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1000字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1000字

《心理治疗大辩论》是一本由布鲁斯·E. 瓦姆波尔德 / 扎克·E. 艾梅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01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治疗大辩论》精选点评:

●非常有价值的一本书

●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学也是很深奥的学科。

●这几年抑郁症等疾病已经被社会逐渐重视,很多人都被抑郁症困扰着

●直接五星,不多说。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一):一本真正的心理学书籍

《心理治疗大辩论》书评 大学的时候就想选心理学专业,当时分数没允许,后来一直对心理方面的书籍情有独钟,打开这本书,真实的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深度与复杂程度。这本书主要是围绕心理治疗展开的,这是一本适合作为专业教材的心理学书籍。作者的参考文献名称多达37页,由此可见涉猎问题之广。这本书的译者是任志洪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的作者布鲁斯教授是他的博士后导师,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本书由他翻译过来,可谓及其适宜。 这本书适合当做教科书来读,来学习,学一门学科,正常的程序都是要先知道它从何而来,为何产生,了解它的历史,看到它的发展过程,这本书也不例外,心理治疗从何处来,这是开篇就要讲的,心理治疗的发展史,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现在的心理治疗理论从何形成,如何发展。在阐述心理治疗的具体方法时,文中多次图文结合,准确简洁的表达了各种深奥的理论,几章节读下来,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学知识,这本书是读不透的,我读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大脑已经被各种理论,理论填满,但是我并不能彻底的理解他们,可见自己功夫不到家了,后来便也不指望读一次能彻底掌握这些。 和之前读过的心理书不一样,这本“教材”心理书不是鸡汤,不打鸡血,只是在用科学原理,剖析一切现象,用理论分析一些心理情绪动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我有点感觉到,这可能是心理学的实质,不煽动情绪,只是分析,一件事情,掰开了,揉碎了再放到你面前,这是个心理治疗的过程,这种治疗,类似于临床医生的治疗方式,不过心理问题可是比生理问题复杂的多的多。当这个复杂的问题成体系,又成体系的展现于文字,我们应该庆幸,有这个媒介,能认识更多的东西。 看完这本书,好像探到了心理学的门,真正的心理学知识概念开始留存在我的脑海里,这本有难度的书是一个开始,把我带入真正的心理学的世界。本书同时还阐述了心理学过去,现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多个流派,不同的流派,观点不同,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立论,大辩论,正是各个流派之间的对话,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流派也在进步,各种心理学理论百花齐放,心理学研究社会,研究人,研究这些一直在变化的一切,不同的流派的存在同时也丰富了整个心理学的内容,无论怎样的理论的心理治疗,都是把个体人置于社会之中进行治疗。在新时代大背景下,相信心理学会有更多的发展,而对于喜欢心理学作品的读者来讲,能够读到展示心理学精髓的书,那真是无比幸运了。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二):以辩论之名

心理学的书籍读过几本之后,终于算是开始掌握了一些学科上粗浅的知识,比如心理学的发展也必然是和众多学科一样,它的理论、观念存在着不断的更新与更迭,旧有的理论会在学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被推翻,研究的方式方法也愈来愈趋向于多样化;在多样化之后,就是我们今天要提到的问题了,经过了长时间发展的心理学领域出现了学派之分,以马斯洛为代表的是人本主义学派,弗洛伊德创立的则是精神分析学派,华生提倡的是行为主义学派……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不同的学派。

那么,心理学领域也不必然会出现群雄争霸的现象,每一个学派都认为自己所掌握的是心理学至上法宝。所以,这本《心理治疗大辩论》是学派之间的论战吗?并不是这样的,虽然书中采用了“辩论”、英文原著中选择使用“debate”这样的词汇,却并不是什么重大的辩论,而是作者布鲁斯·E. 瓦姆波尔德、扎克·E. 艾梅尔师徒二人在总结了大量的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将自己提出的新模式“情景模式”与传统心理学进行比较的实证研究。

