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的读后感大全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是一本由苗延琼著作,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读后感(一):走出阴影,拥抱阳光:抑郁不再是你生活的“拦路虎”

你是否曾经被抑郁症困扰,如同掉入深渊,无法自拔?或者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这样的困境,而你却束手无策?现在,让我们一起揭开抑郁症的神秘面纱,探寻它的真相与解决之道。

在《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这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位有着三十四年精神科医生经验的大咖——苗延琼医生。她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抑郁症的真实面貌,以及应对抑郁症的各种策略。

这本书如同一个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不仅详细讲解了抑郁症的症状、治疗、社会支持、预防复发、降低自s风险等各个方面,还覆盖了大部分抑郁类型,包括产前/产后抑郁、轻、中度抑郁症、重度抑郁、继发性抑郁、躁郁症等。无论是抑郁症患者、病者亲友和照顾者,还是医护人员、教师、社工、辅导专业人员、家长等,都可以从中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正确的态度。

书中用一幅幅有趣的插图,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告诉读者,抑郁症患者仿佛是海上的岛屿,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风景。但是他们并不孤独,他们的痛苦和康复都与自身及身边人的生命联结息息相关。

阅读这本书,你将了解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并不仅仅是情绪的发作。它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和管理的疾病。同时,你也会了解到抑郁症患者的种种痛苦和挣扎,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

这本书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指导,例如如何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和病识感,如何配合治疗,如何管理情绪等等。这些建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抑郁症,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的世界,了解抑郁症的真实面貌,掌握应对它的策略。让我们一起拥抱阳光,走出阴影,让生活重新焕发色彩。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读后感(二):正确面对抑郁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你是否时常感受到工作很辛苦?

你是否感到莫名的伤心悲痛,无法真实地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或者有时候不得不强颜欢笑,觉得自己无法自然坦诚,很难做到真实自在?

也许你需要认真地去认识理解抑郁症了。

不要逃避,拒绝掩饰,诚实地处理自己的思绪和身心状况,对你有巨大的帮助。

你需要这本《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书中没有局限于西方医学的层面,以其他角度,包括心理治疗、中医这些范畴如实地给读者展示抑郁症的不同面貌。

苗延琼,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著有:《我为情狂》《赢在终点线》《如果这是情》《一个姜糖心理医生的告白》等书。

作为执业已34年的精神科专科医生,苗医生在书中以几个骨干角色贯穿全书,帮助我们面对这个被称为21世纪健康杀手的疾病并且和我们分享了一些与抑郁症患者相处的小故事和经历,让人觉得贴心又暖心。

抑郁症并不是冷冰冰的抽象概念或者一大堆症状,而是影响着患者及身边人每日生活思绪的无形枷锁。

所以,苗医生在书中以图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方式给我们讲故事,给我们带来驱散黑暗的力量。

当一个人患上抑郁症,不单单是情绪低落,患者抑郁的心情会长时间持续。

当我们发现我们情绪改变,并且原本活力四射的阳光青年,现在会因为精力减退,做什么都失去了动力和欲望,变得慵懒,就需要我们警惕了。

尤其是我们出现很强的焦虑感像一团火焰灼烧着我们的内心,那些不合理的自责感像雨后的春笋在心底里层出不穷,长时间持续的烦躁和挥之不去的悲观思想与情绪在我们的心底里蔓延,我们就要区积极主动的看医生了。

苗医生也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比如身体上的治疗像药物治疗,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电休克疗法(ECT)等,在精神上也有社交支持和治疗等方法,都对抑郁症的康复有巨大帮助。

书中也给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关于抑郁症的10大真相,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作为家人和朋友如何与患者相处:比如家人朋友不可做的事,对家人朋友的建议等等。

抑郁症就在你我身边,普遍的就像是感冒发烧。

当我们判断有情绪发作,我们应该警惕但不要沉迷其中。

我们可以自我检测一下抑郁量表,要知道乐观的人也会得抑郁症。

我们也不要妖魔化抑郁症,就算是我们确诊了,也不要陷入无尽的悲观:

