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锦集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锦集

《货币文化史Ⅱ》是一本由[美]比尔·莫勒 / [英]罗里·奈史密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一):货币

货币从古至今都在人们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本书能帮人更清晰地认识货币。

货币从贵金属过渡到纸张,再到今天的虚拟形式,越来越方便。

今天的货币形式多样,更像是价值符号。

从思想史上来看,马克思和一些古典经济学家均认为货币作为一种商品一般等价物,可以和一切商品进行交换,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曾说:“从表面上看货币是‘物’,货币形式体现的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二):见钱眼开

渡过了以物易物的原始社会阶段,随着部落的壮大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变多。当以物易物满足不了日常所需的时候,货币出现了。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变得公平,更始文明得到了发展。

7世纪短暂的贸易复兴,促使了银币铸造的恢复。中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最初采用的是罗马帝国晚期的货币,并且重点发行金币(特雷米西斯金币)。与此同时,墨洛温王朝的铸币厂开始集中生产第纳里乌斯银币。并且成了政府发行的唯一货币单位,4个第纳里乌斯相当于1个曾经的特雷米西斯,12个第纳里乌斯相当于1先令。第纳里乌斯币的低价值意味着比原先的特雷米西斯更适合在当地市场用于小额交易——当黄金单位退出时,第纳里乌斯便应运而生。

货币的推行并非是一蹴即成的,而是逐步顺应需求所发展。尽管货币可用于各种用途。到其数量并不总能满足需求。农民没有足够现金的时候,就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其途径就是将以劳作、食物为主的任何可能有价值的东西转变成支付手段。以重量评估价值在很多方面也不尽人意。总之,便利性在货币的发展史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2-14世纪,宗教、政治的扩张使公共行政、主权和教皇制所塑造的统治权力神圣化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慢慢地银行家和一些相关业务也融入与教堂和修道院有关的宗教经济这个神秘领域中。至此,无论是何种阶层,货币的使用量都是惊人的。由于硬币是具有社会用途、社会关系的物品,处于更广阔的物质文化背景中,所以其外观也有着发行者的意图。塑造了货币的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一枚看似普通的货币,其背后可能是暗流涌动。时至今日,我们都被其所支配或影响。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三):你所陌生的货币文化

《货币文化史》全套共六卷,本书为第二卷,囊括了从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到启蒙时代、帝国时代和现代的全球货币文化史。 本书并不是中世纪货币的叙述史,而是通过对货币的讲述,来看看货币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价值观对货币使用的影响。通过阅读完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各种中世纪货币的特性,对货币的使用以及它对时代发展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总共分为七章,从货币的技术、理念、价值、表现形式等多方面来进行讲述,让我们对了解货币在中世纪的作用以及可以通过货币来窥探中世纪社会。本书还有丰富的彩色插图,真实地还原货币样貌,不仅直观呈现货币在不同时期的视觉表达,更包含历史背景下的其他图像印记。还有就是本书的每章作者是不一样的。 在很久以前,货币还没出现的时候,是存在一般等价物的,人们通过这个进行交换,以此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物品。在中世纪,货币作为支付方式,是来交换还是付款,对此史学家们有相互对立的观点。 通过相应的考古事实,我们了解到从8世纪开始,货币被广泛用作贸易的媒介。因此,很多商业中心常常有铸币工坊。货币被用于各种用途,但数量总是有限,因此,在有时歉收的年份,货币被劳作取代了。当然,货币总要不断发展,查理大帝推行了货币改革,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稳固而灵活的体系。 当然,货币毕竟只适合小宗支付,如果要大额支付,肯定不能随身带这么多货币,所以铸锭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的尺度。后面金币也开始慢慢流通。总之,货币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货币到银币、纸币,再到现在的数字货币,越来越方便快捷。 我们从书中能看到中世纪货币上的图案各异,千奇百怪,有关人物的、战争的、符号的,都有它们自己特殊的含义,虽然有些我们犹未可知。同时,上面的图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总揽此书,可见此书不仅仅讲的是货币史,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一部公元前2500年至今的世界史。货币的发展史和社会史相互进步。货币的流通带动社会市场的进步,促进市场的发展,发过来也促进货币的进化。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四):《货币文化史2》书评

