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是一本由王普华 / 商倩倩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读后感(一):家长们简单易学用得上的亲子沟通指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儿童时期,面对他们的快速成长家长们该如何给孩子提要求?面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如果因为一些未满足的要求而耽误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可能会内疚一辈子。

孩子做事拖拉墨迹,家长们该怎么办?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家长们该怎么办?孩子跟自己无话可说,家长们该怎么办?对孩子提要求是一件非常需要智慧的事,如何让孩子听话并且配合家长,我们该怎样对他们提要求。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如何向孩子们提要求是可以学习的,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学习中前进调整,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在王普华、商倩倩两位老师的作品《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于孩子来讲“要求不是控制,最好的要求,是通过对话和协商,让父母的要求变成孩子的自我要求,让孩子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

要求是矛盾的根源,而《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一书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矛盾的方法。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更适合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根据不同的场景对孩子的教导提供教育指南,从而使孩子们更愿意听,肯配合,从而达到父母的要求。

孩子们也都是独立的个体,随着他们的不断长大,他们的独立性也是愈加的明显。而关于父母给孩子们提要求一定要走出误区。要求不是控制,更不是逼迫,与其不断地提要求不如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态。父母都不是圣人,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学习那些更加有效的提要求的方式方法。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一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主题,从如何提要求到孩子听话再到孩子积极主动的去做事,这里有着不同的方法步骤,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给与了有效要求五步走的方法,可以让家长们轻松掌握适用于任何情景的亲子沟通法,另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更是给予了不同的锦囊。12个锦囊,帮你给‘明明能做到,就是不配合’的孩子顺顺毛;15个锦囊,帮你给“真的想配合,但实在做不到”的孩子充充电; 5个锦囊,帮你给“做不到也不想做”的孩子加加油。

这本书与我家庭而言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我家姑娘一写作业绝对是媳妇儿在咆哮,姑娘在嚎哭,对于我媳妇提的各种要求我家姑娘都会采取对抗的状态。我在阅读过这本书以后,我才意识到我家姑娘就是“明明能做到,就是不配合”的类型,通过对书里沟通场景的学习参考,我家姑娘现在明显改变很大。这本书真的是通俗易懂,便于学习操作,最让我受益的莫过于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真的可以让众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如何向孩子提要去》一书众多案例的呈现,不同场景的再现,可以让父母思考自己的与孩子的沟通问题,也可以不断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从而与孩子的沟通更加的畅通无阻。另外通过学习可以向孩子提出合理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何向孩子提要求》作为一本亲子教育类书籍,主要阐述如何向孩子提要求,从而让孩子主动乐意的去接受去行动。这本书很实用,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心理活动,正是前期的因决定了后来的果。跟随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可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保持一个良性积极的状态,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团结,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读后感(二):育儿不要忘记初心,互相尊重理解

为什么你给孩子提的要求,孩子不接受呢?要求没有对错,错的是提出要求的方式,父母给孩子提要求,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却忽略了尊重。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养育呢?

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少,应该由自己代替做出判断,要求孩子执行,其实孩子在对事物不断的接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事物独立的认知,父母只需要引导就可以。

父母给予孩子一份尊重,孩子还给父母一份信任,互相尊重和理解,孩子才愿意去做。

父母的不恰当方式,反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还有很多家长,把任性当个性,棍棒之下出孝子,到现今这个社会,还适用吗?打骂让孩子惧怕,从而服从,家长也形成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不要求,一方面严厉要求,养成习惯,要求还不如主动做,父母做孩子人生的导游,起一个标杆和引导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孩子的习惯和家庭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不说孩子对于别人的要求是否配合,讲我自己,本来想炒个菜,我妈说要不你炒个什么菜吧,然后“问题”就这样出现了,本来我们是同一件事,但她就是要求我了,我就偏偏不想做,我就是要和她反着来。

假设父母的要求合理,那么孩子是否具备意愿和能力,能力+意愿+是配合型,能力+意愿-是抗拒型,能力-意愿+是力不从心型,能力-意愿-是自暴自弃型。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呢?

