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摘抄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摘抄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是一本由林怡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一):《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走进孩子的世界

每一个孩子是上帝带给我们的小天使,身为家长的大人们大多都会倾尽所有地去呵护和关爱他们。然而,我们有时可能会发现很多自己的爱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自己给予孩子的爱非但孩子不领情,更甚至于促成越来越多矛盾的爆发。那么,我们究竟该去怎么样才能科学合理地爱孩子呢?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或许可以带领我们每个关爱孩子们成长的家长从一个比较直观,清晰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揭示和探讨。爱不是没有盲目的,所谓的爱更应该是通过智慧的教养进行正确地展开和实施。

相较于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育儿类书籍,本书的最大特色还在于是作者结合了20年教子经验,穿插入内110多个亲子案列,深入浅出地探讨着育儿的心经。在书中,作者首先便是通过序言的形式告知着家长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内心。只有发现孩子们的需求,我们才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最好的爱。当然啦,切莫小看这些小不点们的有关想法。小小娃娃,却是有着同样复杂的世界。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并不能够绝对地以一种成人化的角度加以实施。相反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是耐下性子来真正地感知孩子们的心声。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我们看到的是诸多家长们为之头疼的孩子问题。透过表象,我们家长实际更需要的是发掘问题背后深层的孩子们的用意。积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我们需要的是挖掘出孩子们“不乖”的小秘密。很多孩子的问题或许可以找到发生的真正根源。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才能带领着孩子心服口服地一一克服问题和改正缺点。事实上,我角儿本书的第三部分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作用。关注孩子的个性。同一棵树上不可能掉下两片相同的树叶;同一条河流中不可能流动着同样的水流。同样的,孩子们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这个章节中,我们更应该根据不同个性的孩子实施和开展不同的教育引导和启发方法。走进孩子的世界,针对他们的特色,我们家长才可以因势利导地带领着他们走在健康成长的人生之路上。尽管学习在孩子,但是引导在家长。做好一名合格的引导员,孩子感受着无与伦比的贴心关爱,他们也会逐步认识和发现以往的不足和缺点的所在,找到正确的方向,在那片温馨的成长氛围中茁壮成长。

事实上,本书最后结尾的妈妈信箱也是相当地经典和使用。直接以问题形式的抛出,让我们书外的读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看待有关的孩子问题。这里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很多或许都是孩子们的通病。而在书中,我们却可以得到有关的专家式的讲解和分析。颇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就让我们一同跟随着《别以为你会爱孩子:林怡的智慧教养经》,走进孩子的世界、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二):新手爸妈都值得翻阅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

8.5

林怡 / 2012 /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很好读,是因为作者用生动、平实的话语讲述了很多小孩真实的案例故事,娓娓道出要怎么与孩子共情并巧妙引导。如果仅仅当成一本故事书看,会很快翻完。

但这本书也不好读,一如孩子是存在个体性的,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以及背后的家庭环境因素存在,如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非常考验爱心,耐心,智慧……所以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好好领悟作者是如何用心用爱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和巧妙化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方式值得读者好好思索一番,琢磨一番,再学以致用一番。

能感觉出来,作者是个非常细心和有爱的人,也是个高情商和智慧的人,很感谢作者的分享,也很庆幸自己在孩子即将1.5岁的时候遇上这本书,将我自己在育儿方面的一些思考,一些困惑都有讲解到,也许以后我还会遇到更多育儿问题,但我希望自己能像作者一样多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与学习,再智慧总结,灵活运用。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三):爱你从懂你开始

以前当孩子的时候,总觉得日后自己会是个好家长。那个时候,总觉得自己会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会很科学地教育孩子。现在当上了家长,也很自以为然地认为自己是个好家长,很自以为然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孩子,很懂孩子,会很科学地教育孩子。可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错了,而且错得还不轻。

这本书是讲育儿的。这是大面上的东西,如果从细节上看,这本书最主要的内容是教会你爱孩子。对,就是爱孩子。有人说了,哪个家长不会爱孩子呢?这句话其实大有问题。诚然,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就连虎毒都不食子呢,何况人乎。但是爱孩子不代表会爱孩子,这是两码事。如果你认为自己很会爱孩子,那你就应该读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对。

又有人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凭什么这本书上讲的爱孩子的方法就是对的,我自己爱孩子的方法就是错的呢。这话说得有道理,凭什么早教专家林怡讲的就是对的呢?就凭她书的销量累积四十五万册嘛?这一点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有说服力的是什么,就是这本书。书就摆在这里,你只要耐心读完它,你就会明白,自己在爱孩子上还有多大的差距。

