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电影史话》观后感摘抄

《电影史话》观后感摘抄

《电影史话》是一部由马克·卡曾斯执导,维姆·文德斯 / 斯坦利·多南 / 罗伯特·汤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电影史话》观后感(一):电影史话

整个电影史侧重好莱坞,欧洲,日本电影史,其中好莱坞的传承和创新主要用在类型片,看类型创新,主题以及形式内容。欧洲主要看作者,包括他们所在的地区和年代,日本的话是亚洲最早做电影的,从沟口健二,大岛诸,黑泽明,北野武,有连续性。看片中发现几点:1 电影是对当时政治,战争,社会的反应 2新浪潮是对前者电影的一种反叛,主要是一二战后人们太难受了,全世界都在新浪潮,直接过渡到后现代,主题是自我认知,存在主义,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后殖民国家 3 艺术或历史就是循环往复,现实主义中夹杂着浪漫,商业,欲望,总归会回到现实主义 4根据第三点就有了传承和借鉴,这个借鉴很有意思,法斯宾德改编好莱坞电影,为了嘲笑他们的虚伪,很多好莱坞电影改编黑泽明的电影变成西部片,其中莱昂内的《西部往事》为了确立演员也成为类型风格的一部分,找了伊斯特伍德,谁知道这个演员拍了反类型的西部片,而且成为了一位电影大师。5传承很重要 就一部《公民凯恩》确立了景深镜头,否则电影人得纠结多久,所以我们得记住大师,才能远行。

《电影史话》观后感(二):「电影史话」和「视频付费」有什么关系?

对电影艺术,互联网现状和视频论文的一点点思考。

以下是视频文稿片段:

前言:这期视频的文稿部分刚刚完成时,我偶然发现了一条热搜:#b站上线付费视频功能# 十集视频售价30元 ( 最新为:#B站付费视频使UP主掉粉过万)

这不像是大面积的推广,而更像一次试水。我更没想到,自己对于视频定价的突发奇想突然有了现实的参照。虽然网上对于这件事,持反对意见的占大多数,但人们更在乎的似乎不是某个视频该卖多少钱,而是到底什么样的视频才真正值得我们花钱看。

...

互联网是生产奇迹的地方,同时也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一个最公平公正的,人人可以随意表达态度,自由进行创作的社区。这里似乎什么都有,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可真的呆久了我们就会发现事实远非如此。当点击某个热搜之后,接下来的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内,我们所看到的内容「大同小异」。

...

电影虽然也是消费品,但「当我们坐在黑暗中,调动我们情绪的是想法创意,而不是金钱」。我想作者Mark Cousins给出的答案不仅关于电影,也是他个人的创作理念,带有独创性的对电影史的彻底改写,这也正是「视频」这种形式的核心价值:用想法与创意给出真实的观点,而不是被主流媒体过滤掉的内容。

完整视频请观看:

知识无价的今天,视频一文不值?_哔哩哔哩_bilibili

《电影史话》观后感(三):笔记3:电影史话2 | 美国电影的辉煌与第一批叛逆者(上)

1918-1928

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对电影的投资增长了10倍,投资者多数来自东海岸的银行家,好莱坞成为一种产业。派拉蒙、华纳兄弟、米高梅等电影公司等相继创立,大型摄影棚建起,拍摄移至室内。

(1) 米高梅的电影豪华而乐观,如《雨中曲》,歌舞与光影结合的浪漫而经典,甚至阴影中都有光。

(2) 华纳兄弟的电影更加市井化,它的明星都是“冷面天使”,如黑色电影开端——《马耳他之鹰》,影片中,不得志的英雄、更强的光、轮廓更鲜明的阴影、匪徒装束、黑夜布景,如同新闻电影一样严肃。

(3) 派拉蒙风格在《放荡的皇后》得到很好的体现,闪闪发光、香槟华丽的服装、女性、浪漫、明争暗斗,带有更多朦胧的和东方的韵味。

(1) 好莱坞建立起一套生产系统,由老板控制,整个流程更加的标准可控。

(2) 在这个系统里,编剧撰写脚本,星探寻找电影明星,布景设计师在影棚里创造恢弘的建筑,服装设计师们调和着潮流时尚和个人风格,化妆师发明新的粉底、睫毛种类和造型,工程师研究新技术让光能照亮头发,轨道车使摄影机移动,让画面飘移,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式摄影机;女演员琼·克劳馥的合同特别规定了她何时上床睡觉,约翰尼·韦斯穆勒的《泰山》合同上规定体重超过190磅就要被罚款。影片制作从故事创意到拍摄完成,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具体的部门和集体进行操作,个人的创造消融在集体合作之中。

(3) 制片厂制度虽然符合影片生产的商业规律,但却扼杀了很多具有艺术才华的创造力,使电影艺术逐渐走向程式化和类型化。

(4) 20年代中期,好莱坞影棚每年生产700多部电影,主流电影是娱乐和爱情,代表作《巴格达窃贼》,后来才有了“创新”。

(1) 巴斯特基顿定义了无声电影时代, 掌握了用剪接替换场、电影是视觉的游戏及特技演出的要领

(2) 查理·卓别林将娱乐、理念、动作、即兴表演和政治融为一体,他创立了联艺公司,在他导演的电影《大独裁者》中,将法西斯与芭蕾结合,成就了一幕经镜头。

(3) 哈罗德·劳埃德

法国导演雅克·塔蒂、意大利的斯蒂诺·德·劳伦蒂斯、印度的拉兹·卡普尔都受到卓别林的影响,美国的比利·怀尔德更是视卓别林为导师。

《电影史话》观后感(四):笔记6:电影史话3 | 世界上最标新立异的伟大导演(下)

