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锡尔斯玛利亚》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锡尔斯玛利亚》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锡尔斯玛利亚》是一部由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执导,朱丽叶·比诺什 /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 科洛·莫瑞兹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一):笔记(2021.9.11)

观看之前,我在这部电影和卡拉克斯的《坏血》之间犹豫不定;最终后者开头五分钟视觉上不太有效的新浪潮神怪性让我改变了原先的选择。严格来说,从苏黎世一幕之后才开始在任何意义上好起来;片尾字幕显示了至少三个剧组,很可惜大概有一个令人难以相处。Maria玩手机的一段标志着电影进入状态:这个场景带有一种李维特式轻盈(不像奥特曼等人浑重)的辩证上升。后来的某些场景具有古典电影的正确性——但那总是不会持续很久;阿塞亚斯的调度时常看上去近乎笨拙或粗心(先不说开头和苏黎世。中间阿尔卑斯山段落的音乐极坏,只会让人难受;许多对话的镜头有一种不假思索的粗暴;许多漫步拍得可怕;我还讨厌无处不在的手持稳定器),但无论如何它在根本上成熟而有力。但至少比美式大片的摄影风格好且更诚实。这部电影,像其中的人物一样,有着费里尼式的捉摸不定;许多时候我觉得法斯宾德可以拍这些(他会怎么做?),而有时它又是一部安东尼奥尼电影,一种不存在之物的前奏曲。此外,阿塞亚斯的一个真诚点在于,承认了所谓严肃的东西(呃,像这部电影)也是一种卡通。当然,这种程度的批判是不够的!因为作者似乎处于一种如此安全的境地。 B/B+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二):备忘

出乎我意料的是,影片着重刻画点并不是剧情简介里的戏中戏。

上了年纪的女演员玛利亚,年轻时曾饰演“西格德”一角,西格德是一个充满野心,具有致命魅力的女孩,吸引了一个名为海琳娜的成熟女人并导致她最终自杀。这个角色让年轻的玛利亚获得了成功,跻身名流。多年之后,年过40的玛利亚将再次出演成名作,不过角色由迷人的西格德变为自杀而死的海琳娜。而好莱坞问题少女艾利斯将接手西格德的角色。通过观察艾利斯看似一团混乱但又自信自娱的人生,玛利亚彷彿也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模样……

这个设定我太喜欢了,简直要尖叫出声。通过关注对方,仿佛和自己年轻时候打了个照面,对方又不尽如自己当年。 就像法国版周海媚,当年演周芷若如今演灭绝师太。

这一段故事换成男性版本,科林费斯和塔伦来演再合适不过。

我并不喜欢探讨人性和成长,这个话题如果放在戏中戏这么一个有趣的话题里多少变得沉闷了。所以原谅我不停地快进。

影片中莽莽群山中云雾如长蛇般徐徐前行,翻涌。很美。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三):台词就像一个物体

“当你20岁时,你看到Sigrid的野心,因为你有同感。” 在戏中戏里,少女Sigrid 引诱Helena 这个比她年长很多的女人,神秘性感的她最终导致了Helena 的自杀。“因为你曾经是Sigrid,所以只有你能扮演Helena”,从扮演Sigrid到扮演Helena,女主从认为两个角色截然不同,从无法接受自己已经不再是Sigrid,到意识到她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你将参演一部等待你20年的作品”。从Sigrid 到Helena ,从女孩到女人,种种变化影射了女主的人生。 “台词就像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效果。” 而Sigrid 和Helena的关系又象征着女主和自己助理的关系,Sigrid 和Helena关系的进展几乎与现实中女主和助理的进展一致,女助理对她的感情就好像Sigrid 对Helena的感情,正如女主在扮演Helena感到挫败感时所说,Helena在遇见Sigrid之前就有了自杀的打算,她是借助Sigrid 完成了自杀,她迷上的是自我的毁灭感。而女助理对Sigrid 感同身受,她认为“她爱上了一个人,却没有得到回应”(正如她自己),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关系,印证了女主所说,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对Sigrid 的伤害不亚于对Helena 的。“她明知道这意味着自我毁灭,但那才是她心中真正渴望的”,这也说明了Sigrid 和Helena 之间的相似之处,自我毁灭的倾向。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四):水有时而回川

欧式人文,自然而优雅精微,同时provincial,too plain以至于有些无聊。

So I’m allowed to not be old, as long as I don’t wanna be young.