做任何事情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放弃,成功的原因就是不放弃,不能是我提的要求和孩子不听呀,我也拿他没有办法。首先发现要求点,然后对孩子的性格习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孩子不执行的原因改正归纳总结做铺垫,改变自己提要求的方式。

比如最近以前需要戴口罩,当然戴着很不舒服,但又必须这么做,我们可以让他去看看其他大的孩子进行学习科普病毒的危害,还有新时代父母常用手段,如果宝宝不讲卫生,不戴口罩,妈妈就会不舒服?生病了就会好难受,宝宝要保护好妈妈。孩子是单纯的,他们愿意保护一切,可以引导孩子去做。

育儿过程中,父母不是全部正确的,也要进行反思,遇到错误及时向孩子解释道歉,承诺进行改变,孩子抱一抱,寻求安慰,拉近亲子关系,孩子依恋的是互相尊重,他所信赖是亲子关系。对于提要求,多花一点心思。父母不是神,不要怕和孩子同一条线,就失去了给孩子提要求的权力,过分的执拗才会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书中有一点“满足孩子”,我认可这四个字,单不认可内容。回应和要求,是养育的两个重要方向,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满足,孩子都想给她最好的,有时候也是家庭条件限制,当然正因为不足,家长才要争气,更加努力,孩子除了养还有育,回应孩子的要求,提出合理的要求,满足孩子才愿意接受偶尔的不满足,如何充分满足孩子?除了陪伴,很多时候都要消耗金钱,这才是不能充分的原因,搬砖无法陪伴,金钱也不足。一开始的满足就无法提供后续的解释,并没有意义。物质的不足,应该从精神满足,内心丰富的孩子,共情能力也更强。

这一类属于能力不足时,力不从心,缺乏自信。

我有一大缺点,是真正的不自信,不好意思开口。到了陌生的地方,不好意思开口问路,就像小朋友想要一个新玩具,不好意思问老板有没有。如果身边有一个熟悉的人,便好开口一点。应该还有很多的人,像我一样,晚上不敢上厕所,因为怕黑。成人可以打开灯去,小孩子就没这么简单了。引导孩子可以当成探险任务,让孩子从游戏中,获得勇气和自信。

一次次的尝试,孩子的自信心慢慢提高,心理能量增加,家长保持一个“鼓励轻推”,陪伴才是勇气加油站。

鼓励孩子学习,其实和谈恋爱一样,夸夸夸!不要空泛的说,你今天好漂亮啊。这样女朋友肯定生气,要夸到点上,找到点。你今天搭的这身衣服和妆容特别贴,衬得你很有气质。同理,鼓励孩子进步,不能说,你成绩进步了,真棒。要付出才有得到,因为你平时努力学习,上次答错的题这次都做对了,说明你很聪明。

学不好还不愿意学习的孩子,大多时候,他们在不懂装懂。学习是一个不断盖楼的过程,孩子学不进去了,卡住了,应该是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根据学习进度帮孩子分析,也可以从孩子最擅长的学科入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每天做好预习,肯定孩子的努力和成就。最大程度的挖掘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望,观看一些学习类节目。同时做好心理疏导,避免孩子经历了一点点挫折就放弃。

最后一点要求的最高境界是不要求,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发性的学习。那孩子明白我需要什么?我需要做什么?我要成为什么?定期的对自我进行一个定位,评价判断,从而改进。

父母做事情不要太心急,要回归初心,有大局观,对孩子有期待是好事,有过分的期待就是坏事了。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医生老师,仔细想想,我们最开始只是希望孩子开心健康。多和孩子平等沟通,你也是个不错的家长。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读后感(三):原来我们误会孩子,他之所以不听话可能是我们没“资本”

工作关系认识一朋友,她说最近被孩子弄的焦头烂额的。孩子初中了还不听她的话,甚至还半夜用飞镖插了一张纸条钉在她门上,威胁她不要再管他了。

朋友夫妻两原本一直在外地上班,孩子全托给爷爷奶奶。去年孩子上初中,爷爷奶奶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才把他们夫妻俩催回来。原因是:孩子大了,不服管了,经常不写作业,成绩直线下滑。他们回来后,对孩子各种软硬兼施,孩子就是不听,家长各种无奈。

其实,这个现象在很多家庭里都可能上演过。要求孩子写作业,孩子非要看电视;要求孩子早点睡觉,孩子非要再玩一会;上学快迟到,要求孩子动作快一点,孩子非要磨磨蹭蹭……总之,你怎么气,怎么急,孩子就是不听。最后,即便你有再好的性子也可能被孩子磨爆发。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抱怨:为什么给孩子提要求这么难呢,他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没有用对方法。《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中说:为人父母如果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亲子关系是很难相处得好的,更别提让孩子听你话了。

而从小照料孩子,给足孩子爱和安全感的家庭,孩子反而更容易听话。因为他们在前期积累了大量对孩子“提要求”的资本。

这就好比我们大人在说服别人时,也总会找一个关系和对方处得比较好的人更容易成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就是信任的力量。

正如我那位朋友一样,他们管到最后,却被孩子一句话给怼回去了。孩子说:“我小时候需要你们陪伴的时候,你们在哪?现在我不需要你们了,你们现在回来,晚了!”