抑郁症可能会伴随一生,但我们也可以和它做一个好朋友,他就像是我们的影子,与我们形影不离,我们也要平和的接纳他。

抑郁症可以不吃药,但不能不治疗。

抑郁症患者不总是不开心的,有些笑容像花一样甜美的人,内心已经在深渊边徘徊。

作为患者的朋友,我们不需要刻意逗抑郁症患者开心

抑郁症患者不是懒也不是不努力,我们不要对他们太过苛求,他们只是内心有一只很难控制的负面情绪小野兽,小心翼翼的试探这个世界。

抑郁症不会传染,我们可以放心大胆的照顾好他们,也照顾好我们自己。

要知道抑郁症病人,是因为生病,才扭曲了自身的存在价值,吃了专门的药,大脑分泌正常了,想法就会正常许多。

我们也要接受环境,适应环境,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让心安静下来,实实在在的生活。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读后感(三):揭开抑郁症的面纱

人生有时也会经历大起大落,但未曾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明白那种极致的境地。没有经历抑郁症的也不会明白当事人的那种感受。

但有一类人,他们可以理解并帮助到当事人,这便是精神科医生。作为一个有三十四年一线精神科医生经验的苗延琼医生把她的经验和理解著成了一本书《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

我曾经也有一次人生大转折,当时自己也不知不觉患上了抑郁症。幸运地是,当时离开了工作,回到了亲人身边,之后又休养了一段时间。

现在看书,再回想当时的情景,自己是做了一次很好的恢复行动,成功自我恢复了。然而很多人是没有离开工作,安心休养这类的条件。

诊断标准

目前在精神医学的临床诊断上,是依照一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DSM来诊断抑郁症的。这DSM标准,是美国精神医学专家为诊断精神疾病而创立的,对于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都设定了相应的标准。

抑郁症最主要的特症就是每天大部分时间心情抑郁,病人感到情绪低落。不过在年轻人中,也可以表现为易激怒,而不是明显的心情低落。

其次,病人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兴趣。

另外,病人体重显著减少或增加,食欲显著降低或增加。

睡眠方面也有相应的症状,容易失眠或睡眠过多。

每天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亢进,每天感到疲劳,缺乏精力。

每天经常怀疑自己的价值,注意力集中力和思考能力下降,做决定犹豫不决。

最后,也是最让人关注的一点,就是病人会经常想到死。

这些是常有的症状,甚至网上也有不少相应的自我诊断表。但这些只能令你大约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精神状态,真正的诊断标准还是需要专业的医生临床诊断。

治疗过程

就和感冒一样,药物对于恢复有良好的帮助效果。病人的情绪低落常常是因为神经递质失去平衡造成的。而像NA这类的神经递质药物有使人感到心情平静,增加快乐的作用。

另外,病人身体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会减弱,因此需要好好休息,但病人通常睡眠质量并不好,所以医生常常也会开一些助睡眠的药物。

和普通的病症不太一样,抑郁症是需要精神方面的治疗。停止工作,休养一段时间是最有利的方式。

和普通人所想的不一样,这个精神治疗通常并不是一次两次的精神开导就能解决的。像经历生死这种大起大落的精神变化可能会改变病人的精神症状,但这种情况极少。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精神是遗传物质和认知上的改变。

病人的这种生理上改变,是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情绪起落变化的。因此抑郁症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治疗的慢性病。

有几种不同的治疗方式。

比如改变病人的人际交往关系。使病人从当前不好的人际关系中转移到一个新的良好的关系范围里。

也可以通过行为激活方式,比如照顾植物,你照顾它,它帮助你。通过这种外在的行为改变内在的想法。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对体能和睡眠有提升效果。太极和瑜伽之类身心运动则对情绪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另外还有正念的训练,对因压力而引发的身心困扰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

