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牛虻读后感100字

牛虻读后感100字

《牛虻》是一本由[爱尔兰] 埃·莉·伏尼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虻》读后感(一):比我的感情丰富

神父的独白真的是让我大受触动,所有人的感情都立体而丰富,甚至比我本人的情感波动还要激烈。亚瑟对神父爱情大于亲情,但神父始终对他只有亲情。同时在我看来他们两个是知道对方的感情的。知道但不能打破这个关系,又扭曲又悲哀。书中所描写的爱情很重要,但又在革命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这种激烈的对比并没有显得突兀,反而非常柔和,更有如舞女的角色,正因为爱情才具有了革命精神。

《牛虻》读后感(二):一点感想

一口气读完,被牛虻和神父之间那扭曲的感情震惊了,神父是他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生身父亲,是把他推进绝望的人,唉,你为什么不和亚瑟走呢?为什么要对你的上帝这么虔诚呢?

“你以为我是指波拉太太吗?我不会那么轻易受骗上当!你同她在一起只谈政治,你对她如同对我一样,谈不上什么关心。你关心的是那个主教!” 牛虻像是中了子弹一样,惊魂不定。 “主教?”他机械地重复了一遍。 “就是秋天来这儿布道的蒙泰尼里主教。那天,他的马车经过的时候,你以为我没看见你的表情吗?当时你脸色惨白,白得就像我口袋里的手帕!怎么回事,我提起他的名字,你就像树叶一样瑟瑟发抖?” 这段我看了大震惊

《牛虻》读后感(三):《牛虻》

《牛虻》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书中情节以牛虻的成长为主线,最开始年轻的亚瑟接触到一些思想的启示,却被忏悔神父诱导说出后,遭到背叛被捕,这次背叛给了亚瑟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并非仅仅是卡尔迪神父的出卖,还有自己身世,蒙泰里尼,以及最后的琼玛。他的不为别人所理解的毅力和坚持,他的讽刺和犀利,不过都是经历之后对于这个世界的睥睨。书籍依然可以做多种解读,牛虻对生父蒙泰里尼的恨那么彻底,然而若不是心里还有一丝爱,又怎么会第二次被捕,他的举动莫不可以看作是复仇,然而人性的复杂性又让他没有办法活得那么彻底。震撼于他顽强而不可知的毅力,也感慨于岁月所赋予人成长的复易性。

《牛虻》读后感(四):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看这本书之前,脑中闪现的都是革命、青年、理想之类的词汇。所以看到书封面配的插图,也瞬间在心中把牛虻先入为主的定位成一个奋力革命的热血小青年。直到把书完整的看完,心里充斥着满是沉甸甸的悲情,为蒙泰尼里主教悲,为亚瑟悲。

大部分人都在盛赞亚瑟的英雄气魄,他的勇敢,他的无畏。但我深深的为主教鸣不平,他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煎熬。他是个忠实的教徒,信奉上帝,但同时又是个普通的父亲,爱护儿子。他的一生都试图在这两种身份中寻找平衡。其实,这是完全可以兼容的两种身份,但亚瑟的革命热情注定让主教面对这两种冲突:一方面是保护众多无辜生命的神父,另一方面是试图挽救儿子的父亲。我甚至在看到后来亚瑟在逼迫主教在上帝与自己二者中作出选择时,特别的反感亚瑟,把这么难的抉择推给主教,悲剧注定要发生。

《牛虻》读后感(五):从《斯巴达克斯》到《牛虻》

《牛虻》同《斯巴达克斯》一样,通过一个人高尚的情操改变了周围的人,让他周围的人有了更深的思考——对这个臃肿的社会,需要牛虻一样的人把它刺醒。

伟大的英雄都有着相同的经历。看牛虻的时候,每一个情节好像都是斯巴达克斯。斯巴达克斯小时候受尽折磨,亚瑟也是一样,在最重要的青春期里,加入了政党,开始冲击基督的信仰;受到了出卖、误会,那种委屈没有打倒他,却让他知道了基督这个信仰。流浪的生活让他承受了人生的极限,也让他明白了皮囊和灵魂对自己的意义。他的出现感染了周围的人,他是新鲜的血液,最后在阶梯上流淌,洗刷着人们的灵魂,也换着人的旧血。他的微乎其微,但影响无与伦比,因为它代表了牛虻的精神,刺痛每一处腐朽的思想。

故事里的爱情也和斯巴达克斯一样,只不过牛虻到死之前才说出了自己。在爱情的上面到底是谁的不幸呢?我想是琼玛。爱上了一个,她最愧疚的人,直到他死她才明白,这种惩罚一辈子也无法洗脱。

还有老主教那破裂的灵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