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伪善的医疗读后感精选

伪善的医疗读后感精选

《伪善的医疗》是一本由凯蒂·巴特勒(Katy Butler)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伪善的医疗》读后感(一):不同的思考

这个作者本身是个作家,她遇到的事情,被她当做自我成长、情感疗愈、家史纪录、宗教探索、社会问题聚焦、医疗政策批判、医学常识普及等庞大叙事的入口,做了大量功课,大致按照父母先后离世的时间顺序,穿插个人情感经历与政策、医疗的基础资料,成了一本集思考情感、成长、生死、社会、心理为一体的完整著作。没有经历过的人,必然从中获益,但对于正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因为社会制度和个人理念的不同,思考了很多相异之处。 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与作者的经历和感受都是真实的,而真实的面目必然不同。我母亲也明确地表达过不想活的想法,我也明确跟她达成不给予创伤性手术抢救的共识,但与作者的出发点仍有不同。

不能否认,如果让我独立照顾母亲,我定会陷入抑郁乃至崩溃,但万幸我得以逃脱,并因此对我父亲照顾母亲的无限耐心与爱心深感敬佩。因为书里说到她的母亲训斥甚至动手打她的父亲。养过孩子的人有一个共同感受:当孩子不可理喻的时候,不仅训斥不可避免,动手也是常见的选项。与孩子不同,对一个成人训斥和动手,对尚未失去理智的他而言,尊严荡然无存。看到她父亲因为拉了裤子而在她母亲的怒斥下啜泣,我的心都碎了。进而回想起爸爸照料妈妈这么多年,从未不耐烦,总是听妈妈的话,凡事为妈妈考虑,尊重她,爱护她——这是世间太难得的爱情啊。

与作者不同,迄今为止,我对为父母做出的医疗决策,不曾后悔过。老了不能避免痛苦,但是能减轻痛苦的事,该做必须做。作者的后悔,是医疗手段延长了父亲的痛苦,必须停止——我完全理解她的痛楚,在生命的长度与质量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应当绝对优先于长度。好死不如赖活着,适用于还有希望的生命,对于另一种生命,死亡是莫大的仁慈。

你问我从这本书里得到了什么,我必须不厚道地承认,通过这个对比,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我的父母有多难得——他们给我生命和幸福的生活,为自己老年做出妥善安排,不拖累子女,相互扶持相互尊重,在这老去的无尽荒野中艰难跋涉——除了报答,我还能做什么呢?

《伪善的医疗》读后感(二):当我们老了,是有尊严的死去,还是被践踏的活着,这是一个问题

当我们老了,是有尊严的死去,还是被践踏的活着,这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在对抗死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在寻找着有效治疗的途径,而维持生命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这也就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生命的最后阶段都走进了医院的缘故。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真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走进医院,当把生命不断延长着的时候,生命的质量还能够得到保证吗?各种医疗手段所带给病人的更多是一种生命体征的延续,随着年龄增大必然产生意识模糊,而且很多医疗手段更是在加深的这种进程。已经失去意识,甚至都认不出自己的老人仅仅靠着医疗系统维持生命,是否还有演义。

更可怕的是非常多的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在一次次经历着不断抢救的痛苦,在孤独和绝望中逝去。而亲人们只能在不远的地方,默默的等待着医生把最后的消息传递给他们。 这真的是老年人临终前最真切的意愿吗?还是他们已经无法为自己的生命做主,甚至于我们的医疗手段已经把自然死亡从医疗系统中抹除了。我们对于治疗之路是否有着严重的曲解?

美国记者、媒体撰稿人凯蒂·巴特勒,在她自己的人生中也经历了这样一次的亲人治疗过程。她的父亲因中风住进了医院,但在现在医疗技术的支持下,父亲走出了医院,甚至还因为心脏有着一些小问题被安装了心脏起搏器。

可就是这样的一段治疗之后,近80岁的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逐渐丧失了对于自己生活的掌控力,甚至还丧失了对于自己生理的掌控力,意识的掌控力。在他生命的后期,他已经无法认清身边的人,无法照顾自己,所有的责任都压在了母亲身上,而母亲也在经历着这种压力所带来的身心崩溃,又把作者自己拉进了照顾的氛围之中。可就在这样状态的父亲,医疗系统依然支撑着父亲继续生存者,心脏起搏器让父亲心脏强大的工作者,开始了父亲毫无尊严的生存,这还有演义吗? 这就促使作者在思考着现在的医疗体系,到底给我们带来的是幸福还是灾难?而年老之后,是让自己不断经历着身体所带来的痛苦,甚至还有很多是治疗带来的痛苦,然后在这种痛苦中绝望的活着。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曾经那种自然的死亡,那种在亲人们祝福下、在清醒状态中缓慢的走向死亡的过程?

