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是一部由保罗·B·普雷西亚多执导,保罗·B·普雷西亚多 / Oscar-Roza Miller / Janis Sahraou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影评(一):Queer Cinema

# Visions du Réel 2023(节展与年度最佳) 不仅仅是沿着原小说的故事脉络简单地完成场景的视觉重现。镜框范围始终大于戏剧式的场景本身,将拍摄方法、场景的构建和拆解、将现代元素融入场景的横生趣味统统纳入影像之中,对原作进行解构与直接的质疑。 而这一切高级的结构性成立的前提,是一个个Orlandos在扮演Orlando之中代入的真实个体感受与讲述的私人故事,生动串缀起了跳跃戏剧时空的一个个段落,形成一曲鲜活动人而饱含冲击力的Queer Cinema,齐力完成一场operation on the novel, and on the political history. 现实中的Orlandos不会是达官显贵, they have been invisible in history;现实中的Orlandos没有不老容颜,即便长命百岁,they couldn't even get papers for identity.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影评(二):真纯而诗意的虚构/纪实电影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

七月份Pride Month余波。一个真纯而诗意的虚构/纪实电影。

十几个当代“奥兰多“与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在情节和情感两线上缠绵。每个人真实生活里,作为跨性别者所经历的失意,茫然,或喜悦,与《奥兰多》四个世纪漫长生命中变幻的境遇片段式地重叠。于是他们接踵而至,宣誓性又带些挑逗地戴上复古拉夫领,交替阐述自己以“奥兰多”的身份所认知的世界。

影片构筑的画面交织着历史与现代,潜意识与现实的符号,轻盈而又严肃地荒诞着。“奥兰多”栖息于森林,古墓,残损的石造像之间,又在精神病诊所,武器库,和城市的街头巷尾游走。他们戴着《奥兰多》拉夫领,披戴骑士软甲,又把弄着荷尔蒙注射器,在重金属乐中释放。他们与拍摄组,化妆师,变装皇后,及扮作心理医生、旅店前台、法官的演员一同现身于荧幕之上。甚至伍尔夫也作为狐狸标本,莫名其妙又恰到好处地短暂出现了。影片在此对性少数群体跨越一个世纪,始终鲜活而诗性的意识,乖僻又饱含深切爱意地致意。

少数对话情景镶嵌在一段段平和而真切,褪去戏剧性的纪实独白里。“奥兰多”们不疾不徐地论证自己合理的存在,以伍尔夫的文学和自身的敏感细致,滋养肉身与灵魂的完整,从而打破社会,政治,医学对性别观念及行为的桎梏,夺回、坚守个体的话语权和独立的生活方式。而他们自然舒适,丰沛真挚的生活状态,正以极为不恭的对抗力凿刻进现实社会。性少数群体由此在纷乱世事中生生不息。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影评(三):奥兰多有一千张脸

这部纪录片是哲学家、跨性别活动家Paul.B.Preciado以影像为媒介,写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信。告诉她奥兰多这个角色已经从书中走进了现实,过着她从未想象过的生活;告诉她这个世界正在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奥兰多式。

Preciado选取了25位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非二元性别者(Non-binary)来扮演伍尔夫书中的奥兰多,同时也讲述Ta们自己的真实生活。

从8岁到70岁,Ta们为自己作传,用现代的、自身的方式演绎奥兰多,甚至把奥兰多作为精神上的造物主,于是就有了电影开头的宣告:

“我的传记早已存在了,是的1928年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写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将《奥兰多》作为自己的第一部“传记”,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两种性别所经历的人生促成了奥兰多精神上的蜕变和成熟。

对于伍尔夫本人来说这是一次反传统的书写策略,她在外在形式上借用了传统传记的格式,却大胆地虚拟出一个“奥兰多”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双性同体的赞美,以及对于社会性别议题的独特见解。

而这一点微妙地与《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的结构同调了,因为本电影类型虽然归于纪录片,然而片中出镜的的人们与自己要扮演的“奥兰多”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是表演艺术层面的关系,Preciado要记录的也不仅仅是一次集体演绎。

电影的真正的内容是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过渡,而“表达”在电影拍摄之前就开始了。

这本书在1928年,被看做一部科幻且讽刺的小说;在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风潮中被解读为女权主义对于19世纪父权制的批判;在20世纪80年代则被解读为女同性恋之间的爱情故事。

而现在,Preciado对这本书进行了跨性别政治的解读,并且用现代化的视角重构了伍尔夫书中的片段,通过选角把书中的奥兰多与真实的人们建立起连接,最终呈现的是来自奥兰多们的自我讲述。

如果说伍尔夫是试图在传统叙事中寻求一个突破口,以貌似妥协实则抗争的方式表达自己不融于时代的思想,那么Preciado就是用形而上的的文本,结合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投身于性别表达的革命洪流,向性别二元霸权发出抗争的宣告。

“人群是拥有巨大情感的海浪般的东西。”这部电影以群体作为起点,借助档案和自身讲述把跨性别者群体抗争的历史展现在观众眼前。

奥兰多们一个一个出场,Ta们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用书中的句子交叉对话,Ta们的面庞组成了一幅集体肖像,一副奥兰多肖像,正如伍尔夫所说“奥兰多有一千张脸”。

Ta们出于“不认同”而产生新的性别认知,跳出了性别二元论而寻找新的身份认同。伍尔夫与奥兰多们在此刻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形成了共振。

在伍尔夫书中,奥兰多角色原型取材于伍尔夫的亲密友人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对于“奥兰多”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也取材于伍尔夫本人。薇塔与伍尔夫在当代研究中都被认为具有双性倾向,Preciado也认为伍尔夫其实是一位非二元作家,因此被创造出的用诗意和形而上的方式完成了性别转换的“奥兰多”成为了Ta们的创世神话。

Ta们用奥兰多作为身份,来讲述Ta们自己的故事。电影的结尾尤其动人,这是一个颇具仪式感的宣告式结尾:被法官叫到名字的奥兰多们一个个取走象征自己身份的文件,一如乌托邦的景象,Ta们从此有了归属感。

《奥兰多:我的政治传记》给了我们一个更亲密的视角,来认识跨人与性别酷儿。对于跨性别者和非二元性别者来说,Ta们在电影史中的形象已经不再是“二元性别凝视”下的精神病患者或变态连环杀手,而是来自一百多年前的奥兰多。

这部表达诗意却气质朋克的电影在不同声音的洪流中显得格外清新。越来越右的世界里,身份认同政治这个议题变得尤为重要,希望这部电影发出的声音可以获得回响,因为——借助伍尔夫的话——虽然两性之间存在差异,但两性之间又是相互混合的,在两种性别之间摇摆不定的情况,每个人都会发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