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宁静的热情》经典观后感有感

《宁静的热情》经典观后感有感

《宁静的热情》是一部由特伦斯·戴维斯执导,辛西娅·尼克松 / 詹妮弗·艾莉 / 邓肯·达夫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宁静的热情》观后感(一):聊一下这两天做了病的“刻薄”

这个电影很适合用来自我反思。我想我对迪金森是“敬畏”的,敬的是她高尚的灵魂,畏的是她充满肃穆性的庄严而单调的生活,也许只有这样高贵的品质才能写出那些触及灵魂的诗歌。只是我想迪金森其人一眼望去首先看到的应是她那孤傲的骨骼而不是带有体温的血肉,而她的诗歌虽然没有读很多,也应该大多是透着凉气而使人自省的。我敬畏她,且出于所学专业的缘故或许曾经还很向往成为她,但现在看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让我觉得很可怖,圣人是属于上帝的,他们散落在人间又怎会快乐,因此他们大多苛求而又刻薄。或许就像电影里演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说起话来难免带几分刻薄,但这种“刻薄”是不是最好保持在与密友间絮叨悄悄话以内比较好,而不是用来在严肃的场合与别人进行直白了当的针锋相对呢?很喜欢巴芬小姐说的那句“be outwardly docile, but in your heart, you can be as revolutionary as you like”,毕竟我们都是生活在“后伊甸园”中的人,傲骨虽然不能丢,但也要有血肉、有温度。

《宁静的热情》观后感(二):观影印象

喜欢宁静的热情这个名字。 热情让人想起火,“火静而朗”,安静燃烧的火,涤荡了所有纷繁,熔化了所有疲惫,有一种气韵充实、郁穆明亮的通透。 宁静总是好的,心地宁静了,才会因空生灵,对存在有觉察,因而活得绵密且富有。当然,正如朱光潜说过的,这里的静,是“心界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否则,王阳明早就说过,“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因此,虽静能生慧,要知这静是有生机的、有灵气的。 艾米丽狄金森自辍学后便向父亲请求,夜间起床写诗。夜是黑暗的、宁静的,艾米丽心中的火,燃烧得愈加清透、明朗。 最近看了四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简奥斯汀生得最晚,终生匿名发表作品;勃朗特姐妹、阿黛尔雨果,还有艾米丽,都生在简奥斯汀去世后四五十年左右,她们的作品能化名、甚至也能署上自己的名字了。 除了了解她们的生平故事以做休闲时的娱乐,我还有自己的私心,就是想知道那些一生未婚的女性怎样过完这一生。 勃朗特姐妹会担忧,假如父亲去世,哥哥又不务正业,她们要如何生存?电影里的奥斯汀说不遗憾于自己的选择,她放弃了婚姻但收获的是自由。不知她在书写爱情故事的时候,是否会想起娶了公爵女儿的初恋情人,并感到心痛?阿黛尔的美貌与经历都是传奇,她跨越山海追求的是爱情,还是作为那个年代的一名女性,着迷于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突破所带来的快感?艾米丽的一生太理想主义了,不站队、不喊口号、不下跪,如果不是自己真心接受的爱情,就对求婚者冷嘲热讽,因而吓走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人。那些夜晚,她书写有关死亡主题的诗句时,可曾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而悲伤? 这个影单还会一直看下去,寻找回答。

