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制度与经济增长》读后感锦集

《制度与经济增长》读后感锦集

《制度与经济增长》是一本由姚洋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度与经济增长》读后感(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真的是一针见血

当世界和平的时候,经济增长成为各个国家最主要的目的,而当经济增长受阻的时候,世界就不会和平,个人认为深以为然。

但其实,这个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层面:那就是制度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在某个方面成为一种经济调节的基础和工具,或者说是一种策划和机制,一种灵活、高效的制度可以尽快的让经济政策适应市场,市场则是经济大展身手的重要场所。

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院长姚洋著作的《制度与经济增长》是20年前作品《制度与效率》的全新修订版,为什么现在出版修订版?答案很明显:整个世界的经济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启的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并在三十年左右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还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经济增长离不开消费市场,这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

书中依然保留了20年前初版的经济学家诺斯及其颇具影响力的“新制度经济学”学说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多方位的观察和研究,结合中国自己独特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特点,多维度的看待影响深远的“新经济制度学”学说。

其实,经济思路是活的,并且必须是活的,这就需要一个弹性的制度,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制度,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政策,都需要一个灵活多变、适应市场的节奏,而不是刻板固守、一成不变。

计划经济适用于贫穷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当整个社会的温饱问题逐步解决之后,社会活动逐渐丰富起来,转型市场经济是必须的路径,此时,决策者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经济增长并不仅仅是做生意,制度经济的转变也并非可以获得成功,就像这个世界并不是孤立的一样,在经济问题上,关联着各种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动态,经济结构的变迁,跟政治、文化、思想、制度、认知等各个方面密切关联,并且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看待经济增长的程度,以及各个方面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这句名言真的是一针见血,就算拿到当下的国际社会关系中都非常契合,毫不过时。

《制度与经济增长》读后感(二):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在本科的时候上过一门制度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也就记得科斯定理、诺斯等一些概念和名字。奥利弗·E·威廉姆森命名了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这是一个重点研究交易成本的经济学分支,进而又由威廉姆森、科斯、诺斯等人积极推动而成为经济学中的一门显学,其最为著名的口号(之一)就是诺斯所提出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制度与经济增长:与新制度经济学对话》是一部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专著,作者姚洋教授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其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制度转型、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农村发展,并著有《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作为制度创新的经济改革》《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等作品,对制度经济学可谓深有研究。

《制度与经济增长》其实是《制度与效率:与诺斯对话》的升级再版,如作者所言,尽管著作名称有所改变,但对诺斯学术贡献的评价仍然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毕竟诺斯作为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第一章中,作者也总结了诺斯的学术贡献。诺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放弃了新古典经济理论中单一的收入最大化模型,开始强调非正式约束(如社会习俗、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对经济制度的影响,这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可见一斑。到了九十年代,诺斯又将学术重心转移到对非正式制度,尤其是文化的研究上来,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完全放弃了经济学所谓的理性人假设,并试图围绕人类认知模式重建其经济理论。

当然,说到制度经济学,必然需要对制度作出定义,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将制度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或者更正式地,是定义人类交往的人为的约束”,以此看来,根据韦伯的统治模型,无论是法理型,还是克里斯玛型,亦或是传统型,其实都是制度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制度又划分为正式制度(法律、组织章程等)与非正式制度(或者说非正式规则,如风俗习惯)。

这本书并没有很复杂的经济模型,也不是深奥晦涩的学术论文,而是更加接近于经济学随笔,因此读起来不会感到佶屈聱牙,对于认识制度经济学,可谓是十分不错的入门书籍。

《制度与经济增长》读后感(三):《制度与经济增长》举了一个印度人口问题的例子说明此书的精妙

看这本大作之前,有很多关于制度与经济联系的困惑,诸如:我们这的制度是有着诸多的问题,但为何经济得以在过去的20年内出现稳定的增长。这是否意味着制度能够保持与经济之间的彼此相对独立,还是一些问题会在经济进入停滞期,会更加猛烈的爆发?(读完全书,基本这些疑问,能得到某些层面的回答。时间紧张的人,可以重点阅读下“第四章 效率假说:西方世界的兴起”与“第五章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 )

第一次经济革命

书上说到一个重点:“仅就人口而言,农业革命的作用可能大于工业革命”。这点,我想举个例子,就是关于印度的人口的爆发,在莫卧儿帝国时期,特别是在巴布尔到阿克巴时期,印度是相当富裕的,印度的棉纺织业进入早期的商业资本主义,向全世界出口,印度的劳动力因为进入手工工业化模式,人口增长变得平缓。当英国在18世纪开始统御南亚次大陆之后,英国的低廉的近代工业棉纺成品直接倾销至印度,进入摧毁了印度的棉纺织业,印度被迫只能承担原材料的供应。大量已经进入的工业化的印度人口,被迫回归收益更低的农耕体系,印度人民只能自主的选择多生,来满足农耕的需要,多一个劳动力可以多一份收益。工业化的快速跑道之上,一步先,步步先,英国抢先了一个身位,就能不断扩大这个身位的领先优势,而印度只能吞下工业化后退至农业国的苦果,被动承担人口增长的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倒退,我的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印度一直停滞在了一个古典国家状态,他提供不了那种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古典国家

书中举了一个“搭便车”的例子讲明了一部分古典国家的内核:“政治领域像经济领域一样,只有当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时,调整才会发生;否则,搭便车问题将阻止调整。”再以印度为例,他们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富庶兴盛,可以到处建造红堡之类的庞大建筑群,陵墓也能匪夷所思的建造出泰姬陵。对于莫卧儿帝国的历代大汗而言,他们需要处理好宗教问题、种族问题、开边问题、继承人问题就好,对于经济问题,财富已经可以满足他们挥霍的峰值,那就没法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经济上,他们对那种多余的锦上添花没有了兴致,认为是次要的。

工业革命与第二次经济革命

人类社会真正的巨大财富的积累是出现在了第二次经济革命,而这次经济的革命也带来了思想精神层面的巨大讨论,现在看当时的诸位大师在那个时间点思考经济的发展,也是很精彩,且有很大的启发性。

作者是用世界经济发展脉络思考本国的经济发展。作者见识的精妙之处众多,读者可以慢慢寻觅,很多时候隐秘在轻描淡写之间,要是能发现必能拍案叫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