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之子于归经典读后感有感

之子于归经典读后感有感

《之子于归》是一本由檀作文著作,岳麓书社/浦睿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之子于归》读后感(一):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之子于归》这本书其实是檀作文老师对《诗经》的讲义,主要是对《国风》的情感解读。

就像《论语》《三字经》等古代经典作品对现世仍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样,檀作文老师对《诗经》的这本解读,也是希望能对在婚姻或恋爱中的人有帮助。

我们都知道恋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到男生要猜女生的心思、女生常因为男生的“直男”言行而烦恼,婚姻更是被人称作“爱情的坟墓”,不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更是关系到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人心最是复杂,在人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婚恋问题上更是容易出问题。

如果你对婚恋也有什么疑问,《之子于归》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例如非常出名的一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后半句是“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是古代对美男子的通称、“狂且”是狂人的意思,在当时是骂人的话,说人脑子不正常,发神经,作者很幽默的把它翻译为“二百五”。

这一篇的意思是,树在山上,荷花在池塘里,各有其所,可为什么我这么倒霉,遇到的人不是帅哥冯子都,而是你这个二百五。

看似是骂人,实际上是情侣间闹矛盾了,女孩子在赌气呢。这岂不是和现代恋爱有一样的情景?我们在吵架时常常口无遮拦,说出更过分的话都有。

但聪明的人就会知道,拌嘴赌气时说的话,往往要反过来听。对方抱怨你,是因为在乎你,才会介意你让他感到委屈或不满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双方都尽快冷静下来,不要说出不可挽回的伤人的话,并且去理解对方在乎你、爱你的这一份心情。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之子于归》读后感(二):一部诗经 半部史实

历史最迷人的地方不在于有多少被人知道的,而在于那些未知待探索的,当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古人留下的痕迹,历史就如同欲遮还羞的美人儿,看不清的确总是更迷人,以前总以为《诗经》中留下的单纯的只是爱情,现在看来,诗经中不只有爱情,更有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风俗习惯,更有的是史实。

作为一个诗词的泱泱大国,古典诗词如满天的繁星闪烁,数千年来,成为了传统文化中最美的风景,至今读来,仍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悲伤欢喜,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友情爱情,无论宇宙人生,人们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喜好,也用诗歌表达自己憎恶。因此,古诗词成了我们了解古人的一个窗口。

但同时,我们不仅能通过古诗词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感情,而且可以通过古诗词了解历史。当时的人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情,记载了他们在那段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欣赏经典的同时,更加清晰的了解了那段历史,并加深了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

海德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诗歌即是历史。艺术是真理在作品中的创造性保存。它不仅是创造,而且是保存。艺术归根结底是历史性的。艺术不仅通过作品,通过鉴赏、评论、诠释保存历史,它还在时代的变迁中改变历史、矫正历史。在诗的历史性面前,任何派系的职业诗人的任何嬉皮士心态、粗鄙的语言等非诗化状态都是荒谬的。”

历史无声无息的逝去,只留下宏大抒情的文字泡沫和各种干巴巴的统计数字,记录在官家的案卷上,但历史往往在文学作品中记录的更加清晰,诗歌就是历史,诗经就是史实。

《之子于归》读后感(三):思无邪,有所思

能让人相信的爱情的,还有诗经。

一是因为“思无邪”,二是因为“有所思”。

思无邪,出自《论语·为政第二》。全句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思无不可对人言。思,是指心中的愿望。心中所愿所想敢于示人,没有什么不好的。这句话本意是为政者要心怀坦荡,光明磊落。

而“有所思”语出汉乐府民歌《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在遥远大海的南边。同样心意直白而坦荡。就爱情的心意与坦荡,如有《诗经》这般,便是爱情的一般模样了。

檀作文教授的《之子于归》讲解《诗经》,从《诗经》中择取经典篇章,还原篇章故事背景,回到《诗经》发生时的场景,既有诗经的本义,也有社会婚恋背景的形态研究。这本《之子于归》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诗经》的文字释义,更是让我们理解古代人们的婚姻、择偶、约会和爱情。