《宁静的热情》观后感(三):请温柔地把我宣判

对心灵严谨 展示出所有的尊严 不稳定和上帝的意志 两者是不共容的但但你还有诗 说一些压迫性的事情,那才是诗 我非常想告诉你 当没有人欣赏你的东西时,就很容易恬淡寡欲了 我希望我死后能得到认可 成功的折磨 我们的相会是在今生的结束,我会想果皮一样把它剥开,去品尝永恒的滋味,可是现在,完全不知道还要相隔多少时间。 秘而不宣。 事实和经验,否则你的诺言就只是一种欺骗而已。 表面上顺从,但在你内心深处确有一颗革命的心灵。 可以看看混乱,但不必预想说会发生什么。 我应该去面对一切。 我很嫉妒你的勇气。 我想你应该带点美丽的花来。 但这就是一件很难过的消息。 有些伤口不会流血,却会很疼。 如果我和男人不能平等,那我宁愿不要爱情。 无声反抗。 艾米莉•狄金森对不一样的女人和对不一样的男人的态度深得我心,这且也算做宁静的热情。生活中没有聊以慰藉之物,宁愿抓住这唯一的一些微光。一般不交出自己,但一旦交出,就已是全身全意。 纵然我们只是凡人,我也希望我也有姐姐一样温柔的心。 “你有一颗让所有人骄傲的心灵。”

“无助之助,求你与我共助。”

逝者因此看到天堂,生者因此品尝地狱。

现在,我已经准备好离开了。

《宁静的热情》观后感(四):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宁静的热情》(2016)一部关于美国传奇女诗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的传记电影。看过这样的电影,再想起之前看过的《掬水月在手》,只觉得脸一阵阵发烫。

为什么,《宁静的热情》拍得就像狄金森的诗一样美好充满艺术气息,而《掬水月在手》徒有其名,拍得狗屎一般(说是狗屎已然也是太客气了。)

虽然没吃过狗屎,但是踩上狗屎的感觉也是令人作呕。

如果不是足够安静的观赏《宁静的热情》,大概会觉得太过无聊,整部影片都在展示艾米莉的叛逆与愤怒,以及她的道德批判与精神洁癖。

影片从艾米莉对别人让她皈依上帝的叛逆中开始,用每首诗的创作背景拼凑出她或许快乐却不幸福的一生。

可怜的艾米莉啊,她叛逆不顺从,保持着灵魂的独立,可是又无法规避作为人的弱点,她终其一生也都在不屑中追求普世的认同与赞赏与爱!

只是她不知道,大部分世人本就无趣,那些恶意的揣测和冒犯的评价不过是平庸之辈的妒忌。

写在最后:

信仰这个东西,你自己信就行了,千万不要试图去说服别人信仰你的信仰。因为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精病!

受过教育的表现之一就是对任何人的想法和态度持包容与理解的姿态:我不认同你,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宁静的热情》观后感(五):自我的追寻,需要好大的勇气

最近想看电影,然后刷到的,并且是没有抱任何期望,只是单纯的为了看一部电影,而看的一部电影。

而当我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看完这部平淡的传记电影,让人真的很想再看第二遍。整部电影在我脑海中的碎片是:平淡,自我。

以我不长久不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说,我不是一个懂得很多生活哲理的人,而在电影中穿插的一些,节选的狄金森的诗歌,让我听后也为之一震。自我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人们总是会被自身之外的事情所左右,担心其他人的眼光与说辞。但是自我它是存在的,它值得思考,却很难独立,很难保持。狄金森放弃不了,她问:“Why the world become ugly?”,纯洁的灵魂是独立的,是孤独的,是世人所畏“怪异”的,当祷告时众人皆跪下,并告诉狄金森也想拉她一起跪下,她不愿意,也许有人说这是在亵渎神明,可她本就不信神明,亵渎又能从何说起?就像她所说,她不认为她有罪,她又如何向神明忏悔?

追寻自我,是一段漫长,又不寻常的路。她不是一时的热情高涨,疯疯癫癫的女诗人,她也是惹父亲喜爱的聪明女儿,悉心照顾生病母亲的乖女儿,她在自己热爱的生活里审视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写了那些诗歌,有后人说可怜的她后来的生活被疾病缠身,是因为泄漏了天机。是啊,她写的诗歌处处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句句包含哲理。可是她不信神明,又在她的诗歌里写到,死亡只是新的开始,那是解脱。她不是悲观的旁观者,她勇敢的生活在生活中,选择了写诗,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她就独自面对给她带来灵感的黑夜。选择了孤独,她就独自面对黑暗。

平淡安静的生活,寂寞黑色的夜里,她用墨水写下了饱含她一生热情的诗歌。就像片名,宁静的热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