我这样讲并不是要为这本书做广告,我是真的认真地读过了这本书。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或者说是孩子在家长心中的地位。有人说了,孩子在我心里的地位最高了,谁都比不上。是这样嘛?不尽然。林怡举了几个例子,她拿我们的孩子与自己热恋时的恋人做对比。通过这个对比,我们才发现,我们是爱孩子,但是这种爱更像是一种对待东西的爱。孩子就像一块宝,我们总想把它带在身上,拿在手里。可是孩子是人,它们需要的爱并不是我们那种对东西的喜爱,而是我们对恋人的爱。如果把孩子与恋人一比,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还是不够爱的,至少爱的方式是不对的。所以,最起码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上升到人的高度。你要先想到它们是人,它们需要的爱是对人的爱。

这一点是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除却这一点,本书也是相当出色的。全书三百二十一页,近二十万字,二十一个印张。篇幅很大,内容很多。不像其他的某些育儿类作品,书中套话、虚话连篇,有用的内容非常少,本书内容丰富,而且很务实。全书几乎处处充斥着育儿的实例,每一个章节处,林怡大师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最贴近此种情况的实例。这些实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理论以及她想说的意思,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懂孩子,爱孩子。

除了前面的理论课外,二百九十五页之后的妈妈信箱也很有意思。这里面为我们提供了家长们最关心的具体的问题,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虽然这些办法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家长和孩子,但至少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知道遇到此类的问题应该怎么想,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借鉴。

爱孩子不容易,但其实也很容易。爱孩子要从孩子出发,想孩子所想,这才能懂孩子心思。只有懂他,明白他,理解他,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爱他。爱你的孩子吧,从阅读此书开始。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四):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

有些书越看越闹心,越看越焦虑,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对,而书又没有提供正确的方法,最终让人陷入无所适从;而这本书却是越看越轻松,越看心里越平静。窃以为“一部带千万父母走出育儿焦虑的心灵读本”这样的宣传语恰当极了。

新手妈妈,由于对孩子过于关注,常常把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放大,其实很多所谓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过的阶段。淡然处之,不去让自己的关注变成对孩子的强化,自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家童童的性格非常活泼,学会走路后常常一天都在“游荡”,晃悠来晃悠去不知道做什么,一会儿动动这个,一会儿又动动那个,没有什么能够长时间吸引他的注意力。买的玩具也都是三分钟热度,甚至常常摆弄不到三分钟就扔到一边了。有段时间我常常发愁他是不是有“多动症”,专注力也不够。看到其他年纪相仿的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时,我就有些急,想着他不玩,是不是这些玩具都不适合他,于是接着不停地买,为此和孩子爸爸产生了意见分歧。而买的玩具呢,好像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无论什么类型,童童依然是三分钟热度。

看过本书后,我在反思自己的“焦虑”,并且重新审视孩子的行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相同,我们应当全面地接纳他,不要总是盯着他性格当中的某一点做文章。就像林怡提到的,既然我们成年人都做不到,我们凭什么要求孩子性格那么“均衡”呢?每种性格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做家长的应该多发现孩子的性格优势,让他顺其自然的发展,不要用外力强行改变。这样,用欣赏的眼光看童童,他是一个活泼、爱发现的孩子,虽然不喜欢玩玩具,但对现实生活中的物品更感兴趣,比如锅碗瓢勺、牙刷、文具等等也能把玩“研究”,这也是在发展智能、认识世界啊!况且他不见得没有专注力,因为他很爱阅读绘本故事啊,一次都让我给读好几本,听的时候能安安静静地坐半天呢!

其实养育孩子过程中家长的种种“焦虑”,有时候真是庸人自扰。孩子某些行为是阶段性的,甚至可能是他发展的需求,过了一段时间自然会改变。比如在童童一岁左右的时候,很喜欢咬人,给他讲道理他也不听,咬得大人肩膀、脸上都是牙印子,很让我们困扰。再比如童童流口水,有段时间那是真严重,要不了几十分钟衣服前襟就浸湿一片,小下巴也被淹红了。事实证明这些行为只是阶段性的,可能只是孩子长牙阶段一定会出现的“症状”,现在它们全都消失了,我们不必太在意,不要把正常当病态,用不恰当的“治疗”方法,自己焦虑,孩子难受。

另外,书中反复提到“共情”,这是与孩子有效交流、平抚孩子情绪的基础。包括三个层面: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情绪;帮助孩子应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我常常满足于做到第一个层面,现在看来是浅尝辄止了。看了林怡举的几个例子,真的很高明。不仅能够安抚孩子的情绪,还因势利导更进一步,孩子理解别人的时候,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形也许就多了一种处理方法。

读这本书处处都能感受到林怡的温和、宽厚和睿智。如果用两个词形容她的教育理念,我觉得就是“顺其自然”和“因势利导”。完全不同于本书有些“耸人听闻”的标题,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轻松愉快,有案例有方法,操作性强,看完了真的焦虑真的减轻许多。相比较而言,小巫给李跃儿那本书的评价我觉得更适合它:如果只看一本育儿书,就看这一本吧。