第七批革新者——日本电影人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战,由于它的傲慢,使上千万人丧生,也许是出于补偿,也许是出于恐惧,日本的电影人拍摄了大量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影片。

小津安二郎

《我出生了,但....》(1932)是一部细腻的喜剧片,小职员搬到城郊,在新的环境下,大人与小孩世界各自上演不同的权力游戏。两个孩子被本地的孩子欺负,而他们后来又目睹了父亲扮作小丑取悦老板,发现心中伟大的父亲竟然如此窝囊,他们开始绝食抗议....虽然后来一家人也和解了,但是这件事却给小小的少年上了人生重要一课,放弃和失望是成长中所要经历的事情,大人的虚伪也另有原因。

演员香川京子曾为黑泽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和小津工作过,小津总是用中景拍她,在三十年代,一般把摄影机架到肩膀的高度,小津则将摄影机放到了人体重心的位置(从屁股的高度拍摄),增加画面的平衡感,这种拍摄手法很少在电影中使用,香特尔·阿克曼开创性的影片《让娜·迪尔曼》(1975)是使用了小津的摄影及高度的为数不多的电影之一。

拍摄高度只是小津安二郎创新的开始,他还尝试变换拍摄角度,使用骑轴镜头。他对拼接他的镜头很感兴趣,在他的电影中能感受到一种空间的次序。他用50毫米的标准镜头拍摄,以防止人物面部、空间不会像20、30毫米的镜头那样出现过度变形。

沟口健二

沟口健二抨击日本的傲慢,特别是自命不凡的武士阶层,关注日本妇女的悲惨生活。

他拍摄的《浪华悲歌》(1936)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拍摄的场景,主角绫子在前景,远处的背景里也有演员在表演,5年后,奥森威尔斯在《公民凯恩》里使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沟口健二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开创者。(景深)

在《近松物语》(1954)的一个情节里,丈夫认为妻子外遇,让她自杀,这样一个毁灭的时刻,他没有采用浪漫片常用的近景+高光,没有煽情,而是从演员香川京子背后拍摄,观众看不到她的表情,更加为她的境遇打抱不平。

第八批革新者——中国电影人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中国电影就已经成型,最初与好莱坞电影一样,依靠浓妆艳抹、华丽装饰去表现故事,但在30年代初,中国发展出了左翼现实主义电影,挑战好莱坞的梦幻。当时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电影公司纷纷涌现,大导演崭露头角,电影明星冉冉升起,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阮玲玉。

阮玲玉被称为中国的葛丽泰·嘉宝,她在电影里疲倦的样子、朴实的姿态非常写实,这样的身体语言比马龙·白兰度早了几十年。阮玲玉在电影《新女性》中扮演了一个真实生活中的知识女性,因为承受不了生活和媒体的压力自杀而亡,这个故事意外的真实——无耻的上海小报毁掉了阮玲玉的名誉,因为在这个灯红酒绿、笑贫不笑娼的城市里,她是现代的和现实主义的,作为回应,阮玲玉像她饰演的主人公一样,于1935年服药自杀,年仅25岁。

接下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成为中国新的电影制作中心。

《电影史话》观后感(五):笔记1:第一集: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上)

拍摄技术:

1895-1918

1. 幻影镜头

由乔治·艾伯特·史密斯创造,在电影《隧道里的吻》(1899)里,他透过火车头玻璃朝前拍摄,展现出来的效果就像一个幽灵在空中飘飞冲行一样,具有魔幻感。

经典镜头:

《浩劫》(1985) 克劳德·朗兹曼

导演使用这种方法,拍摄了当年运送犹太人去毒气室的铁道,使其有了更多道德上的含义。

《2001太空漫游》(1968)斯坦利·库布里克

片尾的一个幻影镜头,摄影机似乎穿过宇宙的五彩之光,象征主人公或者影片本身的精神之旅。

2.特写镜头

1900年,乔治·艾伯特·史密斯最早使用了特写镜头。

在影片《病猫》(1903)里,史密斯采用特写镜头展示猫吃东西的画面,远近景切换非常成功且自然,特写由此诞生。

经典镜头:

《十月》(1928)谢尔盖·爱森斯坦

政府为了阻止闹革命的人涌进城市,把吊桥抬了起来,特写镜头是一个死去女人的一只手和被抬起的大桥扯起的头发,让人切身的感受到大桥被抬起和悲剧发生的那一刻。

《西部往事》(1968)赛尔乔·莱昂内

查尔斯·布朗森凝视亨利·方达的双眼时,他才意识到方达就是让他一直捉拿的那个凶手,这里给了方达的眼部特写。

3.宽银幕的诞生

《科比特对战费茨莫斯》(1897)埃莫克·雷克托 美国

雷克托改进了电影,不用标准的35mm胶片拍摄拳击赛,而是用63mm的底片拍,用更宽的胶片能展示更多的内容,宽银幕由此诞生。

4.剪接:

1903-1918从刺激变成故事

1. 剪接

《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1903)埃德温·斯坦顿·波特

电影讲述了消防员营救一位母亲和孩子的故事,观众可以随着故事情节更换场景。

过去的剧本可以称之为剧场版本,无法打破空间,而这种交叉剪接的版本,有连续的时间线,我们看任何事物都是按次序进行的,而时空是破碎的。(连续剪辑)

经典镜头:

《福尔摩斯二世》(1924)巴斯特·基顿

用二次曝光的方式,巧妙的运用了剪辑的手法,切换了多个有趣的场景。

《栓住的马》(1907)夏尔·百代

开启了“平行剪辑”,这时候故事的讲述不再是“后来”,而是“与此同时”。许多电影用这种方式制造紧张感,或让两条故事线同时进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