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扇窗读后感100字

十扇窗读后感100字

《十扇窗》是一本由[美]简•赫斯菲尔德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扇窗》读后感(一):“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这是封面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仿佛觅得珍馐。 我时常想,诗意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生活的诗歌应该是怎样? 我曾与人说,生活可能不太美好,但文字总是美好的。我能想到的所有浪漫与美好,都关于诗歌,关于幸福,关于爱情。但其实,生活在诗歌里,诗意满溢着生活。我一直觉得,诗意的生存是最美好的存在状态。现实生活总是繁杂的,焦躁的,急切的功利的。但偶尔放思绪飘向诗意的远方,我的生命便不会过于乏味枯燥,沉闷无趣。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栖居,好过单纯的现实的物质的存在。 这是一位非常贴近我内心的诗人。她的诗歌大多关于生活,打开书的第一页,我看到了译者序中史春波先生所译的她的诗。关于茶匙,关于糖,关于潮湿的空气,青苔和花园。这正是我所期待的,热爱的,关于生活里的琐碎的平凡的事情中诗意的体现。美好的诗歌,是献给生活的礼物。 “在《十扇窗》中,简·赫斯菲尔德带领我们走进许多异彩纷呈的诗歌,在这里她不是一个给学生讲课的学者,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如何打动我们。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 赫斯菲尔德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用她最新的诗学散文集,解读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这是一个伟大而奇妙的命题!这是一名学者与诗人的自我人格的碰撞! 我是在五月落雨的窗前读的这本书,这本书也如五月的雨,清爽洗涤着我被现实拖拽的焦躁的心情。 在《十扇窗》中,简·赫斯菲尔德选取了十位风格迥异的诗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她确信这十位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可以为读诗者打开十扇窗,我也相信,而且如果我能够从中学会打开窗户的方法,属于诗歌的世界就会向我敞开怀抱。 越将思绪沁入这本书,越能感受到这本书的译者有多么用心。我一直认为诗意无国界,但诗歌是有国界的。一首诗最完整的诗意永远存在于它诞生的那种语言,当它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丢失重组的过程,这个丢失、重组,从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推广就可见一斑。但在这本书中,我觉得这种丢失重组的情况对于文字意蕴本身的影响并不大。这不仅与简·赫斯菲尔德的创作习惯有关,与译者用心的编译也密不可分。 这本《十扇窗》,既像是用诗歌讨论哲学,又像是用哲学讨论诗歌。它有时晦涩难懂,需要静下心仔细思考;有时又清新舒畅,能得到一些极其私人的感触。 我在读这本书时是有一些吃力的,因为我对外文诗歌并不熟悉,更多的了解也仅限于泰戈尔普希金十四行诗之类,书中简·赫斯菲尔德信手拈来的诗句和作者对我来说多少有些陌生。但诗意是相通的,简·赫斯菲尔德已经通过她的文字为我指出了“窗”的位置,我已经能透过“窗”看到美丽动人的风景。 书读过半,诗意在书中氤氲,湿气在五月的阴云下沁润。 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这是我们的生活。

《十扇窗》读后感(二):吃了这波安利

高尔基曾经把书比作窗子,他说,“每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古根海姆奖获奖者简•赫斯菲尔德最新诗学散文集《十扇窗》正是高尔基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简.赫斯菲尔德,不仅是一位诗歌届获奖达人,而且还是一位诗歌评论家,她选取了10位风格迥异的诗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十个人和他们的诗歌可以为读诗者打开十扇窗,而且如果你从中学会打开窗户的方法,整个诗歌世界就会向你敞开怀抱。

简本人还是一位优秀的翻译者,本书的翻译者称赞自己的这位同行“简生来就把一个译者身份携带在自己身上。”这实在是很高的评价了。我对简的这个身份特别在意,诗歌本来就是一种语言到另外一种语言中最容易丢失的东西,只要你试着翻译过中国古诗词,或者试图用普通话朗诵过戏曲的唱词,你就明白这个过程的丢失是多么的不可避免,简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她以一位诗人的勇敢和一位翻译者的力量来面对,她教会读者把这损失减少到最小的方法。她打了一个别致的比方,说伊斯坦布尔有一个巴西利卡蓄水池,这个蓄水池有336根地下梁柱,其中有一根被称为泪柱,这一根上有雕刻,与众不同。她说每个人的诗歌中一定会有一根类似于泪柱的柱子,这根柱子支撑着诗歌世界的穹顶,因为有了这根泪柱,人们才能放心在诗歌中间自由穿行。 在对十位诗人的研究中,简也一直着力于寻找他们的泪柱,并把这些泪柱分享给读者,让读者也能进入到诗人的诗心中,去享受诗歌创造的内在奥秘和起源。

