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模仿》读后感精选

《模仿》读后感精选

《模仿》是一本由[加拿大] 彼得·沃茨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4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仿》读后感(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是本很硬的科幻,从书写的方式,和里面的各种术语,而且,有时候术语还有比喻写出来.比如,经典物理就是计算苹果下落时间....,生孩子成为基因的延续,诸如此类,几乎几页都会出现,而且每页都会有专业的术语,作者本身生物学家,可想而知.

这些即可以理解为优点,科幻小说毕竟不是玄幻,也可以认为是缺点,太多术语,有时候很无必要,搞得好像很科学一样.

这和作者的上一部神作.盲视,是为一个系列,盲视里的主角是这本书重要角色的儿子.简而言之,作者在这两本书里抛出一个观点:对于生物进化而言,独立意志其实是种阻碍,人类发展到了瓶颈,如果还要保留独立的意志,那么,不会发展.比如,自然界中有个蜘蛛叫孔蛛,针尖大的大脑,但是能感知三维,计算出最佳的捕食路线.第一部描述的外星生物也是,根本不可能和人类交流,因为他没有自由意志,一切的一切都是程序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以这一部中,最终,人类会聚合成一个大的集群,人类其实已经聚合在一起了,但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了新生命.......

其实,我对这个观点是持反对意见,独立意志推进进化,如果集群能发展,那么蜂群早统治世界了.

《模仿》读后感(二):《模仿》:改造人OR僵尸,未来的你会选哪一个?

“硬科幻神作”《盲视》的作者彼得·沃茨出了新作《模仿》,除了故事设定背景中那个已被破坏殆尽满目疮痍的地球让我不寒而栗,作者这个“科学控”使用的术语和高深的技术知识也让我头皮发麻,读小说竟然读出了考试的感觉,也算一桩人间奇事吧。

还记得《盲视》留给我的疑问,就是席瑞·基顿的父母究竟有什么故事。在《模仿》中,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谜团得以解开。当然我不会在这里剧透的,作为读者“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呢。

《模仿》就像一场二次元的游戏。看看这里的主角,吸血鬼,僵尸,僧侣,集群意识,二分心智人,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最初始版本的人类。而这样的人类已经属于“珍稀动物”了,被称之为“基准人类”。丹尼尔·布吕克斯就是故事中那个废物一样的存在。

在这样一个被各种高级智能的存在环绕的环境中,布吕克斯遇到了很多无法理解的事情。即便如此,二分心智教会的代表莉安娜也没有跟他进行详细的解释,只是一味地强调要他相信集群意识,它们都是有准备的。可是他们要去寻找的“上帝的脸庞”究竟是什么?

在我们的印象中,既然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掌控权就应该在人类的手中。但是在《模仿》中,人类就像婴儿一样,既理解不了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些高智能的行为方式和意图,还试图不断去突破自己的认知能力,寻找一个真相。最可悲的是,布吕克斯还要时时提防无论在智能还是体能上都无懈可击的吸血鬼,整日战战兢兢。基准人类就像丛林生物链中最底层的动物,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危险。

更为残忍的是,布吕克斯从来到二分心智教会开始,直至回到地球这一经历,似乎都是由二分心智教会的集群意识从一开始就安排好的,就像是专门为他量身打造的剧本。而身在其中的主角还以为是靠着自己的能力走到现在的地步。

布吕克斯发现自己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惊觉他的意识已经被侵占,自己变成了一个“育儿袋”。最终他跳下了悬崖,终结了自我意识,侵占了布吕克斯大脑的系统则堂而皇之地继续寄宿在他的身体里。

《模仿》中的人类未来实在太可悲了,拥有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用处,而抛弃自我意识就要像僵尸一样活着。我还是更喜欢《星之继承者》中地球人与外星人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场景。

《模仿》读后感(三):基准人类是很难去理解二分心智的

第一次接触彼得·沃茨是读他声名在外的《盲视》,然后第一遍还没读明白——只知道这是个大佬。但是一切在读第二遍的时候豁然开朗,所以尽管《盲视》把我虐得不行,我依旧喜欢它。

在《盲视》的时候,我还能想象自己是席瑞·基顿,而到了《模仿》,我想象自己是丹尼尔·布吕克斯也不顶用了。尽管彼得·沃茨笔下的世界不仅科幻元素丰富,对人生的思考也足够有深度,但作为一个基准人类,我已经很难去理解他了……

《模仿》的故事情节相比于《盲视》,可能更简单一些。在《盲视》之后若干年,一个不愿意接受增强改造的老古董生物学家丹尼尔·布吕克斯独居于沙漠。有一天晚上,他醒来发现,一个带领着僵尸小队的吸血鬼来到沙漠追杀他,为了求生他跑入二分心智教会的修道院,却发现才刚踏入风暴的中心。他被裹挟着踏上了飞船荆棘王冠号,与逃出实验室的吸血鬼瓦莱丽、寻觅儿子下落的上校吉姆和一群自称得到了进化启示的僧侣同行,前往伊卡洛斯寻找“神的面孔”。

情节虽然并不算复杂,但我觉得一切很难理解,哪怕我想象自己是丹尼尔·布吕克斯,基准人类也理解不了彼得·沃茨真正想表达与阐述的东西,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听到莉安娜说:“必须相信他们。”

既然无法理解二分心智的思维,那只能谈谈基准人类所看到的东西了。

在《模仿》的世界里,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我并不觉得那个世界的生活变得更好了。气候变得极端,很多人感染了僵尸病毒,在这个世界里想要跟上世界的步伐,得做各种增强(在我看来是放弃为“人”的部分),要么就逃避进入“天堂”。

我最大的感觉是,人们在追求技术的时候,反而忘记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生活。这跟我们目前的困境有点相似,我们如今也在不断“内卷”——一方面,我们讨厌996和007剥夺了一个做普通人的生活权利,一方面又在害怕被淘汰而不得已卷回去。然后大家便都陷入了这种恶性死循环。

彼得·沃茨总认为意识无意义,如果意识只是在追求技术的进步,而忽略了人生活的体验感的话,在我看来,也确实挺“无意义”的。

当然,《模仿》的主题是“无意识模仿”,可惜我没能明白和理解。所以我觉得,《模仿》的阅读体验相对还是没那么好,毕竟没有多少读者是二分心智,大多数是我这样的基准人类。彼得·沃茨这样晦涩的阐述,对基准人类不友好,毕竟我们不能仅以信仰来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