家人和朋友要如何与之相处

家人和朋友通常也希望病人赶快好起来。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要怎么之与相处,甚至做出错误的举动。

首先,严禁激励患者!比如说“你应该快乐,应该看开点”之类的话。这些话并不能帮到他们,反而会加得他们的心理负担。

其次,要少去批评指责。病人常常会失去做事的动力,而不是看起来的“懒”。他们的情绪低落,并不适合用“钻牛角尖”、“温室花朵”这样的话去影响和刺激他们。

家人和朋友最大的支持,就是提醒和鼓励他们去就医,不催促、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恢复。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读后感(四):抑郁症并不可怕,但需要共同面对

我们每一个人都听闻过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因罹患抑郁症而陷入困境,还听闻过抑郁症患者自杀消息传来,比如在今年7月份歌手李玟的辞世。

或许,我们在私下场合还发表过这样的议论:“郁抑症的人,可能心情不好,又想不开”“他们不爱与人交流,又不爱参与社会活动,性格孤僻”“……对自己要求过高,又有偏执倾向”“这病很难缠,要终身服药,治不好……”

但是,我们想过我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正确吗?我们在面对罹患抑郁症这一特殊人群时该持什么样的态度是正确的呢?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一书告诉我们:抑郁症可能会伴随一生,经积极治疗,可以与它和平相处;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患者及早接受妥当的治疗,大多数的病人可以痊愈,回归正常的生活。

这本书的作者是苗延琼,香港大学医学院毕业内外全科学士,英国皇家精神科学院院士,香港精神科医学院院士,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抑郁症诊疗经验的一线精神科医生。

在本书中,她以其三十多年一线临床的经验和学识,对抑郁症的症状、治疗、社会支持、预防复发、降低自杀风险等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地介绍。本书分五章,从个案的故事开始,全面介绍抑郁症的症状、诊断标准、成病机理、治疗方法、社会支持,以及如何降低自杀风险,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等。书中图文并茂,还设计了不同场景、对话、人物,轻松幽默又深入浅出,非常有助于阅读。

更重要的是,对于抑郁症不了解又对它的认识有偏差的人来说,本书的科普价值很高,即讲解抑郁症的深层次问题,给出个人、家庭、朋友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解决方案,又澄清了很多不正确甚至谬误的认识。书中精彩之处有很多,但限于篇幅,这里仅撷取三个方面主题简要介绍:

关于抑郁症成病的生物学机理。书中介绍说,我们的大脑里有1000亿个以上的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纵横交错地结成了复杂的网络,在各神经细胞突触的间隙中有一种物质叫化学递质,正常情况下它在间隙里漂移,承担传递信号的任务,表达我们的情绪和思维,但某个时候它忽然出事了,化学递质中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出现不足,结果导致失去平衡感、快乐感和活力感,于是表现出抑郁症的症状。

读者可以不明白上述专业描述,但知道一点就行了:抑郁症是一种疾病,跟遭受病毒侵袭引发的感冒一样,而不是患者“想不开” “偏执”或“懒惰”。

开发治疗抑郁症药物的原理。

根据上面成病机理,自然地,补充5-HT和NA成为开发治疗药物的思路。但是如何将这两种物质送达到大脑深层,目前还是个挑战。于是,研究人员只好采取迂回的办法,就是抑制5-HT和NA的回收,促进它们与目标受体的结合——治疗药物SSRI和SNRI就这样的出现了。

看到这里,读者依然可以不用在意这些专业术语的描述,只要知道治疗抑郁症是有药物的,而且这些药物的药理是有现代医学科学原理的坚实支持的。

关于如何与患者相处。

书中有三个告诫:

不要激励患者。不要动辄轻率地鼓励患者说“加油啊!”“打起精神来啊!”类似的话,须知说这些话如同要骨折的人跑起来一样,不但不可能,还会让患者更痛苦。

不要批评指责。“你怎么这么懒!” “小心眼儿!”道理同上,那样只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加重病情。