这本书大多数读者看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作者信手拈来的那些诗人和作品,估计大众有很多并不熟悉,不过没关系,只要窗户已经打开,只要读者看到了窗外风景的美丽,读者自然而然会去查漏补缺,这一点不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吗?就像东野圭吾并不比别的推理小说家伟大到哪里,但是由于影视作品的介入和推荐,那扇属于东野圭吾的窗打开了,现在的东野圭吾简直算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作家了。

简这本书,相当于一个带货,相信每位读者读完之后都会被他安利至少一两位作家。 比如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立刻下单了松尾芭蕉的俳句集。过去零星读过松尾芭蕉,更多的关注的可能是俳句中的意象,简为我打开的这扇窗外,我却看到了情感心理和精神启示。

《十扇窗》读后感(三):媒介-诗歌

第1章 窗口眼睛心灵

当人们阅读诗歌时,诗歌在天地间打开一道窗户,从这个窗户中涌入光、气味、声音、空气等全部进来。且让每一位阅读的读者都能深刻地觉察和感知到,同时,从窗口涌入,经过眼睛,最后直达心灵。

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并不能泯灭人们对审美与精神的需求,反而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诗歌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新的诗歌、新的美学。守正出新。守正,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正道。出新,新诗既名“新”,创新就是其天命。。

小结: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在诸种文艺形式中,诗歌又最能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过去一百年的历程中,中国新诗深刻介入了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与现实,在巨大社会变革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塑造了中国人新的审美感觉,凝聚了中国人的精神。

第2章 伟大诗歌的标准

伟大诗歌必备的特征,或者说标准,一是伟大的诗歌可以说的上是“文以载道”;诗歌让你产生一种内心的喜悦,让你感知生命的生长与精神的变化,同时还让你获得大量的有关我们存在的、内心的特殊知识,获得一个繁茂的内心世界。阅读它,我们原来可能是“1”的经验或想象,变成“3”,变成“5”,变成“10”,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此丰富—这,是一个真正的春天的意象,生长的意象,蓬勃的意象。二是文字直达心灵;字词句准、精、美。就是说字、词、句,要正确,准确、形象、精炼而优美。三是引起共鸣;诗歌是有力量的,它能鼓舞人、能给你在黑暗中找到希望与光明。就像雪莱的《西风颂》中的“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还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每每听到这样的句子便觉得温情满满,鼓励人们走出困境,走出磨难。因此,能写出这样句子的人必须是坚强的人勇敢的人,所以要求诗人不仅品德高尚且性格坚毅。既简单却是多数诗歌都无法达到,实事求是地说,觉大多数诗歌只能说的上是文字上的摆弄,高级点的就是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要。

小结:本书已经具备了部分伟大诗歌的特征,书中所选诗歌,娓娓道来,反复吟唱,全身情感瞬间被打开。

《十扇窗》读后感(四):诗歌的力量

如果说有一种文学体裁是全世界通用的,我想非诗歌莫属。在文学者的心中,诗歌作为现实与梦境的折射,从本质上反映出作者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内心感受,是最短、最精、最能体现且最能表达出作者自由意志的表达方式。不论是中国的诗词,还是日本的俳句,亦或是西方国家的诗歌,都存在着具有个人创新精神的意义。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大学问丛书系列《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借由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对十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阐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

在书中简·赫斯菲尔德写到:进入一首好诗,一个人的感觉、味觉、听觉、思维和视觉都会发生改变。这也是她为何会如此坚信诗歌是改变审美世界的力量,能让读者在诗歌的盛宴窥见世界的多面性与生命的多种可能。

从擅长通过语言“观察”和“聆听”感受激情与感性的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到用意象与陈述由内向外触摸人的心灵,构建一个纯粹的意象世界的拉尔斯·古斯塔夫松,再到一生追寻以简短轻快的诗歌形式转变成能够承载情感、心理和精神启示的容器,实现个体情感的松尾芭蕉······十位诗人,便是十个了解伟大诗歌的十扇窗户,也是改变审美世界的十个途径。