《别以为你会爱孩子》读后感(五):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羞耻

近期上网,其实已经不能算近期而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铺天盖地袭来的是各种吐槽和声讨专政策划及执行阶层如何不作为已经乱作为的新闻消息,作为一个法律和道德已经五千年都混淆的国家,其实民众已经不大在意特权阶层到底管不管谁的死活,而是,你既然好好的要插一脚来管,那你就好好管,不要乱搞,或者不要太过分,诸如拎来了就往地上狠狠一摔——不管了——而且还不准别人管……

在这个时代里的父母,扮演的基本上也都是特权阶层的角色,他们自认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比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孩子的(外)祖父母甚至辈分更高的长者掌握了更好的教育水准(当然事实证明他们想得太多了),对于这种浮躁的情绪,如何治本的根除,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从法定责任来说,教师应当教育孩子,但从社会与民族责任来说,教出一群有基本家教的家长才是眼下最急迫的事。林怡老师在这本《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中用实例(自己创建的教养会所)像家长们证明,很多他们认为自己很委屈的事情,其实错误是由其自己造成的,例如自以为对孩子的拖拉、撒谎等恶劣行为的对应是理智的,但实际上充满了情绪,先自欺,再欺人。为什么要说“再”欺人,这个比较级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竟然玩这种面无表情欺骗最有“观察智慧”的孩子,这很可笑,另一方面,孩子是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独立生命体,不过骗人先拣自己人也是中国特色。林怡用大量的实例和多种知识体系的验证结果告诉家长们,所有你以为自己“耐着性子”的伪装背后的“急躁,焦虑,不耐烦甚至愤怒”,都能被孩子敏锐的感知到。还有一个通过自然科学无法解释(我认为还不能系统的使人信服)的存在,父母在幼年时的经历将会在孩子的身上重现,即便他们坚持认为自己掩饰的如此之好,甚至创伤早已平复。然而事实如此,要怎样解释,尤其是怎样对自己的固执陈腐的思维体系解释,那就是这帮家长的问题了,尤为重要的一点,他们认定自己的教育模式将成为一个广大范围的标杆,深受周围“群众”(真是忍不住要带着鄙夷的笑试问你以为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有人会划分时间精力来关注你)的瞩目。

林怡老师和气而又坚决的提到: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去(寄宿制)学校,甚至说送往学校唯一的原因是,羞于承认自己的在教育方面的无能,也就是急于推卸教育责任,并将痛苦转嫁。换句话说,真正为“人”的教育应当是要让受教育者既能明了主管能动性又能意识到人的局限的。中国的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一方面告诉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因为你是父母,所以你不经学习,更不要谈系统的学习,你就在受精卵着床煞那间醍醐灌顶掌握了教育的一切奥义),另一方面告诉你你就是个傻逼白痴弱智一无是处,没有党没有政府你早死了。很多人会哄笑,怎可能?这种明目张胆的愚民我能反应不过来么?但事实就是你收了二十多年的教育,权威告诉你,你的体重既重于100公斤又不到10公斤,且两者可以存在于一完全相同的状况下,你既然觉得这是胡说,缘何反应不过来前面那个本质上是一回事的胡说呢?很简单,前者使你自欺欺人肆意妄为,后者却无法给你带来肆无忌惮行事的好处!当乱作为可以带来快感,而买单的是整个社会的时候,教育工作者们,请不要以为人性可以成为阻止恶的最后有力底线。人性的善不足以与社会的对胡闹的向往,而人性的虚荣与贪婪只会扩大恶的泛滥。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看过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但续集却鲜有能续写辉煌者。后来上中学时连着好几年的春晚小品节目也是,卖拐以及装修,接二连三的出续集,却没有出现堪与匹敌的赞扬甚至只招致恶评,这种为续而续的尴尬不只存在与文艺圈。我的一位同事饶有兴趣的向我讲述了她以前对抗父母成功的事,她一次淘气将表哥胳膊弄了挺大的一个口子被重男轻女的奶奶幸灾乐祸的说了出来,被父母罚跪,她特意往铺着锋利石子的地上膝盖狠狠磕上去,而我最感兴趣的则是父母说的话: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把你哥哥的胳膊弄了这么一个口子,我们当然要惩罚你让你叔叔婶婶看到,你置什么气啊~

你做什么,都将是家庭教育的组成,究其原因,是为了—给—别—人—看—到!!!存心不正,动机不存,还指望手段不错,结果良好。有如此之民行如此之为,有那般之国为那般恶行,何谓国不知有民而民亦不知有国,此国此民,其固也甚宜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