《心理治疗大辩论》的主要观点就是“情景模式”。作为一个刚刚接触心理学的人,我认为“情景模式”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瓦姆波尔德提出的观点是在社会情境中进行心理治疗。用浅白一点的理解方式来解读这种观点的话,就是他是真正的将社会塑造的问题置身于其问题产生的环境当中。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从社会上抹杀这个问题,而是要让它能够与社会达成一种和解或者说是妥协,使双方能够和谐共生。那么,将问题在原本社会环境当中进行排解,才是能够让这个问题继续存在、却并不会对彼此双方造成伤害的最佳方式。

我不知道自己的表达方式能不能清晰解释出作者的观点,在我看来,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焦虑、是改善格格不入之处,是适应生活,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大的社会情景,并且是要持续且长久的生活其中的,所以治疗也就不应该拿到真空的环境当中去进行,毕竟,大家想要的其实还是更好的与这个社会情景相适应不是吗。

我得承认与之前读过的心理学书籍相比较,《心理治疗大辩论》不是那种通篇讲故事的类似于鸡汤的读物,也不是用案例堆砌出来的,而是一本真正具有研究价值的实证研究,它包含大量的观点和理论,在所谓的“辩论”过程中,包含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对比他派理论的过程中,更得到注重的是作者瓦姆波尔德自身理论的阐述和讲解。这本书中包含的心理学知识干货满满,却不会拘泥于教材形式的枯燥,是一本真正在心理治疗领域具有重大启迪作用的作品。所以读来大概不会那么轻松,但如果真正用心去看的话,一定会收获很多。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三):助人自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机器代替人工,人们就会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做些非劳力的事情,也会更多的去思考一些问题。然而在这样大发展的时代,我们也是有我们自己的苦恼,正是因为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社会淘汰的速度也是日新月异,当然人的竞争也是一样的,人的压力也是相比以前大了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多的变化,这个心理问题给人带来很多的困境,同时这个心理健康也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忧郁甚至心理疾病而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对于人类的长远发展我们着重正确的认识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去解决这些困境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心理治疗大辩论:心理治疗有效因素的实证研究》这本书是我最近翻阅的书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布鲁斯·E. 瓦姆波尔德 / 扎克·E. 艾梅尔所著,原本中国也是这些年才谈及心理,但是在国外已经发展很久了,此书说是被美国心理学会奉为经典之著,心理治疗师职业生涯中的必读本,透过各大流派的争论,探寻心理治疗真正的起效因素。这也是非常好的,通过各家各派的说法,比对优劣,可以选出更好的办法,这也是推进心理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和办法。

以前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包括当初想要去报考心理咨询师里也谈及了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但是这本是与我以往看的书籍不同,更准确的说是更加深层次的,内容更加严谨的一本书籍。《心理治疗大辩论:心理治疗有效因素的实证研究》是理论加上一些案列说明来阐述观点,没有那么枯燥,还算能愉快地阅读和接受相关的知识点。该书籍里讲述的几个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又觉得是无可奈何,列如“身心疾病和幸福都会通过社会网络传播-心脏健康、肥胖、抑郁、孤独和幸福具有社会传染性,就像流感。因此,健康和幸福感都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书籍把这些作为社会的事情,陈述的观点也是讲心理治疗是一种社会性治疗实践,虽然是这么说,但毕竟出现心理问题是个人,心理学上最常用地的一句话就是“助人自助”,最终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还是需要靠自己力量完成。当然心理咨询师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了帮助患者走出雾霾的方法和手段,当然每个人不一样,就算同一个对不同的心理医生也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这个书籍也是有讲述的。

出现心理问题想要去解决,我认为目前有三种情况,情况轻微的靠自己调节,情况稍微严重的自己没办法控制的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更严重的情况就是自己没办法控制,只能是靠药物、心理医生还有自己的意志来对抗,《心理治疗大辩论:心理治疗有效因素的实证研究》最主要就是讲述人与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效果,这也是我们更高大的应该是社会做出的一种努力。人生短暂,遇到酸甜苦辣在所难免,所以当我们在困境时也请我们自己坚强的面对,助人自助,希望生活会越来越好。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四):心理治疗新模型