巴勃罗·聂鲁达曾称:“如果有一首诗,能被所有的人看懂,肯定不会是一首好诗;同样,如果一首诗,不能被所有的人看懂,它同样不会是一首好诗。”简·赫斯菲尔德以其独到且深入的分析与见解,为我们展示出十位诗人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及诗作特点。通过作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位诗人对诗歌与世界间的联接有着不同的阐述,就像作者自己的诗歌也曾被其他学者赋予不同的理解。

诗歌对于读者来说或许能从中获得共情,从而得到一种领悟,一种吸纳或体会,而经过简·赫斯菲尔德的分析与解读,那种抒发、传递以及来自于内心的感悟能更全面的被展现出来,她的论证是多方面的,是复杂令人称奇的,恰如作者所述:无论翻译过程中丢失了多少,总有一些东西会到来。

《十扇窗》读后感(五):欣赏诗歌有门槛,但人人都可与诗邂逅

不得不说,要读完赫斯菲尔德的《十扇窗》确实不容易,这本2015年的著作过了7年才在大陆被翻译出版,语言的转译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考验。但是,这又是一本非常好读的书,此言并非前后矛盾,前面所说的要读完是对于要花费的时间而言,这里所说的读完是针对阅读者的阅读体验。对应书名,本书有十个章节,均是探讨和分享诗歌以及文学艺术,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性的诗学著作,本书是由多篇不同时期发表的作品汇集而成,作者以散文诗的笔调(而非论文)将这些内容细细经营,写出的文字也就编制成了一首首精美华丽的诗篇。文字饱含乐感,压韵的词语,张弛有度的节奏、句法的起承转合,篇章的内在气韵,都渗透着大师般的语言功力,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本书是非常好读的一本书,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细细读其中所列举的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首诗篇,总是会被文字的魅力所吸引,被诗歌艺术的情感所感染。当然,需要细读的内容多了,花的时间自然少不了,此事古难全啊!

上面说过,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收录汇集而成,所以不具体高度统一完整的结构,十章内容谈及了诗意的观念、诗意的表达、诗歌写作的手法和特点(隐藏、不确定性、惊奇等等),还有两章分别详细介绍了日本著名俳句家松尾芭蕉和美国现代诗歌中的美国性。书中例举了大量中外、古今诗人(作者对中国的古典诗歌以及禅宗典故、日本的俳句情有独钟)的作品,不仅有诗歌也有小说、散文、评论的内容,可以看到,本书的厚度不过三百多页,加上辅文才26万字,但实际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广阔的思想内涵隐藏在文字之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难以想象的惊奇感和延伸性。因为本书结构特殊,在阅读时,读者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储备有选择性的阅读。与我而言,国外诗歌与现代诗歌之前涉及较少,对以意象拼接为主要手段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感兴趣,不妨先读第三章 通过语言观看:论松尾芭蕉、俳句及意象之柔韧。其中有两个原因: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俳句的审美内核源于中国的古典诗歌,所以中国的读者对于阅读和理解日本的俳句并不会感到陌生;第二个原因是本章内容几乎完整介绍了松尾芭蕉一生的创作历程,以个人经历结合作品创作来观察,更加符合我们的阅读经验。(当然,如果有扎实文本细读功底的读者,倒不必如此,直接面对作品是能够获得不同的、不受掣肘的且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俳句之神芭蕉子

纵观本作中所讲到的关于诗歌欣赏的各个方面,有一大重要的共性,便是诗歌更应关照与自然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自我去除”的观点,即好的诗歌中,诗人自己不会占据主导地位。观察赫斯菲尔德的诗论以及她的诗歌创作,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她对诗歌发出的声音与现代主义诗人(评论家)的声音是大相径庭的。现代主义诗人的声音是充满矛盾和困境的,表现自我分裂以及自我中心主义;在她的声音里,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种淡化自我的、内敛的、包含的、个人化的,同时又有非个人化的,理性之余又带温情。究其缘由,可能与赫斯菲尔德多年信奉禅宗以及侵染中国、日本古典诗歌文化有关。来自东方的天人合一的理想深深地沁入了赫斯菲尔德的诗歌之中。作为一位美国著名的当代诗人,能够积极吸收和推广东方的传统文化,确实有理由多多关注其人其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