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大全

全球通史的读后感大全

《全球通史》是一本由斯塔夫里阿诺斯 (Leften Stavros Stavrian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96.00,页数:83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全球通史》读后感(一):全球通史中的二战部分

毕竟是通史作品,所以可以接受煎药介绍二战历史,并不要求有过多的细节,但作者讲太平洋战场时全然未提及中国做出的贡献,甚至几乎未提及中国二字,将功绩全部划给美国与苏联,未免有失偏颇。

其实这个问题是西方史学作品的普遍现象了,本书还算客观,这也是成为中学生历史推荐书目的原因吧。

总体而言还是不错的,本书最大特点就是将分裂的历史事件与古代地区联系起来,展现了事件与事件、地区与地区互相影响(虽然一些关于中国的并不是很准确)。这或许就是通史的意义所在。

《全球通史》读后感(二):或许也有翻译阉割的问题

【短评放不下】

高中时候难以读完而今有些难以卒读的著作,在一定意义上从读者体验的角度使我给出类似的评价:作为通史通识著作,是零散的;作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的构建通史体系的选择,又是稍浅薄的。破除西方中心论的尝试无疑是失败的,构建一种亚欧大陆的互为影响的体系或许有些成功但并不足够,原因或许在于,变动战乱与文明进步这一切入点并不总能支撑起诸文明的兴衰更迭的论述。当游牧民族摧毁古典文明时,除了对中国炎黄谱系的忽视之外,更显见的矛盾在于,何以提供了文明再发展的机遇是冲击的同一,而再发展的不同一却该寻求于诸文明的差异呢?既然前者并不在实质意义上构成了文明再发展的源动力,那么建之于这之上的欧亚全球史观是否也是偶然性的产物?一次次横跨欧亚的相同的上帝之鞭为何缔造了不同的西端、中东、东部呢?作者在这里没讲清楚,到1500年之后就只能求助于一种偶然的“客观上”,把奴隶贸易、屠杀原住民、洲际战争等统统又丢进了西方中心的范畴里。

《全球通史》读后感(三):历史还是人的

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历史,毕竟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化也是人创造的。从非洲走出的人类到现在全球各地的人类,使用工具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智慧有没有提升就不一定了。现在发生的俄乌战争就是如此。

国家最终的发展会像黑客帝国机器造那样吗?真实世界中不是机器造人,而是国家造人。利用先进技术,如同星球大战中的帝国冲锋队一样,批量制造出来。虽然是个性的人,但与传统意义上、生理意义上的人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父母在就有来处,父母亡只剩归途。这种情况下国家就是来处就是归途,真正与每个人切身相关。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是:历史是真实客观的,但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掌握历史的全貌,后人能做到只是在自己现有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尽量向真实靠近。苦苦追寻而不可得。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周围,需要我们掌握辨别的能力。能力的获得就是海纳百川,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人云亦云。毕竟,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的,对同一件事情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构成了复杂的社会。

如何能跳出历史看历史。这仍是之后需要学习和掌握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四):宏观视角

说来惭愧,早在15年买的书,断断续续近日才全部看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一个理科生仅有的地理历史知识储备是中学时代课本里的内容。但一直以来对历史很感兴趣,对脑子中地理概念一团浆糊也甚是不满,所以也会看《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等等历史读物,却总是感觉缺点什么。学生时代老师说的是文史不分家,其针对的是中国传统历史记载,重人物故事轻地缘研究。但更应该的是历史地理不分家,自己在看历史书时总会想这个地点在哪里,去想象整个时空进程。

《全球通史》这样有地图有史实有分析是再符合不过自己的理想书籍。此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对全球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归纳演绎,当积累了一定量碎片化的知识就要就行提炼,发现规律也好,列出大纲也罢,总是能让自己走出庐山再看山。之后再去关注局部的点就能快速定位,关联周围的联系。也纠正了很多错误课本上学来的错误观点,西方人开启大航海的原因不是因为丝绸瓷器还是因为香料。也明了中东以色列的问题根源。对整个苏联的发展有了轮廓的了解。针对作者选择在1500年段代,有些人批评这是以西方为中心写史。不可否认的是对现在世界格局的影响正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所以在目前以西方为中心是无可厚非的,正如作者所言“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等过一百年或两百年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面对新的问题写史,那就以推动新格局发展的力量为中心写史了。

《全球通史》读后感(五):全球观下的西方历史

我想这是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在任何人的描述里,不论如何避免屁股决定脑袋,只要是为了陈述,而不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就会有所偏离,但这也不避免这本书带给自己的通俗史观,和另一本丝绸之路对比一下,也是十分的有趣。

我已记不得多少,却在每每看到时事政治时,不可避免的会思索到不同文明和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如何的,不容易被一时的屁股,决定了这脑袋想要说出的话语。至于这本书会决定一个人,那估计也谈不上,相较历史里的所谓客观,有时不如盲目的文化自信带来的社会认同,而后产生的合力,以及那些拥有智慧的人们所指引的道路产生的一致对人生的作用更大些。

读史是人明志,许多书籍读完了之后大概是不记得了,你却忘不了每本书里自己的位置。自己读这本书时,我还是偏爱赶紧快进到中国那边去,读完了之后,又带着些许的偏见感受了其他国家的历史。这时的自己明白,我所感受到的不适其实提醒着自己,自己多少还是一个民族主义。我当时的位置在那儿,而读的历史越多,自己仿佛就越明白自己到底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我记不得书本的故事,却想到了原来我是在西化的价值体系下对人生产生了疑问,我却生活在中国,有着中华文化的基底,于是矛盾。于是会对书本里的一些描述感到无趣,所以当时自己的位置还偏居一隅,对着书本的外界种种原来如此,没有多少的疑问,只是没有思索的接受,再在后来遇到了其他的描述,在不断的矛盾里,我学会了辩证,也终于开始了自己智慧的开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