不要与患者争辩。“人家的处境比你还难,也没有抑郁!”“你不能自艾自怜钻牛角尖儿!”这样争辩的结果,只会让患者更认定自己彻底失败,更感觉到罪咎和羞耻。

相对应的是积极相处之道:多理解,多倾听,多关心,多陪伴,同时提醒、鼓励、陪伴他们积极就医。

书中的真知灼见,处处可见,是一本难得的科普好读物,对于我们如何正确认识抑郁症以及如何与患者相处,有很好的帮助。

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披露,我国已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中国青年报》有关报道还显示,中国约八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九成没有得到规范专业治疗。这说明,中国的抑郁症现实非常严重。

作者在书中特别指出: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如果患者及早接受妥当的治疗,大多数的病人回归正常的生活。正鉴于此,类似本书这样的科普读物意义重大,希望更多人了解抑郁症和正确对待抑郁症,更希望全社会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能积极投入到遏制抑郁症发展、减轻患者痛苦的努力中去。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读后感(五):揭开抑郁症的面纱——情绪低落就是抑郁症吗?

你是否在生活中时而感到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精力减退、注意力不足、失眠或嗜睡、兴趣衰减、人生无望?

你是否曾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

你是否想过患上抑郁症后怎么办,是否人生就变得无望了?

当你身边有人患上了抑郁症,你会怎么办?

抑郁症对我们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像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接触过抑郁症,但没接触过不代表不存在,它每天潜伏在我们身边,出现在眼前。距离我们是又远又近。

抑郁症对我们而言既清晰又模糊;我们都知道它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但大多数对它的认识都还仅存在于认识它的名字,很少人知道它面纱下的面容。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本揭开它面纱的书。

《图说精神疾病——揭开抑郁症的面纱》作者苗延琼,她是一位具备三十四年一线临床经验的精神科医生。她以自身多年的临床经历,为我们整理了从抑郁症的发现、表现、诊断、治疗的过程,让我们清晰看到了抑郁症的样貌。

在书中她采用了大量的插图,以“漫画”的形式,使我们阅读得更加容易。

抑郁症是一种病,一种缓慢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是脑部的疾病,但它不是因为脑部器官的病变而引起的,而是我们的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失去了平衡而引起的。

在这种神经递质当中,含有促进人的情感、情绪、思维变化的物质。而我们人一旦缺少这类物质就会致使患上抑郁症。

我们的神经递质为什么会失衡呢?当我们身体产生过量和持久的压力激素时,就会扰乱脑部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引起失衡。压力来源可能是遗传上的、性格上的、工作上的、情感上的、或是天灾人祸等等。

那是不是当我们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情郁闷、失眠、精神衰退等就表示我们患上了抑郁症呢?答案是:否定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失眠、身体疲惫的时候,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情绪上的低落有别于一般人;一般人在经历情绪低落和伤心时,过一段时间或是自己调节一下就过去了。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低落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经历,它就像我们身处沼泽中一样慢慢的陷下去,无法抽身出来。当抑郁的情绪出现的时候还会伴有身体上的不适。

我曾经在工作的第二年,有一段时间整个人非常没有精神,每天上班就在想着下班,一天没有做什么重活累活,但身体就是感觉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又说不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就是觉得很烦躁。回到家一个人躺在沙发上一直发呆,连喜欢的游戏也不想打。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已经在抑郁的边缘了,还好后面找到舒缓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自己会察觉到自己情绪上的异样,从而在网上搜查一些量表来自我诊断。根据量表来诊断自己是否患上了抑郁症,这其实是不可以的,这些量表可以让你大概了解自己目前的精神状态,但它不能作为抑郁症诊断的标准。

比如我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干预师,我可以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给家长一些建议和方向,或是怀疑孩子可能是自闭症,但我不能直接告诉家长,孩子就是自闭症。因为我不是医生,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格,而且每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都具有一套属于其的诊断标准。

