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100字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100字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是一本由程志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一):想让粉丝自发式增长吗?《自增长》的技巧了解下

每一个在互联网世界打拼的人都希望可以有更多、更稳定的用户,用户就是他们的资源,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这些在互联网世界打拼的不限于产品、品牌、社群、IP、APP,甚至包括我们个人。 那么怎么建立起用户体系?把他们吸引住并留在我们身边呢?现实中就有着非常多的案例,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以失败的,为什么呢?

很多互联网企业吸引用户的技巧都是靠补贴,靠金钱去吸引用户,但是这些企业好多都失败了。补贴终究有停止的时候,奖励也有奖不下去的时候,而这种依靠补贴吸引来的用户最终也会因为补贴的停止而离开。这种吸引用户的方式有着一个名称叫作陀螺式增长,需要不断的“抽”,有后续动力才能够增长。

但其实也有另外一种用户,他们不依靠任何物质上的奖励。比如星巴克咖啡用户,很多人走进去其中,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杯咖啡的口服之欲,更多是一种身份的体现;再比如小米手机,大量的米粉,也仅仅是依靠技术而成为其粉丝、用户的。这种依靠自我驱动的增长才应该是互联网中更为有效的用户增长方式,而这也是用户成瘾行为专家程志良这一本《自增长》要讲述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根据用户自驱力进行了自我画像,从八个方面分享了实现自增长需要遵循的原则,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导方式,给出了触发与驱动用户行为的五种互动模式。这都是有效的吸引并留住用户的方式,都是值得所有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来学习并借鉴。

那么,我们个人要在互联网中脱颖而出,怎样留着用户呢?相信这是很多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很多用户也是习惯用各种小恩小惠来吸引大量的用户,这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也都是能够实现的。比如抽奖活动,比如建立社群进行商业互捧,但其实这样留住的用户毕竟是短暂的,而且是无效的。

个人IP最重要的内容依然是打造自己的理想帝国,需要吸引的是真正能够认同自己、关注自己的用户,那么怎样才能留住他们呢?当然要给他们提供真实、有效、能够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 这其实就涉及到了这本书中精神自我和物质自我部分的关系。满足精神部分的需求远比物质部分要重要的多,也持久的多。所以从事个人IP创建的读者们最重要的还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打造自身能力上,为你的那些珍贵的用户提供最有利于他们的产品,这才能真的留住他们,1000个铁粉远远要比10万个路粉有用的多。 无论你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想要在互联网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掌握自增长的技巧。阅读这本书,实现自己认知的升级和突变吧。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二):激发用户的自驱力,从8个用户自我画像开始

《自增长》这本书深入探索了用户自驱型增长的方式,以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

《自增长》作者程志良是一位用户行为专家,从事用户行为研究、智能用户驱动增长的模式设计十余年,出版了多本用户行为设计畅销书,如《成瘾》、《锁脑》、《带感》等。

什么是自增长?

作者认为自增长是一种科学的、良性的增长模式,它是在用户自驱力的驱动下自觉自发增长的模式。

各大自媒体平台竞争激烈,曾经是得数据者得天下,而这个数据的来源,主要依据用户点击了哪一个产品。据说某宝根据一个用户的一次浏览行为会贴上200多个标签,这种做法看似强大,背后还是有弊端。

比如。因为用户在购物平台连续两次购买了平价服装,系统就会将用户定位为低端,消费者接下来推送的全部是比较廉价的品牌和产品,而不再发送高端品牌和产品的信息。对现代的用户来说,没用所谓买得起买不起,更多的是情感消费。单纯用标签的方式来理解用户的行为是片面的,也会限制彼此。

要想塑造行为,首先要了解大脑喜好什么。研究发现大脑最关注与自我有关联的事物,只要出现与自我相关的主题,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后扣带皮层的活动就会活跃。丹尼尔·韦斯曼指出,大脑平均三秒就会体验一次自我,我们做事走神就是大脑忙里偷闲去关照自我了。