一连串角色身份与现实身份高度吻合,指示相互重叠,阿萨亚斯在这出大戏开始之前就布下了一张意义繁复的隐喻网络;戏剧与(电影)现实,电影(现实)与真实世界之间,模糊不清的界限,也被导演抹去,留下暧昧的反射和互文。

如同最终幕的剧场里将现实空间折叠起来的一面面玻璃镜面,Sigrid穿梭其中,Helena被遗留困陷在映像里;也如同卡农循环往复、盘旋而上的旋律,伏行盘踞于山峦的Maloja snake。它们是永不停息的时间洪流,鱼龙潜入皮肤之下。

“Helena’s a wreck, and we get it. I think they want what comes next.” 事实上 The house remains full and anticipating the stories flooding in and out. 对于Maria来说,她可以居留于时间之外,every age at once like everyone else. 对于戏剧来说,佚散在云雾中的Valentine Maria和every recursion 都是诗歌。

电影中的每个人的脸都让人忍不住长久地凝视,表情变化非常克制又精细(除了Chloe),也许这就是less is more。声音语调也富有质感,德、意、法、北欧、英、几种美式都齐全了,好好听,我真是太喜欢他们如何chewing the words differently了,配上高水平台词(总能出现不熟悉的subtle的词.jpg),很想反复拉甚至背一背。

分不清我是想成为还是喜欢Valentine这样的人。随性,骨架舒展,肌肉适度,充满韧性,随意拢起的卷发,紧致干净的面容,有些含混的磨砂声线,自然干脆的声调,每个抿唇和holdback的沉吟为她增添了三分脆弱,看似变化不多实则细腻包罗万象,how delicate

《锡尔斯玛利亚》观后感(五):对话

看之前照例搜搜简介

简介说的是这样,但看到1‘30左右还剩半个多小时结束的时候,觉得简介安排的“剧情”怕是演不及了,与其说是对女助理和玛丽亚的感情变化,不如说这部剧就是女主角在难以超越的时间里,与自己的对话,说白了就是,时间,青春,人生,抽象又真实深刻

在这个大背景下,主脉络里有很多细小分支,算是在与观众“沟通”人生领悟(这么说合适吗确切吗?):

比如说对时代的提问,如果你在一个很大的氢气球里,你和这个球里面的东西不能说格格不入,只是不认同,那么要把自己混入其中一起迷失吗,或者说压根就没有认不认同之说,如果一个大环境是如此,那么少数派必定是与“权威”相对立的异教徒的存在,这让人想起乌合之众里的例子,大概是说如果一群人变成了猴子,他们会觉得没变的才是异类,大家都是猴子以后皆大欢喜

流量流行和趋势,趋之若鹜、大家注意力集中的地方真的是意义所在吗

还有大概是这里吧,小插曲已婚小说家和女明星出轨

毫无疑问出于时间流逝既没了新奇感又对一个风格“太太”生出无聊感,一个不走寻常路特立独行的反叛年轻多面娇娃肯定比婚内的配偶多出十倍的吸引力

最终老婆割腕,这个设定其实这里的女明星看来的确是反叛且二,不立马踹了他撇清关系居然还见面,而且这一对男女的愧疚感方面似乎是不太理解割腕会血流成河人命关天吗,泰语歌,如果知道要见面?

所以无聊在一位割腕和一位自己玩得开心而管他有没有婚姻这两件里,还是后面有趣一点,至于道德感本身有时候就是一种绑架,是被创造的东西,似乎自己的精神愉悦更重要一点,而不是道德感或者为没意义的事/人割腕,如果一定要选择对一个人的忠诚,这个人要是自己

但这位角色设定实在不够反叛和cool,的确有够强烈,情商不够还挺二倒是真的,不讨喜

还有,这里可能每个看热闹的都有不同看热闹的感受,还有像语文阅读理解一样凭空理解作者文意的意思,所以看到这里莫名想到的是,不论向上向下的确都是在向某处前进

剩下虽然偶尔穿插寥寥几笔女助理的感情生活,其实挺大篇幅是女主和助理在一起生活,揣摩角色,对台词,共同思考甚至磨合想法有争执

女主一直沉湎在青春美丽韶华易逝中,对20年后不能再扮演有着致命吸引力的海琳娜而不安难以平衡,对角色对人物的设定有着执拗的见解,我水平不佳的揣测甚至还有隐喻的对光阴青春逝去的不平和无能为力甚至慨叹忧伤焦虑彷徨不安

所以她和每个人都有相左的意见,觉得他们没有进入到戏中接近角色,没能深入的理解他们,殊不知谁才是代入过深深陷其中

和导演编剧

住到导演遗孀家中,一起看作家写作时呆的地方看的风景,领悟角色

和助理生活,爬山,对词,揣测角色,心态,剧中人物,在两个角色中迷失寻找方向,也在不同年龄的自我中找答案

在嬉笑,琐碎,探讨甚至争执矛盾中深入

原来三明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