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100字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100字

《建筑的诗学》是一本由郭屹民著作,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34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一):建筑学不应该是深奥的学问

一个日本老教授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建筑作品解释的向艺术靠近了一点儿,让一帮中国巴子给糟蹋成跳大神儿的的了。

艺术需要张力!坂本靠自己的一张嘴活生生把平淡的作品赋予一些强度,是唯一值得学习的地方。

建筑学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学问,如同诗学。无论是企图把诗、或者建筑搞得让人看不懂的行为,其动机都值得怀疑。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二):何谓建筑,什么是可以生活的家

作为思想逻辑严谨缜密,东京工大派核心人物,坂本前辈君以“思考着何谓建筑”去建筑。“场所”和“结构”以及“材料”这些功能性实用性社会性的要素,并不是主题,也不是全部,只是“建筑”的出发点。着力点从以上这些实用社会性要素挣脱出釆。使用者和“场所”“结构”“材料”互动产生才会形成真正所谓的“建筑”。只按照人的使用方式进行的设计、就变成了“设施”设计。这些是匠人干的活儿。还有“暧昧”这个词,已进入日本文化的一个主题词,在建筑里坂本前辈解释是“场所”和使用者、互动者、自然、空气…所有可以发生关系的元素所形成的难以言状、难以区分、混沌而生的新生事物。日本跨界艺术家黑川雅之也有过清晰的描述:是一种介于清晰边界之间的状态,是具体形式之间的起启转落但又无法具体定义的。这些可能组成了真正的“建筑”。作为《可以生活的家》作者多木浩二的铁粉,遵循着“一旦与日常的时间和身体的尺度感脱离开就会浮现出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暧昧性”。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三):建筑没有自由、没有诗意

建筑没有自由、没有诗意,有得只是那一丁点不同和闷骚。所谓的自由和诗意就好像是挂在驴脖子上的胡萝卜,是用来向前跑的。

自由和诗意说白了就是不同于日常的感受,就好像一个吃米饭吃腻了的人突然吃了一餐面条,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次经历的,当然这次经历也属于日常。坂本想做的就是将这些日常之外的日常中发生的事情融入到建筑中来,比如夕阳西下的时候能能在阳台上喝着茶,下着雨的时候能躺在椅子上看着外面的雨滴。说着又要回到生活上来了,一个人活着有想象力,如果能在建筑上表现出来,那它的建筑一定不会差。

坂本说的自由、解放、诗意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不同。对原本应经形成的秩序或制度本能的怀疑,当然怀疑之前最好对一些事情了解很清楚对一些词语的界限也很明晰。然后知道怎么去破,不然就会像一团浆糊在脑海里,挤出来也是不清不楚的。我们缺的也是对自己的了解和她们的了解。

坂本是牛逼的,进入了他的解说的那一套会更觉得是。他为了不同,将梁屋架给脱离开来,支持的人会说这是创新,不支持的人会说这是明知故范。没有谁对谁错,只是他给人们呈现了一种不同,让这个世界又多了一种可能,而我喜欢这种可能。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四):几个“二律背反”

一、第一个和第二个对话中的一个主要线索是关于社会结构(或文中所用的“制度”一词)与建筑“架构”、个人(是使用者还是建筑师其实没交代清楚)之间的关系。坂本一成的设计目标是要通过建筑让个人从社会结构或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出自由的空间。基于此,在第一个对话中大家也都一致认为制度对于架构和行动的主体有着天然地束缚力,建筑设计必须得对制度有批判力、要反抗与消解“型”。因此,住宅是个天然优质的试验田。

什么是自由?康德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如果硬要把这句话往坂本一成这里套,那么可以改写为“如果架构不服从任何特定的符号意义,而只服从XX,那么他的空间就是自由的”。这个XX指什么?显然不是制度;那是建筑师吗?这话估计只有柯布西耶时代的建筑师敢这么说;是日常性?殊不知,日常性的条条框框跟制度是同构的,坂本的策略恰恰是通过一点一点地打破日常性而让他的建筑显得更特别、更自由;那是使用者?如果是,那么问题来了:一旦建筑出自建筑师之手,那么它就天生具有了他者性。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处境。

