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锦集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锦集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是一本由[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著作,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80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018-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一):跨越时间之书

2016年秋天,在课堂上我第一次听闻了关于钟表带来的“时间的社会均一化”,作为一个文献学渣,我那时对此类理论研究不甚了了,回头想来十分惊艳。迟钝如榆木,此后遍寻出处而未得,直到闲翻此书,忽如老友重逢,一解前惑。几年来念念不忘,就我的个人阅读来说,这可算是一本跨越时间之书了。书里对时间的讨论独到而有趣,值得一读。

不过,这本书真的是用中文翻译的吗?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二):深度不够,翻译来凑

在三星和四星之间犹豫了很久,豆瓣其实真的很有必要细化一下分数的区间。

全书更像是一个综述,作者对海德格尔、尼采、席勒、歌德等人都颇有研究,所以很多时候就是在引用或者是把他们的观点重新排列组合,从这一点来讲,此书在立论上并没有太多新意。当然另一方面,要求在“时间”上谈出新意,也殊为困难。

书中评述了《等待戈多》《追忆逝水年华》《奥德赛》等经典著作,还谈到了相对论,也算是值得一读。

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但事实上,“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人们唯一能意识到时间流逝的时候,往往是无聊的时候。过去、当下、将来,会被时间所分割,又因为回忆和向往而交织在一起。不同个体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处于不同的时间,因此“同时”这个词其实显得那么没有说服力。

翻译确实存在问题,感觉译者始终是端着自己,大量使用哲学的语言(而且是让人看着绕眼的哲学语言)。所以越看到后面,越觉得语言桀骜难懂。比如“世界时间和生命时间”,就类似于“地球时间与人类时间”;《原时》这一章很多内容讲的也就是先入为主和心理准备,但是用哲学语言说出来确实复杂了不少,另外,书中涉及到大量的文人学者,而所有的注释都只标明了所涉人物的生卒年份和国籍,没有其他任何介绍,很不走心。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三):早起看到阳台上的花毛茛和小苍兰想到的

与书评无关,不带着目的性的读书是我的初衷,所以一本书看完,拉拉杂杂的想到很多,也不是想要消化和融入自己的认知架构,就是想要去读,体会读书时候脑细胞的动态快乐。这本书算是第一次看到对于时间各个维度的哲学理解,很多时候难以想象,这里面恰好有前一阵读到的《铁道之旅》关于速度和时间的标准化的内容以及《隔间》里的关于泰勒建立的时间效率体系的论述,也包含了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的一些理论,断断续续的阅读,不求深解,遇上熟悉的人物和论点内心犹如碰见熟人的愉悦,遇上完全陌生的认识,权当是陌生人见面打了个招呼,下次就熟了吧。

早上起床,先是迷迷糊糊的看着你,下意识的想要拥抱,又下意识的想起这一切的意义,似乎并无意义。这是我们一起度过的第二个春天,早上路过了正要开放的玉兰,从干枯的树枝上正在积蓄着张开花瓣力量。前一天晚上讨论过时间的意义,我说我跟你在一起有三种时间的状态:

一是叠加,每一段一起渡过的时光形成一个个时间的切片,有气味,有色彩,有形状,有语言,一个个切片叠加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时间中包含的内容与意义。时间于我来说就是一层层堆起来的千层糕,有分层,又同时粘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的口味与状态。

二是重复,现在仿佛永远在重复,每一次牵手都在重复第一次牵手,重复那时的温度,手上皮肤的纹理在摩挲中传递到神经元的触感,重复内心的喜悦以及坚定要一直牵下去的状态,不同时间节点发生的行为的起始成了每一个相似行为的重复模板,又一次发生的时候,时间是停滞或者倒退的。

三是构建未来,就是说每一个行为和一起渡过的时间是去构建,构建一个关于未来某个时间节点发生的行为的框架,每一次的关怀问候,每一次漫步,每一次亲吻,每一次沉默都是去构建一个保障未来时间中继续发生这样一个行为的框架而不至于在时间的流逝中让关系变得松散和坍塌。

