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的历史》读后感锦集

《电影的历史》读后感锦集

《电影的历史》是一本由(美)弗吉尼亚·赖特·卫克斯曼(Virginia Wright 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的历史》读后感(一):日本电影部分翻译极其之烂

机器翻译的么?

原学梅,张明,杨倩倩,你们有良知么,凭主观臆断乱翻译。

toho-东邦?

yakuza-雅库扎?

roman poruno-罗马色情?

亏你们想得出来

翻译电影史这种书,至少得有点电影常识吧!

《电影的历史》读后感(二):本书的翻译可太糟糕了!

1. 人名的翻译前后不一致,且本书多次出现这个问题。举例,同一个人,前文翻译成杰曼•杜拉克,后文又翻译成谢尔曼•杜拉克。还有,前文的“阿里冉多•宫扎里斯•伊耐瑞图”,后面又变成了“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无语。

2. 部分人名和电影的翻译太糟糕了,难道译者在翻译前就不能去查阅一下资料看看国内通用的翻译吗?举例,《异形》这么有名且经典的一个译名,咋还直译成《外星人》了。《惊情四百年》为什么会译成《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哪来的僵尸啊?

3. 对于作者的部分观点实在是不能认同,“影片《唐人街》……与波兰斯基的其他作品相比,该片的内容更加温暖、更加浪漫”。请问,《唐人街》哪里和温暖浪漫扯得上关系???

4.这本书是有什么大病,看得真来气,第402页“1997年上映的影片《星球大战》...”,这么简单的时间都能搞错,而且右边一页就有《星球大战》的海报,旁边还注释“《星球大战》,美国,1977”。

5.继续挑错误,第407页“《终结者2:审判日》......施瓦辛格饰演一个慈善的生化人,爱德华·福朗饰演一个凶恶的生化人”。我寻思着爱德华福隆演的不是约翰·康纳吗,人家不就是个人类,咋还整出个生化人来了,把人物种都搞错了,这可还行???

总结,这本书的翻译和文本上的错误实在太多,作为世影史的补充,随便看看还是可以的,当作专业书看还是别了,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比这个好太太太太太太多了。

《电影的历史》读后感(三):电影的历史

《电影的历史》应该是每个电影人入门必修的教辅资料,这本书的内容覆盖很广,无论是纵向分析电影历史还是横向分析同时代的电影发展,在这本书里都是有迹可循的。 我着重看了电影艺术的诞生于萌芽这一章节。就如书中所描绘的,电影的发展是个神奇的过程。从简单的记录性质的录像,到通过摄影机和胶片的变动制造幻想的东西,再到后来对电影语言的摸索,前人不停的实验探索才有了我们后人在已完成的知识体系下乘凉。 而电影的诞生是纯粹的偶然,当时的人们厌倦了图片能表达出来的乏善可陈的信息,而当技师利用光和影的小把戏制作出可以“运动”的图片时就有一大批的观众愿意为此买单。而后,科学家们抓住机会,制造了奠定电影发展的根本――摄影机。摄影机可以记录的东西比“走马观花”实在是好看多了,摄影机能记录形形色色的人类。明明是生活常态,可当被拍摄后放映出来,人们还是会为了刺激的视觉体验主动付费。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当人们不在满足于单纯的记录时,这群新新电影人又开始了新的探索。电影可以记录就可以“伪”记录,人为的制造悬念,制造危险,甚至是玩弄时空。此时,电影出现了故事情节。这种电影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体验,也开始调动观众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波动。电影发展到这里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依靠了。所以,电影人开始了深度反思。电影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了,而是成为了一门的艺术。而艺术的建立需要一个规范的体系。于是,电影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镜头语言,通过镜头的各种变化来完成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是创作者需要观众知道的东西。比如,通过特写镜头放大局部,通过主观镜头代入观众。诸如此类,电影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门艺术。 这本书中我印象较深的是对中国三类影片里中国电影发展的统筹介绍。我认为中国内地影片的黄金跳跃点是陈凯歌的《黄土地》,这部电影将国际的视线吸引向向中国。而后《霸王别姬》将中国传统风景画般的画面运用的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也在嘎纳电影节打响了中国电影的名声。第五代导演拍摄中国的底层社会,讽刺中国封建社会留下的弊病,展示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第六代导演则更为理性,他们抛弃了厚重的历史题材和浓重华丽的摄影方式,他们的目光开始集中到到普通人身上,这个时间段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发展,普通人在时代潮流下的应对反应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