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独立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独立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独立与自由》是一本由王震邦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与自由》读后感(一):陈寅恪是一个永恒的学术话题

在学界陈寅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本书,告诉我们陈寅恪的多个侧面,使得这位学术巨子更为立体。

唯一的缺憾是,这本书稍显学术了一点。但细想一下,谈论陈寅恪,怎么可能不学术呢?

独立、自由,这应是为人与为学之本。但迄今为止,能做到的似乎很少,陈寅恪做到了。

《独立与自由》读后感(二):陈寅恪,一个时代的学术文化的象征

陈寅恪是一位声誉卓著并有着开创性贡献的历史学家,他生在大转型时代,但他并没有因为令人目眩的时代巨变而丧失自我,在动荡的环境下,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人生方向,那就是做一个学人,一个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

该书是研究陈寅恪不可多得的力作,重新展现了他过去长期为人所忽略的一些侧面,从而勾勒了一个更为立体、丰满的学术大师形象。《独立与自由》的论述既有厚重感,又不乏新意,值得一看。

《独立与自由》读后感(三):拾遺補缺

王震邦以十年之力厚集薄發,寫此短篇。

書中多有獵奇,志在補前書之缺,實乃天朝文化圈一貫行事,此書之薄發恐其為商業考量所至。

天朝境遇固如此也,未知臺島事何如?

《独立与自由》读后感(四):閒來翻書:王震邦《獨立與自由——陳寅恪論學》

此書對有關陳寅恪的研究史回顧可稱詳細,觀之可見陳寅恪研究之興盛。而此書作者所討論的,乃人之所略。其二至五章名曰“思想認同及淵源”、“古典辯證法和‘假設’的提出”、“失焦的辯論:對對子和文法”、“‘中體西用’與‘西體中用’”,討論的焦點,毋寧說是集中於陳氏的史學方法論與淵源。如認為陳氏論文善用“假設”和“辯證法”,“在設定‘假設’和論證的過程中,陳寅恪掌握的並非直線式思考,而系先就論述主題的周邊,尋求可靠的史料,再逐步從‘假設’向論述核心推進,或是躍升至一個新的論述場域”,又進一步認為陳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可能直接得自希臘古典文化精神,且可上溯到柏拉圖的“辯證法”思想和“理念”世界。

在我看來,作者推求陳寅恪的思維模式與結構,意願固佳,然以之與陳氏的思想與生命精神相結合,且視陳氏以此種思維構造自身的“理念”,似求之過甚。語言文字的表述方式確實會反映一個人的思維結構,也確實承載著作者的思想,但至少在我看來,相對於一個人來說,精神、思想是本,語言文字是末,後者是是前者所用以表達的方式而已。陳寅恪是否如作者所說,有意運用“假設”,從藉由外部考證推衍個人主觀信念及價值觀,我是不敢認同的。但作者對陳寅恪的歷史研究方法與路徑的討論,卻是可以使我們對陳氏的史學研究特色有深一步瞭解的。我對陳寅恪素無研究,信筆所及,姑妄言之而已。

1932年,陳寅恪所出清華入學考試國文試題有對對子一題,後人言此多爲談助。而作者通過《世界日報》等“新史料”,討論是實際是近代中國語文的文法問題。就後來的發展趨向看,陳寅恪所期待的通過與漢語同系的藏緬語系進行比較研究以發現或建立中國文法,其說似已成為一種“執拗的低音”。其說之是非,其塗轍之可行與否,非我學力所得而論,姑且置之。然陳寅恪出對對子作爲入學考試的試題,其背後有甚深之學理背景,有明確的考核方向,此則無可疑。對比今日入學考試,自主招生問題之五花八門,前數日高考作文題目之“開放”,不知出題人是否有精細之考量。而多數試題,淺陋如我,實不知今所欲考者爲何學,所欲得之學生爲何如人也。

此書出版說明,宣稱“保持其研究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其中所涉的一些概念、觀點,或與大陸主流學術界略有偏頗,留待讀者權衡取捨。”似乎出版者雖對此書的部份內容頗不以為是,但卻不刪不改,一付之讀者。可惜的是,這種氣量僅限於說說而已,當不得真。友人有此書之臺版,我借來略微比對,即發現刪改之處非一二焉。緒論之中的學術史梳理,刪去了宋德熹等人的部份,猜測是出版者不曾看過,未敢斷定有否違礙之處,故“寧可錯殺一千”了。在第五章,對於作者討論陳氏“唐史三論”的部份斷斷續續刪去多處,除政治性敘述之外,大多集中於《論唐高祖稱臣突厥事》。而書末附錄原有專門討論此文一篇,亦斷然刪去。此概因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政之初與蘇聯關係問題,如深入討論,大有斷送共產政權合法性之可能。此種出於政治立場對原著的改動,哪裡能符合此書的書名——獨立與自由呢?臺灣討論近現代史的著作,友人稱不敢買大陸版。但一則臺版價格不菲,二則有時難以求得,不得不看閹割版,實屬無奈之舉。

2012年6月11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