相对“自由”的空间如何达到?直接交流、平等沟通,甚至拿建筑形式(比如,在House SA中,“它的地板一层一层台阶状向上,地板既是地板又不是地板”,用银漆遮盖外墙混凝土等等“陌生化”的手法 P34)做文章都只能说是隔靴搔痒。因此,坂本一成只能退一步,只求通过建筑的轻盈、柔软状态来让人们达到“身心上的自由感”(P26),仅仅是一种感觉、感受,一种经验主义的东西。坂本一成的心里其实很清楚,制度与个人或建筑之间并不是前者对后者单向的压迫和束缚的关系,而是吉登斯所谓的“控制的辩证法”,它们互为因果,不过坂本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能动性上,而没有对结构的使动性作出多少积极地回应。这一点在第二个对话中被曾我部昌史总结地很到位,他说:“坂本认为,像‘仙台媒体中心’这样强烈的架构不正是会产生新的制度吗?或者说,尽管他没有明确这么说,这个架构已经被组织在某种消费社会的结构之中了”(P73),坂本对此没有否认。

因此,坂本以及所有有理想的建筑师都一直在通过不同的方式与制度进行妥协。看来作为一个建筑师,要对现实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可完全地拥抱现实,也不可刻意地脱离现实(刘东洋老师在书中的评论文章《一墙三折》非常具有启发性)。着眼于未来,在定序和去序的矛盾中螺旋上升,这才是建筑师的命运。

二、未完待续

《建筑的诗学》读后感(五):从概念到现实的路上

"A space halfway between Josep Lluís Mateo’s universe of ideas and the physical world of reality: buildings, projects, texts, events…"

Josep Lluis Mateo

建筑的诗学,或者说日常的诗学更为恰当,是坂本一成先生对于建筑解读后所采取的态度。这本书里很难得地清楚提出了许多现在大家都在思考而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例如228页关于绘画和建筑中”形“和”物质(色彩)“的讨论。

在建筑学学习阶段,更确切地说大学学习阶段,我们考虑了很多概念层面的建筑,当然这对于优秀的设计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实的世界如何来承载物质化这个概念呢?大学似乎没有教给我们。这确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坂本先生的大学教授和实践建筑师双重身份让他不断实践本身的建筑思考。这本书也通过对话,章后结语的形式表达了其他建筑师对他作品的解读和他们对于其概念的思考。例如书中提到了伊东丰雄先生和坂本先生交往甚密,其思想也常常交流。在作品中也基于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例如书中提到的消费,符号等问题,但两人却又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对于符号问题,坂本先生的老师筱原一男先生也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师承一脉,然而对同一问题的反馈却不尽相同。

建筑师的个人思考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或许就是造成现代建筑丰富多样的原因之一吧。

回到本文的主题概念到现实的路上。笔者在实践中真切地感觉到一个概念从草图到建成的物质的建筑会经历痛苦的挣扎。有时概念弱化了甚至改变了,有时传达给了身处其中的人。这个概念传达的精确性和各人解读又千变万化。这里又让人感受到了建筑并非完全的工程活动,其中包含有太多其他的东西。

很多人或许有这样的感觉,现在工程量大,时间短,很多项目的思考很少,最后演变为形而上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建筑。这样建筑使用者也不会认为是”奇怪的房子“。如果建筑有一部分艺术的成分,那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同等重要。如同绘画,音乐,如果接收的人完全没有基本的欣赏能力或者共识的话,建筑是不会成功的。对建筑的喜好,很多程度上基于共识,就和电影一样,有的人喜欢,因为有共鸣。

建筑从概念到建成使用到拆除承载的东西太多,这本书清晰提出了当代建筑学思考的几个问题,并配以大师们的思考,使笔者受益颇多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今日读毕,以此记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