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漫画漫话》读后感1000字

《漫画漫话》读后感1000字

《漫画漫话》是一本由谢其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画漫话》读后感(一):谁的问题?

又一本精美的谢生漫画评论集,读起来十分的有趣。

发现了一点小问题,不知是否多余,在此希望求得答案:

31页图片上的明明是《联华报画》可为什么文中提到的一直是《联华画报》呢?

《漫画漫话》读后感(二):收藏家的副产品

谢其章的期刊收藏是很让人佩服的,尤其是一些稀世少有的创刊号(如《新潮杂志》、《俱乐部》杂志等,仅出一期),能做到这样的收藏境界,的确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和心思的。在收藏之外,还还是很有心的对收藏进行了合理的利用,写就一篇篇有资料价值的文章在各报刊发表,对有期刊收藏同好的读者多有益处。

近些年,他出版了《创刊号风景》、《封面秀》、《创刊号剪影》等,对于好藏书,藏期刊的朋友很有帮助,这本新书《漫画漫话》又是一道新的风景,将漫画这一曾经小众的期刊一一道来,其中很多期刊和漫画家都被我们遗忘或忽视,他通过他的收藏和整理,一一道来。

书中的文章多为他给各媒体写的专栏,所以,很多篇章之间多有重复,但不影响阅读,反而能增加对巩固的认识。其中,最感兴趣的是《文坛茶话图》,虽然这副漫画的作者至今还是个迷,但这副漫画的确画的很生动,把三十年代的文坛重要人物描绘的很惟妙惟肖,好图。

《漫画漫话》读后感(三):这样做收藏才有意思

往往一手资料对于研究者而言都是十分求知若渴的东西。对于古董文物的玩家而言市场的导向却令那些文物被埋藏了起来。

重器、瓷器还好,但是真的是文化范畴的文物的话,真的挺可惜。特别是那些陈年旧书,散失的、焚毁的、后人不知道其价值而任意处置的。时间一过,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谢先生这样玩收藏的确是十分有意思,收藏者、爱好者同时是研究者,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只是用自己的照相机翻拍的一些个照片什么,至少也可以另大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那些用纳税人的钱而不公开历史资料的图书馆要好多了。就如同毕克官和谢其章都提到的,毕克官去图书馆查询《上海泼克》杂志的事情,第一次去看到了,第二次就说没有了,这不扯的吗。无论对于毕还是对大众都是一个损失啊。

今天广播里听到了达·芬奇最重要科学手稿的新闻,说是被真菌侵害很严重,因此收藏方决定今后不再公开展出。但是,所有的资料都已经录入电脑对公众开放。目睹真迹固然是一件十分令人兴奋的事情,但如果条件不允许,电子版的作品也可以啊。就怕博物馆真的变成巨大的仓库了。故宫博物院似乎近些年来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真希望国家能够有经费再支持一下别的中小型博物馆,或者是个人收藏者,能够将这些中国的文化遗留让更多的受众接触到。

《漫画漫话》读后感(四):漫话漫画

作者谢其章,以藏书知名,撰文若干,皆以此为根基。这一本,辑的是他十年间断续写就的几十篇事关1910—1950中国漫坛旧闻掌故的小文。

喜欢看漫画,小学初中时,也曾绘制卡通图签分发给好友,但是,今年之前,从未阅读过相关的历史或理论著作。所以,随翻随惊喜或惊异。

除了丰子恺、张乐平、叶浅予及万氏兄弟,还真不晓得解放前(尤其是30年代)有那样多的漫画家,更无法想像他们之间经常互动、丁悚(丁聪之父)的家成为沙龙、张光宇的宅门名流常往。

文字之外,录了二百多幅珍稀的老漫画书影。我的遗憾是作者在后记中写的——“图片不能很大,不能大,有的细致的漫画的妙处就表现不充分。”

不过,实际上,许多老漫画的风格,我并不喜欢,包括知名如汪子美的。喜欢赵望云的,却又似乎更像连环画,喜欢朱凤竹的,却又似乎更像民俗画。非常不好意思,既合我对漫画的理解又合我的眼缘的几乎仅只是丰子恺、张乐平、朋弟等寥落数人。

说到朋弟,真是惭愧,才知道王泽的“老夫子”剽窃自他在解放前《立言画刊》上连载的《老夫子》,甚至“老白薯”与“阿摩林”两个漫画人物,也被王氏翻成了“大番薯”和“秦先生”。

将此事道于秀念师兄。他先是认为不可能,接着马上就说:“太好了,没时代距离感了。”

“嗯”,我说:“类同郭小四。”

他接着感慨:“当年老喜欢周国平,看他的妞妞之后,就对该人开始厌烦;喜欢钱穆,买了一堆,然后被钱穆的中国文化论丛彻底给恶心到了,见到他的书,再看就烦。成见,比较搞,比较混乱。就像喜欢荷兰队,然后连续被他们恶心几次,尤其是巴斯滕执教后……”

我说:“不要把喜欢的研究透才好。”

他说:“研究透才会宽待他们的不足,容忍他们叫自己不满的地方。”

“宽待不是因为赦免,而是因为我们足够成熟”——我想接这句来着,但是,没吱声。

给儿子买过一套24册的黄山出版社的《老夫子》,现在,要不要告诉他,所谓作者,其实是偷了别人的东西?还是再等上几年,让他偶然翻阅老妈的这本书后偶然得知?

只一篇文字提到的严折西,是整本书予我最好印象的人,虽然不喜欢他的画风。理由很简单——他是中国“最早吹奏黑管”的人,他是《如果没有你》、《一个女人等候我》的创作者《贺新年》、《人海飘航》、《月落乌啼》、《醉人的口红》的撰词人《人隔万重山》、《知音何处寻》、《断肠红》的谱曲者,身后留下了二百余首歌曲。他的妻子,正是聂耳“卖报歌”里那个真实存在的“卖报的小行家”,白光墓前的那首《如果没有你》,其实是为她而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