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后的闺秀》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后的闺秀》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后的闺秀》是一本由张允和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闺秀》读后感(一):沧桑岁月,正静好

读一本书,看一个人,懂一个时代。虽然是流水账的记录,但这才是真实的岁月。这就是人物自传的魅力。

我爱看这样的传记,金岳霖如此,吴清源如此,张允和亦是如此。

一个电视台主播,从书里看到了两位老者岁月静好的爱情;我从里面看到了沧桑岁月的美好,看到了那个真实的年代。

感谢推荐此书的人,感谢送书的小伙伴,愿每个人生都能岁月静好,少些警告。

《最后的闺秀》读后感(二):随想

记得好像是季羡林先生说过,年老人出书,容易招人烦,因为絮絮叨叨都是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张先生的书有时如此。有时给人的感觉竟然是相反,《温柔的防浪石隄》竟像情窦初开的少女所写。可见张先生的婚姻是多么幸福,被保护得那么好,一辈子没改变最初的性格。老人写书可能像老牛反刍,经过一辈子的消化,留下的就是童年最深的回忆和老年最新的生活。看张先生童年的趣事,真羡慕,出身于民主自由的家庭,从小自由自在,父母基本没给太多的限制,极力培养孩子的各种兴趣,而且比较注重孩子的阅读兴趣,文字功底也打得好。童子功真了不得,几乎能决定人一生的修养。所以小时还是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好。

《最后的闺秀》读后感(三):20140307-最后的闺秀

今天是女生节,想起当年班上男生集体为女生买蛋糕,晚上全校的男生集聚女生楼下喊喽。年轻真好。

人活得足够长,经历足够丰富,写的回忆越是简单的故事,相反那些岁月的创伤则寥寥几笔带过。读完此书,粗略记录了给自己留下印象的几句话:

1.人过了25岁后,日子就越过越快。

2.祖父祖母对外孙的疼爱是多于对他们子女的,因为那是血脉的传承。

3.要有自己的感兴趣,并全身心投入的领域,而不拘泥于琐碎的生活。

要成为大家闺秀,命要足够好。出身富裕,不需操心衣食。眼界广有慧根,国粹西方教育都了解。遇到一个好丈夫,相濡以沫。能逃得过的动荡。所以,高龄的张先生则成为最后的闺秀了。

《最后的闺秀》读后感(四):你是怎样的人就会遇到怎样的人

读完了一直带在身边却许久未拆的《最后的闺秀》,原来周先生指的是周有光先生阿,果然"你是怎样的人就会遇到怎样的人" 记,“张允和辞世七年后,周先生后来这样写到: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我们的恬静晚年。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曾经劫难,仍是幸福的一生。朴素中透着耐人寻味,让人向往的美。

《最后的闺秀》读后感(五):每周一书《最后的闺秀》

之前看董桥老师的书,总会看到董老师十分推崇一位张兆和的女士,认为她才情无比,小字也写得极妙。张女士是美国汉文学家的太太,是张家四姐妹的老么。她的三个姐姐也是风流人物,三姐是沈从文先生的太太,二姐是周有光的太太,这本《最后的闺秀》就是出自二姐之手,果然才情了得。

近些年来,关于旧时小姐,闺秀的文章比比皆是,如果程乃珊、陈丹燕等人就非常喜欢写上海就是大户人家小姐的故事,那种旧上海十里洋场的风情展露无遗。但比较少的人会写帝都圈子里的故事,张允和的这本《最后的闺秀》算是其中一本吧。

和其他人写的不同,自己写自己的自传总是会平和一些,看上去没有什么波澜壮阔,都是家里那些琐事,但读起来却很是有趣。张先生写自己小的时候,父亲母亲还有兄弟姐妹,在苏州园子里的故事,没有锦衣玉食的描写,却有浓浓亲情在其中;写自己和丈夫周有光的恋爱结婚和婚后生活,没有过多炫耀和秀恩爱,却有深深眷恋在其中;写自己和小妹以及沈从文先生的故事,暖暖的,有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觉。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闺秀吧,不做作,得体大方,连文字都是如此的大气。

当然对于张先生来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但张先生没有什么激烈的文字,只好像自己是一个旁观者而已,那样冷静而清晰地看着这一切。她唯一担心的就是自己幼小的孙女,对于自身,没有一丝一毫的恐惧,因为内心足够强大。张先生觉得自己在时期没有工作是自己能都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我却觉得支撑她的更是她内心的力量,那种闺秀特有的气质。

步入花甲后,张先生更是优雅不已,气度非凡。一袭旗袍,花白的头发盘在头顶,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自有一番让人艳羡的气度,这是二八妙龄少女都不没有办法比拟的魅力,一种经过时间、岁月积淀而来的人生。

看看这样的书,可能不会让你学到什么新的知识,却通体舒畅,神清气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