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摘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摘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是一本由张小龙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021-1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一):产品需要哲学

产品需要哲学。想要生产出一个好的产品,就需要有属于这个产品、整个团队一道的底层哲学和判断。也是对人性的把握,对价值的选择,对原则的坚持,以及对底层之上上层建筑的判断,这是第一位的。

在懂得底层逻辑之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生长出更具体的行为和动作,也就是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什么时候应该让子弹飞一会儿,什么时候应该乘胜追击。抄袭一个产品容易,复刻一套哲学很难。没有底层哲学,待诱惑和挑战来袭,这是极易迷失自我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二):一颗小小的种子

没有大道理,只有小细节。读时觉得学到很多,过后其实无从下手,看似好像对书、对自己都评价很低,其实不然,如果做产品是听了次讲座、看了一本书、见了一个人,就可以了,要么就是把这件事情想的太简单了,要么就是自己太简单了。

读这本书,包括读所有好书的作用就是,在你的心里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慢慢的生根、发芽,这个过程就是你不断学习、思考、实践的过程,当这样的种子数量越多、长出的树木越茂盛,满满的自然就形成了一片森林。

1、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能自我演化才是最重要的。

2、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3、对于产品来说,要营造一个“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三):为什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正版购买渠道,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电子工业出版社(京东)

即使有一种成长的方法可以让你 再三个月之内 成长非常多,也是不可能的,

只有经过足够多的实战案例的训练,才能让你成长得最快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和专业的训练

为什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因为人人都可以提问题,人人都可以指手画脚,所以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但是事实上提问题,指手画脚人人都会,用户也会,可是能把问题整理出来,

能找到本质的东西是很难的。

这才是产品经应该走的路。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四):有信念感的人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第一,我个人封这本书为互联网产品第一代圣经(之所以是第一代,是因为不知道后面产品思维是否会有另一个层次的革新);第二,读完这本应该很实用的书,我最大的感受竟然是,感动。

三年前我才开始接受比较密集的互联网产品思维训练,从设计运营项目,到整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业务需求并推动落地成一些小小的产品功能,我这才第一次在工作中萌生出“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的想法。

正好在这几年间,我同时在密集地思考人生,观察自我也观察人性,我才理解,我对产品工作的喜欢来源于它的本质就是探索需求的本质,探索人性,顺应并满足人本身。当你作为一个人,你毫无保留地坦诚面对自己,满足自己,这多美妙呀。

我感动的点在于,微信团队对于这个作品、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信念感。在现在绝大多数的工作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这种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增长的压力是巨大的,热爱只出现在产品发布会的广告词中,你也几乎不会在一个产品/研发/运营的晋升述职中听出多少真实的信念感。

而那是因为我们不够勇敢。

正如罗翔所说,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勇敢是最稀缺的。我希望自己可以勇敢地往KPI里掺油加水,根据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务实地做事,根据自己认可的世界观创造性地做产品。

你说这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不。有信念感的人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读后感(五):无言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边看边想:“这下好了,信则有,不信则无,人们要么把这本书看成航向标北极星,要么认为作者在胡言乱语根本不懂得互联网领域光怪陆离的生存法则。”

作者讲了很多启发性的产品理念:满足人的情感需求、面向群体的设计、调起人的心理驱动力、感受用户氛围、面向场景、面向未来、面向线下的实际问题、要有灵魂、要有气质、不调研、不做长期战略规划、若无自然增长则不做推广、不为了KPI……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些就疯了吧,按他这么做,自己是不是早就被开除了?产品是不是早就黄了?就是因为他是张小龙他做起来了微信才敢这么说吧?

对,没准儿还真就是这样,如果这本书是我来写,肯定不会有出版社愿意出版……

好在最后他说了,这些东西不是教条,只是启发,破案了,原来这不是教学,是号召。

他号召大家都这样来做产品,像一个工匠在打磨作品一样来做产品,无论如何,产品是会表达设计者的精神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友好的、协调的、有机的产品生命体,以此来更好的向用户表达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或许在短期的数据和商业表现上来看并不亮眼,但我们确实在为世界变得更好这件事上贡献了一份力量,且长期结果未可知。

但我转头又想到了:资本、数据、增长、变现、财富积累、最大收益、低耐心、短平快、利己……

或许这些才是现实世界的生活法则,但谁又说得准呢?

所以,无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