凯蒂的这一本以自身经历和思考所写就的著作《伪善的医疗》把她照顾父亲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绝望和对于医疗体系治疗的弊端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并呼吁医疗系统减少那些对老年人带来痛苦的、没有必要的、仅仅维持生命的治疗措施。 当然,我们读完这本书之后,可能陷入的更多是一种对于我们的祖辈、父辈以及自己身后事的思考,到底是有尊严的死去,还是任由医生来决定我们的生死,用各种医疗手段把我们的死亡拖到最后一刻,甚至不顾这种延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这绝对是一个急需反思的问题。

《伪善的医疗》读后感(三):不治之症患者如何迎接死亡?家属如何抉择?

书名:《伪善的医疗》 作者:【美】凯蒂·巴特勒 著 王以勤 译 出版:海南出版社 ———————CATHY爱阅读——————— 明天与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所以,生命,当珍惜。在我们健康的时候,应该努力抛却心中的烦恼,活出精彩的样子! 人活于世,难免生老病死,虽然哀伤和悲痛,但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许,早练习如何迎接这些不好事情的到来,心理做好适当的准备,总会让打击小一点。在所有病症面前,不治之症,一直是困扰我们最多的问题,这是目前医学难以攻克的难关。老年人所面临的大概率的中风、老年痴呆、糖尿病、癌症等老年病更是屡见不鲜。不幸遇上,会给整个家庭蒙上阴影。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美国作家凯蒂·巴特勒写的关于自己父母晚年生病到离开的纪实文学。作者描述了医学和社会医疗体系的发展、药物和手术器械的应用,以及是否过度医疗导致病人更更加痛苦的问题,同时探讨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养老和社会关爱问题,中间穿插着道德与法律的评判。作为记者,作者深入研究了大量书籍和资料,走访了诸多相关人员,给这本书增添了很多客观素材,读起来非常贴近生活,其中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思考也非常深刻。当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面对与作者相似的问题时,采取的应对方法也会是不同的,至于对错,可能只有自己能够评判。 2001年,作者79岁的父亲突然中风,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为父亲安装了可以延长寿命的心脏起搏器。从此,风趣儒雅的大学教授慢慢地痛苦地变为失去一切行为能力和心智的人。老母亲作为唯一的看护人,在照顾父亲的路上不堪重负,身体和精神也被拖垮,无奈要求女儿想办法关闭心脏起搏器的开关,因为如果不主动关闭,它至少还能再走5年。这对于父亲、母亲还有作者自己都将是无尽的折磨。 作为无意识的父亲,要遭受病痛的折磨,仅仅维持呼吸是否有意义? 作为母亲,因为不眠不休的长期护工之路,她每况日下的身体和精神,是否能够继续承担? 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对于父亲巨大的医疗和康复费用从何获得? 作者和母亲最后做出了艰难的抉择,合法的找人关掉了父亲的心脏起搏器,痛苦地任凭父亲自然离开。这是冷酷的,很多人想必无法做出这么艰难的抉择,但又是能够让人理解的。 最后,母亲也于84岁因为心脏病不幸离开,她最终都没有选择手术,母亲从医生手中夺回了生命的主导权,她从支离破碎的医疗体系中夺回了自己的道德权利,勇敢而坚定地直面死亡。 书中提到,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花费的医疗费是最多的。由于经济利益趋势,导致医院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患者家属对医学的无知、畏惧与希望也成为了诱因。但是,这样对病人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手术费用更是占比最大,而且手术有风险,手术伤口和并发症会导致病人极其痛苦。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家属,痛苦的抉择要由家属来完成。 谓生时,生外无物 谓灭时,灭外无物 是故生来但生,灭来使向灭,无厌无怨。 13世纪复兴日本禅宗的佛学大师永平道元曾如此描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修好生死这门必修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