抑郁症是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来进来诊断的,这也是国际上被广泛采用的标准,目前使用的是第五版(DSM—V)。在这份诊断标准中列有九个症状表现,其中有两个核心症状,七个其他症状,如果病人在连续两周内,表现出九个症状中的五个以上。而且这些症状是病人以前没有的,在这些表现的症状当中必须至少包括一个核心症状。

DSM—V中的九大症状

DSM—V1:抑郁的情绪

DSM—V2:兴趣及快乐的感受减退

DSM—V3:食欲和体重的增减

DSM—V4:睡眠状况的异常

DSM—V5:精神运动性的焦躁和迟滞

DSM—V6:疲倦没有气力

DSM—V7:价值感丧失,有罪恶感

DSM—V8:思考能力和专注力下降

DSM—V9:有自杀的念头

详情请阅读全书。

抑郁症的诊断方式有别于其他疾病的诊断,它并不能通过仪器的扫描就能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必须由精神科医生通过最原始的“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进行诊断,所以这对于医生的面谈技巧和观察能力 ,经验都是非常的考验。另外对于一些多障碍或特殊的患者则需要借助仪器来综合观察。因为同样的表现可能不是抑郁症,也可能病人患有多重的障碍,比如患有抑郁症的同时还伴有焦虑症或狂躁症等。

比如书中Miu的爸爸平常就是个位紧张大师,一点一滴的风吹草动都让他觉得草木皆兵。在退休后也变得长时间越来越悲观,兴趣丧失,最终被确诊为焦虑症和抑郁症。

如果我们察觉到自己长时间情绪上的异样,一定要及时去就医,抑郁症也和其他疾病一样分轻中重度。越早发现和治疗效果越好。

但根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显示,我国约有八成的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九成没有得到规范专业的治疗。大数人觉得患有抑郁症觉得是件非常羞愧的事情,害怕被当作神经病看待,不愿意去面对。

抑郁症不是绝症,通过积极有效治疗都是可以康复的。抑郁症的治疗涉及到“身、心、社、灵”,没有一个种人人适合的灵丹妙药,医生需要根据每个的人特征、症状、需要等来制订“个别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和社交治疗为辅。

药物主要作用是平衡脑内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改善我们的情绪,令人不再抑郁。但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瑾遵医生的要求,要按时按量服用,不可擅自停药减少药量。抗抑郁的药与其他药物不同,它作用发挥是缓慢型的,一般要2-4周才会发挥效果,有些患者在复用药物后觉得自己好了没事了,就擅自停止了用药,会再次引起症状的复发。

药物能起到短期的效果,但要达到长期和康复的效果,一方面需要保持服药,另一方面也要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心理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时间上显得要长久一些,它的作用在于借由学习改变思想和行为,从而影响基因的表现,令神经元细胞产生结构性的变化。

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疗派别有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动力治疗、人际心理治疗、行为激活治疗、存在心理治疗、积极心理治疗等。

每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则重的治疗内容及时间段也会有所不同,如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协助我们调动想法,改变“认知”和“行为”如针对循环的悲观思维,会引导我们认识这种心理,然后有意识地去改善这种想法。

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友好的朋友关系,可以给予患者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冷漠、批评、指责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甚至是失去人生的希望产生自杀的想法。

在与抑郁症的患者相处过程中,我们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如“请不要激励患者”“提出自以为是的观点”“不可批评和指责”“不可与他们争辩”一方面在不明就理的情况下, 我们的激励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也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压力。

最实切的方法就是安静地陪在他们的身旁,给予他们平静而温柔的关心。

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视而不见。特别是在现当社会,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业、工作、婚姻、房贷、社交等等。如果我们对它采取无视的措施,它将会一点一点蚕食掉我们的情绪,使摧毁我们的身体。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抑郁症的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对于自身出现的情绪问题也更加的警惕。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或是身边人有抑郁倾向的时候,我们也能从容去面对和处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