理解。奇普和丹妮丝相对来说,可能是比较可爱的了。我不敢定论,但仍想这么说,可能他们的可爱是因为她们并没有真的进入一个家庭并想方设法地维护它。

书的前半段似所有美国作家的书让人难得坚持,但是看到中间的时候,人变得兴奋起来,不舍起来。奇普的感情生活和丹妮丝一样都有着诸多的不顺,但是丹妮丝似乎历经的煎熬会更多一些。看着他们从头至尾的感情生活,一方面为他们的放纵较好,另一方面也为事实上他们为浪漫付出的代价感到惋惜。

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有调理又如此细腻,但是看这书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自己看《约翰克里斯朵夫》时候的情形。

更多的内容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归纳,这书,还值得多看几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