并非心理学专业,所以对心理学领域尚在学习了解阶段。

虽说最初对心理学感兴趣是因为感觉电视剧中可以洞察人心的心理医生很酷,但当喜欢的明星因患上抑郁症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后,第一次对心理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疑问,本应是治愈的角色,但面对不堪一击的病人怎么可以直接指责是其性格的过错?

“要是我可以做些什么就好了”忽地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非常强烈的想法。

《心理治疗大辩论》可以说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教科书级别的心理书,它并不像我往日读过的或是针对心理学爱好者的入门级书籍,在这类书籍中有的甚至是偏娱乐性的;又或像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卡伦霍尼《我们内心的冲突》等经典心理学著作,前人的著作虽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但有些观点在今日看来还是略显片面。

本书《心理治疗大辩论》(第二版)是由布鲁斯·E·瓦姆波尔德和其学生扎克·E·艾梅尔共同编著,较第一版不但更新了本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证据纳入的也更为合理,总结更为缜密。

虽然说以我现在的水平读起来还是很有难度,但这种一边阅读一边查阅资料的过程还是很享受的。

本书作者在总结了大量关于心理治疗有效性的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证、历史遗迹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心理治疗新模型——“情境模型”。

情境模型认为,心理治疗通过真实关系、期望和特定成分这三种路径促进当事人改变,它强调心理治疗是一个在社会性情境中发生的过程。

真实关系指治疗师和当事人的真实关系是在治疗室中真实的、亲密的情感关系。情境模型认为,真实关系本身便具有某种程度的治疗性,即真实关系越强,治疗效果越好。情境模型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研究区别便在于,一名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不但要消除心理障碍,还要增强生活幸福感。

期望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期望对自身体验产生强烈影响。即医学模型中的“安慰剂效应”。患者既然产生了寻求心理治疗师帮助的想法,那么他们本身便是带有被治愈的期望。而传统心理治疗研究因受医学模型的影响,将重点放在了精神科药物,却忽视了期望效应。

特定成分是指治疗目标和任务达成一致后,当事人参与到治疗行动中。当事人被激发起来,投入到一些促进健康的行动中,这些活动会使自己变得健康或者减少不健康的情绪。

最后想回归到我最初关于心理治疗的疑问,好在这点在本书中作者也有谈到:心理治疗是有害的吗?要想明白这点,首先要弄清恶化是由心理治疗引起的,还是由与心理治疗无关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在作者列举的多个案例中显示,虽然一些非常广泛定义的“行为干预”可能是有害的,但这些方法不是本书定义的、通常意义上的心理治疗。

总之,作为患者出现心理问题还是要积极去治疗的,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作为心理治疗师,有责任不断学习发展自身专业技能,无论是临床实践还是理论研究不偏倚,更不能单单的将这当成自己的工作,要对患者负责。

《心理治疗大辩论》读后感(五):心理治疗大辩论读书笔记

1.心理咨询有效的因素是什么 2.心理咨询有效的方法论是什么

【书摘】 我们假设主要的情绪障碍的三个重要组成成分是有缺陷的认知评估、与情绪紊乱相联系的行为倾向及回避情绪。三种对应的治疗方案:重组有缺陷的认知评估、改变与情绪紊乱相关的行为经历和促进情绪暴露P56

【评论】 其实我理解特定成分是达成共同要素的手段:上述治疗方案其实都是为了让来访者往好的方向发展采取行动

【书摘】 特定成分导致的效应(如症状减少)与共同要素导致的效应(如幸福感增加)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澄清的现象

【评论】 这一点反映了情境模型和医学模型的基本哲学观念是不同的

【书摘】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做为一个物种,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社会性思考。心理治疗的作用在于利用进化了的人类倾向帮助当事人改变。