就市面上的《诗经》解读类图书而言,很多只是训诂注解,解决字面上的问题,帮助读者突破语言文字关。其次是有一部分是引申故事类,将《诗经》唯美化,故事化,铺展出一个个的爱情故事。其三,是借《诗经》讲一些做人做事道理的说理性事宜。再就是插图本,这一类是将《诗经》中的风物加以细致讲解,有的讲花草植物,有的讲器物,有的讲动物,讲他们的考证,介绍并配以精美的手绘图片等。这类因为有图有文,印刷漂亮精美,所以也比较受读者的欢迎。

檀教授讲《诗经》侧重于释义的同时讲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婚姻礼俗。这在一众各种训诂或演绎之中的显得格外“正统”和“庄重”,这也特别考究讲述者的“专业学术”功底——只有大浪淘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讲义才是真正值得细究慢读,仔细品味的好书啊。在《之子于归》的成书过程中,檀教授做了大量礼俗文化背景研究,并尽可能地做背景还原工作,以便于让我们理解在《诗经》成篇的过程中,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真实模样。千百年过去,当我们感怀《诗经》的思无邪时,再加上《之于子于》便不会以当下看古人,以当下的价值观透过滤镜看古时了。在《诗经》年代,有“同姓不婚”“亲迎之礼”“中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传统,这些传统有的慢慢随时间消弥,有的还依然保持。越深入《诗经》,越理解这些爱情生活背后的婚姻习俗,也越能理解《诗经》里爱情和反思当下的爱情婚姻生活。

在如何读《诗经》方面,檀教授也以《关睢》为例,告诉我们从名物、情感、背景、人物、时代、价值几个维度去理解。作为文学之源的《诗经》曾经还是春秋时代的外交辞令,外交时赋诗,唱和,要表达观点时婉转以《诗经》曲目唱出,这种方式太风雅。此外,我们以前知之甚少的是《诗经》是汉代贵族的必读书,甚至因为汉宣帝会背《诗经》所以被选为了帝王。无独有偶,汉哀帝也是因为会背《诗经》做了天子。这《诗经》太重要了。而宋以后的科举考试,《诗经》也是必读书,必考题,所以读书人都要读。这只能说明《诗经》太好,太重要了。

檀教授讲《诗经》是将“心”带回古代的爱情男女之间,是将“情”归置于古代的文化礼俗环境中,有心,有情,让《诗经》更生活化,更深入人伦事理之中。

《之子于归》读后感(四):婚礼:愿有人陪你立黄昏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到《关雎》这首诗时,我完全被《诗经》的美所惊艳了。自此,《诗经》成了我心目中爱情诗的经典,而它也确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应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六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是了解当时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诗经》中涉及的内容丰富,但最引人入胜的还是其中爱情诗。两千多年过去了,世间万物早已沧海桑田,唯有爱情的本质亘古不变。

之子于归,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这个漂亮的姑娘出嫁了。不难看出,《之子于归》这本书就是对《诗经》中爱情诗的解读,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那个年代的男女爱情、婚嫁习俗,简直就是一本周朝的婚嫁说明书。

在这里,我们看到原来《关雎》写的并不是普通男子思慕心上的淑女,而可能是周王与周王后的故事;我们看到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圆满,就像《汉广》里的“不可求思”,万事俱备,只欠心上人;我们看到门当户对的爱情也可以很圆满,如“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好的爱情需要势均力敌,好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这在《诗经》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婚姻不止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甚至是两个诸侯国之间的事。所以那个年代的王室婚姻都是异姓结合,政治联姻,例如周王室的姬姓,例如齐国的姜姓。

步入婚姻殿堂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仪式感满满的重大事件,《诗经》里的婚事更是将仪式感拉满。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每一礼都是对婚姻的重视,尤其是最后的亲迎礼。

婚礼的“婚”字,在古代是指黄昏的“昏”,因为那时候的婚礼是在黄昏时分举行。男为阳,女为阴,黄昏取其阴阳交合之际,阴阳和合,婚姻幸福。

读《诗经》,总能感慨古人的智慧,用寥寥数语就描绘出了爱情的酸甜苦辣,让读者忍不住置身其中。有人说《诗经》很难读,难在生僻字的意思难懂。如果能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婚俗,再理解生僻字的意思,就能轻轻松松得解读。那个辗转反侧,那些求而不得,那些喜结连理,似乎也都能感同身受了。

一边读《诗经》,一边谈一场甜甜的恋爱,愿我们都能找到那个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