了解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消费行为等信息,只能了解用户的需求模型,而只有真正了解用户自我画像,才能知道他的自驱力模型,才能设计出直达用户自我的产品。

作者程志良为用户的自驱力作了8张画像,包括物质我与精神我之间的画像,中心我与边缘我之间的画像,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画像,自控我与失控我之间的画像,共性我与个性我之间的画像,镜中我与心中我之间的画像,理性与感性我之间的画像,当下我与过去我、未来我的画像。

以中心我和边缘我的画像为例,来感受一下画像的原则。这张画像要遵循相关原则。

自我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的中心我和外部的边缘我。产品要想被用户接受,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边缘我与自我产生联系。如果透过边缘我能进入中心我的范畴,就会更持久地影响到用户的选择。

比如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销售员会建议顾客穿上试试,穿上之后就会说“这个款式很适合您的脸型”“这个颜色很衬您的肤色”,等等。脸型、肤色都属于外貌,属于边缘我。恰巧顾客要去相亲,特别希望自己的肤色能显白一些,这样外貌与中心我就有了联接,顾客购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有些平台会开辟同城话题,有些账号也专门运营同城号,效果很好。这就是利用了空间上的关联性,吸引到了一大批用户。

还可以考虑与边缘我的兴趣、喜好、习惯相关,来获得用户的自增长。更深入的相关是与用户的身份和角色相关。

通过为用户自驱力画像,找到的是用户自增长的动力;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提到触发和驱动自我的开关是情景。通过情景产生互动,才会激发用户自增长。

《自增长》用驱力的视角,打造产品、品牌、社群、IP 、APP,从千人千面的需求画像到万人一面的自驱力画像,值得深思。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读后感(三):知行捕手读书笔记

增长非常重要,对个人对企业都是如此。

但增长有难度,这是企业和创业者面临的困境,这本书会给大家很多启发,很多内容可以实践。

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一定会有收获,祝大家好运。

与自我建立深层连接,就会触发用户自觉自发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自驱力。用户在自驱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自觉自发的行为。

用户不再依赖外在的不断刺激,会自觉自发地传播,心甘情愿的追随。

增长三问:

第一问:大脑喜欢什么?

第二问:大脑中谁说了算?

第三问:大脑留存什么?

大脑喜好什么?答案是大脑喜好自我。也就是说,大脑喜欢与自我相关的事情,大脑是围绕自我在运作的。大脑习惯性地去感知事物、信息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如果大脑不能在某个事物与自我之间建立起关联,那么这个事物就会被大脑视而不见。

丹尼尔·韦斯曼指出,大脑平均3秒就会体验到一次自我。我们做事情经常走神,就是大脑忙里偷闲去关照自我了——咀嚼自我。

对大脑来说,与自我相关的事物才是重要的,或者说,才会变得重要。与自我无关的,不会被“请”进大脑;与自我无关的信息,于大脑而言就是干扰;与自我无关的事物,大脑不会“咀嚼”,更不会“咬”住不放。

人们能不能做出改变,受不受信息的影响,要看人的自我脑区的激活程度的高低。这些研究都表明,当大脑中的自我脑区被激活时,大脑才真正授权用户采取行动。用户要不要,是由信息激活自我脑区程度的高低决定的。

在回忆过去的时候,这些区域被激活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是对过去事情的精确提取,而是围绕自我在讲故事。回忆是在编敌事,而不是在提取记忆。也可以这么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已经模糊甚至不存在了,留在大脑中的、沉积下来的只是自我感受—一那段记忆带给我们的感受一一开心的还是痛苦的等。我们对那段情景的回忆,更多时候是在围绕当时的自我感受编故事。