【评论】 我很喜欢“社会性”思考这个词,因为它包含着“社会性”和“思考”两个词,也包含了来访者具备改变的底层能力和资源

【书摘】 共情能力的核心机制是:它使得观察者(主体)用自己的神经和身体表征进入到另一个人(客体)的主观世界中

【评论】 这是我见过关于“共情”最浪漫的表述

【书摘】 虽然似乎有证据表明,一些行为干预可能是有害的(再生疗法、危机事件集体会晤干预),但是这些治疗方法不是本书定义的通常意义上的心理治疗。但确实心理治疗有害的问题引出了关于什么样的治疗方法被界定为“心理治疗”的问题。

【评论】 真正的心理治疗的标准:1)基于某种心理学理论;2)以治愈为目的 心理治疗有害的问题不仅涉及到什么样的治疗方法被界定为心理治疗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某个治疗方法有害就把它归为心理治疗),还涉及到如果不规范的使用某种心理治疗我们是否能勇敢面对并加以改进的问题。

【书摘】 心理治疗的目标包括但不限于缓解症状,它是一种内在能力和资源的积极存在,使人们能拥有更多的自由感和更好去生活的可能性

【评论】 心理治疗的目标:结合来访者的期望来看

第三点能很好说明为什么心理咨询是需要有很高利他属性的职业

整合理论无法作为心理治疗替代理论的原因?

如何消除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双向偏见?(咨询师的匹配范围)

能够与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合作是贯穿咨询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命题 咨询师需要找到自己阻抗的原因并帮助来访者找到阻抗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介

如何理解渡渡鸟效应?

整体来看渡渡鸟效应是存在的。 但可能存在被试间、研究内、研究间的特异性 虽然书中已经提到一些例子证明渡渡鸟效应不存在特定病因、特定群体的差异性,但我认为这样的差异还是有的,统计效应虽然很小,但放在个体水平却足够大

如果共同要素是最重要的,还有必要做心理疗法的创新嘛?

有,只是重心从特异性转化为共同要素 并且情境模型也有可能被更新的元理论所替代

咨询师的胜任力是指什么?真的不重要吗?

熟练的提供既定治疗的特异性成分 强人际技能,能够与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合作,能表达共情 后者重要性优于前者,通常后者包含前者

情景模型和医学模型的区别和联系?

医学模型 疾病 生理学解释 改变机制 治疗行动 特异性(特定成分)

情境模型 真实关系 期望 特定成分

区别

目标:前者减轻症状,后者带来自由和幸福

路径:前者关注疗法本身,后者关注疗法之外心理治疗本身起作用的路径

治疗师效应:前者关注治疗师对流派的遵循度和掌握度;后者关注治疗师的强人际技能和对共同要素的胜任力

联系:个人认为特异性是特定成分的实现手段,特定成分是结果

这本书高屋建瓴的将心理咨询的研究分为4个层面:技术层、策略层、理论层、元理论层。以往的研究其实都是集中在前三个层面,如何从元理论层去看待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在起作用,这是这本书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书中引用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元分析的研究证明了医学模型在心理学领域的不适用,并证明了情景模型的合理性,有理有据,逻辑分明,可以看出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本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完全可能改变整个心理咨询未来的研究方向。个人觉得唯一的缺憾是,本书对于情境模型是如何提出的论述较少。情境模型的提出是基于心理咨询的三个阶段:建立关系、建立共同目标、解决问题。这样按照流程的拆分是不是全面的?比如有没有必要将结束咨询之后的流程包含进去?也就是说在走出咨询室以后较长的时间内来访者仍然可以拥有幸福的能力。如果这是必要的话,也许对于特定成分的阐述也许会变成来访者某种促进心理获益发生的进程以及人格能力发生改变的进程。

To do:阅读其余心理咨询书籍(如《心理治疗师的刻意练习》),补充心理咨询有效的方法论的部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