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兰多读后感锦集

奥兰多读后感锦集

《奥兰多》是一本由[英] 伍尔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兰多》读后感(一):记录

译言吉登堡计划的版本,真是一言难尽。突然发现我居然好早之前就Vx加了书架。伍尔夫的文风一直如此意识流。之前读《海浪》差点半途而废,这次读《奥兰多》也是。不过,蜗牛的错别字让强迫症的我读了一大半,想知道结尾的我,只好继续看了.说这本书是雌雄同体追忆自己同性恋女友,我保留意见。从奥兰多由男转女发出的一系列感叹,我觉得这是对性别意识的探讨。究竟有没有男女平等,我想这种性别的变化可能是回应只有既当过男人又当过女人的人才有发言权的质疑。即使身份停留在女性以结束这部意识流小说,也很难说女性就是伍尔夫想要的存在。毕竟,成为女性后的奥兰多还常常穿着男性时的服装出现。不知道伍尔夫可是想暗示,时代转换,对于女性的要求是既要像男人一样为社会贡献经济价值(思想就算了)又要保留原来社会女性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的传统呢?? 哎,如果奥兰多都无法解脱,那么,我们有如何逃离时代桎梏,而去实现女人的自我价值?

《奥兰多》读后感(二):雌雄同体,每个人都有千万个自我。

雌雄同体,每个人都有千万个自我。

看伍尔芙这本虚构的作品,感觉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有一些相似,被搅拌过的时间,野鹅,月亮,大海,羽毛,一些些不停出现的意象,没有什么比较。

读奥兰多,就像凌晨肚子疼醒坐在桌前读伍尔芙的文字,周边安静但不是毫无声音的寂静,车辆的声音一直断断续续,某个时刻开始环卫工人扫地的扫把摩擦地面的声音传了出来,这声音在暗淡的环境里显得极为舒适,鸡叫声也开始自远处此起彼伏。凌晨五点十八分,街灯熄了,远处天空逐渐泛起了光,但好像不是很多描写所出现的鱼肚白,这个光暧昧得难以表述却不舍目光远离,经过一段时间变幻,开始变得像鱼肚白了。太阳出来了,我心想,我想去看一场日出,但没有合适且安全的地方,看日出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我对好多个人都曾说过我喜欢看日出或者看日落,我也看过几次日出日落,但生活归于如此,我决定继续睡觉,睡到太阳正好。

《奥兰多》读后感(三):雌雄同体

奥兰多,从16世纪的贵族美男到20世纪的独立女性,一个意识雌雄同体的存在。性别跳跃得还挺流畅,兼具男性女性的经历和体验,可能也是一种性别和性取向探索的答案。作者对环境,心境刻画的挺细腻。当奥兰多特立独行到30多岁,突然因为周围人的婚姻,开始意识到无名指空荡荡的刺痛,无尽的财富和仆人簇拥无法弥补,她顺应于这个时代,有个常年远航的丈夫,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她继续她的写作。她在几百年中,不断发现,不断提问,经历和思考让她深刻。对于性别还是性取向,她从同情一种性别而反对另一种性别,发现两种性别都存在可悲的缺陷,不能肯定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性别,到后面我想她都是接受的,而且适应。作者记录性别的转变,应该是种觉醒吧?对不可思议游刃有余。

在新年热闹后看完本书,有种恍然的感觉,今年看到了新生,生命的成长肉眼可见,感慨万分,自以为看多了痛苦、生离死别,内心深处波澜不惊,但对于简单的幸福,宛如奥兰多的美酒般醇香。

《奥兰多》读后感(四):伟大的灵魂总是雌雄同体的

brilliant! charming! 奥兰多作为男性的前半部分也很优美,诗歌一般的语言,大气磅礴的古典精神,散发着魅力,让我想到少年维特的烦恼。可只是这样一个美男子的失意经历不免让我略感乏味和失望。书读将半,奥兰多突然从男性变成女性,由他变成了她,才开始惊艳!女性视角的奥兰多感性而细腻,时而理智又清醒。具有伍尔夫一贯不动声色的讽刺,温和的言说真理:“不是我们穿衣服,而是衣服穿我们”。一句话将男女性别的奥秘批露得坦率明晰。伍尔夫总是用最克制的表象展现出来,什么是女性,女性是怎么样的,男性又是怎样的。而奥兰多超越了性别,超越了时代,超越爱情,超越数个精神维度。最后部分对于时代精神的絮絮叨叨,完全是伍尔夫式的特色,或者是女性的奥兰多才会感受到的,时代精神浓缩为生活在其中的种种碎片和表象。诗人、文学、爱情、婚姻、男性、女性、声望,所有这些世俗的话题在伍尔夫的笔下都不落俗套。它们不会惊世骇俗,但它们超越平庸。 如伍尔夫所说的那句:“伟大的灵魂总是雌雄同体的!” 无法被定义。

《奥兰多》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相比伍尔夫的其他作品,这部轻松有趣的多。它几乎隐去了伍尔夫惯用的意识流手法,故事连贯而流畅。不像阅读《海浪》那样,被碎片化的呓语逼到发疯,不断捡起丢下。《奥兰多》只花了我两个下午就酣畅地读完了。

人物设定很有意思,作者一本正经地做出为奥兰多写传记的样子,配上照片、时代背景和精确的时间节点,一本正经地写出,“是的,她发誓三百年前她听她说过一模一样的话”,一本正经地告诉读者奥兰多一开始毫无疑问是个男人,但到后半本他变成了一个毫无疑问的女人。伍尔夫自己也曾戏称,全书是个“玩笑”。不过荒诞的设定完全不影响伍尔夫成功地表现传记的历史感,人物、事件处处为假,但时代风貌无处不真。从伊丽莎白时代到维多利亚时代再到写书之时,浩浩荡荡四百年。因为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内容限制,比如不能给女性作传、传记里不能有虚构想象心理描写等,伍尔夫成功地玩了一个花招绕过了它们,多种角度呈现出的思考反而让作品有了跨越时代的价值。

我认为,文学作品不同于史学的严谨,也不该仅止步于现实规则的拥趸,它应当开疆拓土,探索新的可行的表达方式,让精神之地更加花团锦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