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方电影史概论》读后感100字

《西方电影史概论》读后感100字

《西方电影史概论》是一本由邵牧君著作,中国电影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电影史概论》读后感(一):简要概括

本书年代久远,书中所提影片乃至部分观点都已过时,但是关于西方电影史的发展方向的概括可以帮助梳理西方影史。所以我梳理出本书两大线索。

第一个线索:首先把是电影分期问题,按照书中所讲大致是:

形成期(1895-1927)也就是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出现之前,包括:

西欧+美国并重。 1895卢米埃尔兄弟电影记录短片的放映标志电影的诞生,梅里爱“银幕戏剧”创作。西欧的先锋派(法国印象超现实主义,德国表现主义室内剧街头电影,苏联蒙太奇学派等)和美国格里菲斯,卓别林等

成熟期(1927-1945)声音和色彩的出现,也就是电影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主要是以美国为重,美国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制片人制,明星制,类型电影),其中西欧(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英国纪录片运动)

发展期(1945-至今)突出二战对电影艺术方面的影响

主要以西欧为主。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新德国等……

第二个线索是:以技术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分

技术主义:梅里爱,格里菲斯,好莱坞

写实主义:卢米埃尔,弗拉哈迪,英国纪录片运动,法国诗意现实主义雷诺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

现代主义:西方先锋派运动,美国实验电影,(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生活流意识流电影(安东尼奥尼,费里尼,伯格曼,阿仑雷乃,格里叶等)

法国新浪潮我存在疑问,不过书中把它作为现代电影来分的,而实际上法国新浪潮应该是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包括新浪潮的理论旗手巴赞就是分析新现实主义影片形成的自己的理论,从而又指导了新浪潮,不过按照书中说法也有合理地方。

对于作者最后关于现代主义电影的论述我不敢苟同,并且提出的对待现代主义电影的几点建议我也及不赞同。

《西方电影史概论》读后感(二):《西方电影史概论》读书笔记

08年的再版,81年的前言。好遥远。

看了一圈豆瓣评论,对本书的主要争议大概是围绕作者思想上对西方电影这些主义中的偏见。其实个人感觉偏见没那么多,全书还算是比较稳定的在输出干货。除了最后那一两面的个人观点,直言对西方现代主义电影持否定态度,其实都还好。还算是看完后很有感慨的一本书。

最大的感慨大概就是“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我想这也正是研究历史/电影史的意义。

1947年始的那一场非美活动调查和黑名单活动真的好惨烈。长达十年的迫害啊,多少艺术家心灰意冷就此远走。伟大的卓别林一下子就具象化了。

原来历史不过是一次次的旧事反复。这一点大家都是相似的。在一次次的阅读中不断加深对这一点的理解与记忆,只感觉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残酷和愚蠢。

81年写就的书,那时还没多少人研究西方电影这一块。“像伯格曼、安东尼奥尼、费里尼、雷乃等有代表性的人物仍间或有新作问世”,而现在他们都相继离去。四十余年,正如作者所预料到的,观影已不成问题,对西方电影的研究也已成为当下电影行业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他再如何批判这些“xx主义电影”,电影的创作环境(硬件上的环境,撇开电影质量和其他乌烟瘴气的东西等不说)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变得越来越好了。想来他应该很欣慰吧。

愿电影发展越来越好,愿世界电影发展越来越好。Respect。

战后好莱坞电影的衰落——内忧外患

内忧:

①经济上:1946年谢尔门(反垄断)法的修改,下令要求大制片公司中止对影院放映网的经营+电视行业的兴起造成对电影行业的强烈冲击。

②政治上:非美活动调查和黑名单活动(其后续所引发的某清洗运动)。

外患:欧洲电影的兴起(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战后人们的思想发生转变。

结果:技术主义传统的绝对优势开始让位于写实主义。

幻想片的代表作

人与科技:《终结者》&人与“他方”:《异形》

→《E.T》在幻想片思想上呈现出的“反套路”。

《西方电影史概论》读后感(三):《西方电影史概论》邵牧君

81年的书 真的好遥远啊。先生那时还在书里写:“电影史研究,尤其是外国电影史研究,对于我们而言,基本上还是一块未经开发的科学园地”。

即使大大落后于时代,体现出一种教科书独有的逻辑程式和一板一眼的僵化,但书里关于西方电影史的发展方向(写实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概括还是可以帮助梳理西方影史。

与电影史话作者马克·马曾斯观点有不少重合之处,只是邵牧君先生着重点基本在阐述背景。电影史话格局更大 (重在电影的创新),涉及到的电影更多、国家更多元。

### 历史分期问题

不论是哪一种分期,都将声音的出现,和二战的影响作为重要历史节点,故先生直接将这两点作为基本支点。

###技术主义与写实主义

先生用两大理论概括西方电影迄今为止(81年)全部历史。

所谓技术主义和写实主义,首先是就影片的创作目的而言的。创作目的不同导致技巧上的差异。技术主义重技术上的精美完整,要求通过蒙太奇等技巧手段来重新组织生活景象,造成完美的生活幻觉。写实主义则相反的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原样再现,为真实而追求真实,不重视电影的娱乐价值,否定主观的教育或宣传意图,反对人工编造故事情节和类型化的人物性格等等。

⚠️注意的是,写实主义不等同于现实主义。一部影片能否正确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技术主义和写实主义也常有相互交叉的现象。

如先生所言,在西方电影史上,好莱坞电影是技术主义传统最典型的代表。论述西方电影中的技术主义传统,实际上就是论述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同技术主义经历了爱迪生➡️梅里爱➡️格里菲斯等,写实主义是从卢米埃尔➡️弗拉哈迪➡️埃里希·冯·施特罗海姆➡️让·雷诺阿。写实主义也比技术主义更需要理论上的帮助,战后以巴赞和克拉考尔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电影美学理论,同时也是数十年来西方写实主义电影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书里有一段专门回顾了好莱坞的一段不光彩历史,却也是好莱坞衰落原因的关键时期。麦卡锡时代,电影陷入了倒退的境地。以史为镜。

“众议员非美活动委员会命令公开调查是否有共产主义者渗入到好莱坞影业中。大多数正直的电影人都拒绝指证左派分子。但有一些则指名道姓地揭发,许多杰出的艺术家被禁止工作,列入黑名单。那些受牵连的人中,有波隆斯基、查理·卓别林等等等等。众议员非美活动委员会成为美国电影最大的创伤。导演伊利亚·卡赞当时指证过他的朋友们著名摄影师哈斯克尔·维克斯勒。当卡赞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奥斯卡颁奖典礼转播的反应镜头比任何时候都更生动。”

——电影史话

前言里言:“这不是一本电影史。作者只是对西方电影史上的某些问题作了些十分肤浅的论述,或者说,只是就怎样看待西方电影史的问题谈了些不成熟的看法。”

当然了,所谓“肤浅”“不成熟”都是自谦。

最后一段无关紧要的感想,既是因书而起,就也放在这里了:

我的身体由生锈的齿轮组成,我不断从外界攫取知识,它是齿轮的润滑油,是在我身体里烧起的一把火,借着这股能量,让庞大的机械组再次运转起来。它的每一次运转,都是灵魂的颤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