对啊,孩子说的一点没错。不是因为你是大人,你说话我就得听,而是首先你得有资本,这个资本就是信任!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该如何修复关系让孩子重新获得信任呢?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中,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只要父母先开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和解过程。

比如,先向孩子道歉,然后表达自己对他的爱。如果之前由于其他原因没有很好照顾孩子的,一定要好好和解释原因。然后承诺孩子,今后开始做出改变。

当然,并不是你这样说完,孩子就立马开始信任你的。之后还要你真正付诸行动,毕竟之前你欠缺了孩子那么多,现在想改变,那么多点耐心也是必须的。

不过,也不要着急。人心都是肉长的,何况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呢,你一点一滴的行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的。

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嘴上还会比较“强硬”,其实他心里也在默默开心,毕竟谁不希望自己家庭和睦呢。只要你慢慢等待,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被感化的。这个时候,你再和孩子提要求,只要是合理的,孩子就会慢慢接受了。

可能有人会说:孩子从小也是我带的,我们关系也很好,但是我的孩子也是不怎么听话,那是什么情况呢?

《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中说,这个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不是孩子不配合,是孩子做不到

这里综合起来又分两种情况:

1.孩子的心理或者身体能量不足

也就是说,孩子的能力达到你的要求时,他是没办法去执行的。这个时候,任凭你吼破嗓子也是无济于事的。比如,孩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睡觉;识字太少,不能自主阅读;手部力量不足,写字没力气……这些都是不能急于求成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纳和的等待,然后孩子把目标细分,拆解到孩子稍稍努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情况。这样,不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还给孩子有继续挑战的勇气。

2.孩子还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比如,你不提醒孩子总忘记睡前刷牙、吃饭之前经常忘记洗手。这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动力定型”,也就是说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模式。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现,大人说了好多次,还总不改的现象。

这个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唯一要求就是父母多点耐心,经常提醒,让好的习惯替代原来的,变成新的条件反射。

另外,还有那种类似控制不住想玩手机,不想学习的,也属于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手机?还不是手机有意思,有诱惑吗?那你要是让孩子尝到学习比手机更有乐趣,他不就自动转移目标了嘛。

这就需要父母给“学习”增加点乐趣和激励,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心得;一起写字比赛谁写得好……当孩子参与后,要给予积极的鼓励。

前期家长可以假装输,让孩子尝到赢的甜头,慢慢增加孩子的兴趣。等他的“甜头”积累足够多时,自然就会发现学习的好了。下次你不叫他去写作业,他都可能主动去写了。

比如,孩子不爱洗头、不喜欢吃青菜、不喜欢到外面玩。这些主要是孩子之前有过不好的体验,所以让他心里产生了排斥。家长再怎么强制,孩子也总不情不愿的。当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喜欢上它们呢?

其实,也很简单。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改善这些不好的体验,也可以用“后果教育”让孩子尝到不这样做的结果。

比如,不吃饭就饿着;不收拾玩具,就有被踩坏的风险;欺负小朋友,那个小朋友就不和他玩了,除非他停止欺负别人,并真诚地向别人道歉。等等,总之只要大人肯想办法,用对方法,孩子就会慢慢改变的。

当然,现实中小朋友不听话的情况还有很多类型,比如,那种摆烂——做不到也不想做,这种情况该怎么办?上面举例用的方法都试过了,还是不管用怎么办?

别着急,《如何给孩子提要求》中都给我们分析得明明白白,而且里面的解决方法还有很多种。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父母应对的策略,书中也给我们一一给出了解决办法。

总之,这本书的实操性很强,没事多翻翻,不仅能解决孩子的问题,父母也可以提升智慧得到成长。当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后,就很可能出现“提要求”的最高境界——孩子自发主动地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