先开门见山的说一下,本书非常严谨,

知识性也非常强。

货币让我们得以窥见多元经济和道德世界,以及估值与评价、财富与价值体系。货币绝不仅仅是狭义的经济术语中的硬币、现金或信贷,它的含义远远超过“货币拥有四大职能:支付手段、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这句对仗工整的习语的定义。货币同时也是一种交流的媒介、一组工具——人们以此交换信息,不仅仅是价格信息,还有政治信仰、权威、忠诚、欲望和轻蔑。货币也是纪念过去的一种方式,它使人、制度、神灵和祖先之间建立的关系超越现在,迈向临近的、遥远的,甚至想象中的未来。

几个世纪以来,“中世纪”一直被人们按照字面意思解释为一个“中间”时期。在文艺复兴者看来,这个时期在整整一千年中取代了大家熟悉的古典时代——一个被认为复兴的、更加精致的时代,使得知识和文化走向了落后。这种观点至今仍大有市场。当然,中世纪的人并不清楚自己属于“中世纪”,这个词直到17世纪才出现,并且带有贬义,它脱胎于天主教和新教的历史学家围绕欧洲历史展开的争论(Murray,2004:4)。虽然中世纪的男人和女人们遭遇了许多不幸,但是古典时代和近现代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

本书不是中世纪货币的叙述史。这项工作已经由许多优秀的调查很好地完成了。

本书的目标是舍弃粗略的脉络,而将中世纪的货币发展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这与本系列其他几卷作品要解决的问题是一样的。因此,本书将使读者获知中世纪货币的特性。它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两个维度的发展结果:一个是起源,其货币和金融体系仍然很明显地支撑着现代的体系;一个是差异,即在尚未被认知,以至看上去具有威胁性的社会和思想中,不同的货币与金融体系是彼此陌生的。事实上,故事远不止于此。货币是了解中世纪思想和社会的一个窗口,是经济对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途径,是大多数人与统治者最密切的接触媒介,是君王实现勤政或赚取额外收入的手段。它的制造、发行和使用都承载着象征意义。简言之,货币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即使是那些试图逃避其影响的僧侣和隐士。本卷的七章围绕各自的主题,强调中世纪货币的丰富性,而不是依照时间顺序叙述。它们展示了根深蒂固的宗教价值观和社会习俗是如何影响货币的使用的,同时反映了与之相对的一面,即货币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它有时是以非常微妙的方式产生影响,对贪婪或虚伪的刻画在那个时代广泛传播(甚至流传至今)。

总之本书非常耐看,值得收藏。

《货币文化史Ⅱ》读后感(五):货币文化与人类文明

前段时间读了《货币文化史》第一卷,如今再读第二卷,更加深了对货币文化与人类文明的思考。想要了解货币文化相关的知识,《货币文化史》系列是十分不错的窗口。该系列包括六册,分别为《货币文化史Ⅰ: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货币文化史Ⅱ: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货币文化史Ⅴ:帝国时代殖民主义与货币大变革》《货币文化史Ⅵ:现代数字革命与货币的未来》。

从副标题来看,这套丛书以货币为引线,串连起了漫长的人类历史,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刘平教授所说,这六册书籍各自以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帝国时代、现代为历史语境,将货币的丰富性、复杂性、趣味性娓娓道来。其中深刻的学术思索与广阔的学术视野交织,最新的学术前沿与古老的学术传统辉映,不仅补充读者的思维世界,也促使我们抚卷沉思,发出最熟知而又最无知之问:何为货币?由此,我们或可抵达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及人性内在的明暗交错。

具体而言,《货币文化史2》主要分为七章,讲述的是中世纪货币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分别为货币技术、货币理念、与货币相关的仪式与宗教、日常生活中的货币、货币的艺术及其表现形式、教会对货币的阐释、在具体时代语境下货币的多元性等不同侧面。读完全书,恰如将这些货币的不同方面拼接在一起,从而呈现一个完整的中世纪货币文化图谱。

就像作者在概述中所说的,货币是了解中世纪思想和社会的一个窗口,是经济对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途径,是大多数人与统治者最密切的接触媒介,是君王实现勤政或赚取额外收入的手段。它的制造、发行和使用都承载着象征意义。《货币文化史2》通过详尽的研究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认识中世纪货币文化,提供了十分实用而又有趣的视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