也就是说,体验过后最终留存在大脑中的只有自我感受。如果自我感受不存在了,那么记忆也就不存在了。

能长期留存在我们记忆里的信息,大部分与自我感觉紧密关联,是那种美好的感觉让记忆留在了我们的大脑里。

记忆中留存下来的是自我感觉,而不是事实。我们在经历中体验到的感觉,决定了我们能记住什么。自我感觉也决定了我们怎么回忆(编造)那段经历。只要自我感觉这条主线不变,我们就分辨不出是不是事实。只要感觉真实,我们就会认为事实就是那样的。那么,自我是什么?自我就是对“我”的一种感觉和认知,我们无法找到这种感觉所指的实物。如我的幸福、我的烦恼、我的态度、我的爱,你是无法为其匹配上实物的,只能找到与其相关的某种情景。

你的产品能给用户留下些什么感觉呢?我们要打造的是留在用户大脑中的某种自我感觉,也就是用户对自身的某种强烈的体验,这样才能在用户的大脑中埋下驱动的种子——实现自觉自动的消费行为。

自我是关于“我”的想法、注意力、欲念、目标信念和执念的集合,自我就是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通过3种形式表现出来:自我保护的意志、自我表达的意志、自我实现的意志。在这3种意志的驱动下用户产生了百觉自发的内驱力一一自驱力。自增长所指的与用户的自我建立深层的连接,就是与自我的这3种意志建立连接,就是与用户的自驱力建立连接,让其成为自我保护、表达、实现的工具和渠道,借助自我保护、表达、实现的力量来驱动平台、社群、品牌的增长。我们之所以说自增长模式下用户不再依赖外在刺激驱动行为,而是自觉自动地传播,心甘情愿地追随,这是因为一旦与自我建立连接,就形成了品牌中有我,我中有品牌的局面。与用户的自我连接,就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用户会像展示自我一样去展示产品、品牌和信息像自我成长一样去追随品牌和平台。

我们首先来看自我保护的意志。简单理解就是,大脑认为“我不是什么样子,“我”不可以成为什么样子的意志。

掌控感、确定感、自主感、安全感、驾驭感等,都是自我保护的意志要获取的感觉。获得这些感觉的时候,大脑才会感觉自我意志得到了实现。最普遍的借助自我保的负面情绪,就会把商家兜售的产品当作救命稻草。用户负面的自我感觉,就是激活用户自我保护意志的开关。

其次是自我表达的意志。自我表达的意志是要表达“我”是什么样子、是怎样一种存在。“我”是什么样子,不表达出来展现出来,别人和“我”都不会有具体的、可感的认识和感受。自我表达就是通过各种可感、可见、可操作的方式,来告诉别人或自己,“我”是怎样的人。

记住,我们为用户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用户自我表达的需求。

最后是自我实现的意志。自我实现是“我”想成为或者将成为什么样子,也就是在未来想蜕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我”。很多时候“我”会把表达和实现混在一起来谈,但是这其中还是存在微妙的差别的。自我表达是“我”认为“我”是,然后表达出来:自我实现是“我”认为“我”不是,还没有成为,需要去完成和实现。用户为了减肥去练瑜伽,就是为了实现那个理想中美好的实现。

自增长就是借助自我保护、表达、实现的力量——驱动自我成长、发展的力量一一来实现商业上的增长的。一旦自我把信息、产品、品牌、App当作保护自我、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渠道,那么你就大功告成了,自我就会自觉自动地传播和追随你。

用户自驱力的8张画像分别如下。

用户自驱力的第1张画像:物质我与精神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连接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2张画像:中心我与边缘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相关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3张画像:现实我与理想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对立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4张画像:自控我与失控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限制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5张画像:共性我与个性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价值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6张画像:镜中我与心中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一致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7张画像:理性我与感性我之间的画像。画像原则:情感原则。

用户自驱力的第8张画像:当下我与过去我、未来我的画像。画像原则:路径原则。

万人一面的自我画像与千人千面的用户画像,存在最根本的区别。千人千面是对用户行为被动的追随,而万人一面是对用户行为积极主动的塑造。万人一面适用于每个用户,而千人千面只适用于某个人。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