你又回想起了组乐队的时光,就是你说的小团体依赖症。我说从你的语言中能感觉到这些曾经的过往形成的某种链接正在瓦解和重建。

清晨起床,冲咖啡,厨房的小苍兰和花毛茛开的正好,昨天买回来后修修剪剪插在花瓶里,花毛茛喜欢耷拉个脑袋,小苍兰整个躯干都软软的,还是有些担心的。早上看到似乎和昨天的状态不太一样了,小苍兰像国画中的兰花一样,舒展开来,花毛茛除了几个耷拉脑袋的花朵,大部分都仰着头努力的往上抬。植物生命的力量在它们自己的时间里维度里用我们感知不到的动作展现出来。我又就着这个跟你聊了聊关于我们时代的机械复制艺术的话题,音乐演奏过就没有了,但是现在我们随时可以点开听。比较起来容易消失的东西更美好,而这种美好是需要独自去感受的,不是把花拍成精心构图的照片,然后用滤镜处理一下保存在朋友圈里的美,而是不可言说的感动。我知道他们终究要枯萎和衰败的,可是在这一刻,如此的美丽,然而我并不能拥有他们,拍下来也不行,画下来也不行,就这么随着时间去了,融入在了时间之中。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四):打开时间的所有秘密

黑洞

本书向我们打开了时间丰富而奇异的秘密。德国作家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的这部哲学著作,着眼点并不在于通常的思考——什么是时间,而是更合乎副标题所示,“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时间如何孕育了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在时间里经历一些什么。

全书共分十章,前面五章为时间标注了有趣的定语:无聊的时间、开端的时间、操心的时间、社会化的时间、管理的时间。把人类对时间的思考首先归结为“无聊”,这还真是大胆的宣言。作者以此切入时间的可怕之处,有新意且恰当。可以将其理解为“荒诞”,如同作者所举例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空洞流逝的时间并不因为人类的无聊而停滞。

作者在本书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方面的事例。据说,好小说通常都有好的开端。第二章就以卡夫卡的《城堡》、马克斯•弗里斯的《施蒂勒》等为例,破解由文学引向现实的时间体验,“开始什么的勇气确实需要一种基本信任”。第三章,“操心”指向时间,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允诺。在第四章,作者赋予了时间一种形体,即钟表的量度。这章呈现了历史主义的视野,从欧洲近代的技术革命和科学的发展,探讨一张孔眼紧密的全球网络如何织就。第五章,我联想到我的一位从事期货投资的朋友,还有谁比他更能领悟金融危机发生之时管理时间的紧迫感?

从以上各章的行文笔调和逻辑推证,可以感觉到作者写作的随意性,并不追求严谨。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不是哲学家,但他的写作一直围绕海德格尔、尼采、席勒和歌德等大哲,他为他们写传记、分析他们的作品,精深钻研,久而久之,形成了他在《时间》里表现出来的自如穿梭的姿态。他不爱专业理论,不用名词概念,而是四处采撷芬芳的思想片段,移植在他的玫瑰园里,然后灌溉它们成为他自己的果实。《时间》不是严肃的学术,而是飞扬的流溢的哲理随想集。

前半部分是对时间的各个侧面的审视。它们是细微的、小而美的观察。接下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邈远的、阔大的存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与无限的世界时间。人类的意识存在着不同的时间衡量标准,我们经历着真实的飞逝的不可逆转的时间,以及一种想象的时间,有时太快,有时太慢,作者强调了对外界的心理再现,杂糅、演变,个体的生命不断为我们所处的世界赋予意义。

倘若开端必须有,仍然要从宇宙的起源讲起。关于奇点、爆炸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阐析并不新鲜,也未见得深度,然而是必须的,作者以康德为例,仰望星空所产生的对时间的景仰,这种感慨也是亘古久远的,一如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叹息,或者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吟哦,不分古今,不分地域,每个人的时间,都只是浩瀚穹苍的粒粒飞沙。

有了这样的体悟,在第八章里,我们才可以从宇宙时间返回自己肉身的时间,在这里,不同的时间标准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可以达成统一。此后,作者发现,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媒介,时间和时间层次的一个完整的宇宙敞开自身,在那里,时间箭矢的不可逆转性无效。换句话说,作者发现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主观能动,如此一来,在全文最终面对“被充实的时间和永恒”,作者就能坦然指出,对于主观的意识来说,时间伴随着主体的消失而滑入虚无,但对于客观的意识来讲,世界和时间继续行进,二者达成开放的终结。

一直亲密相随却总是被辜负的,是时间。在探索时间的旅程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时间本身并不提供让我们彻底理解什么是“时间”的最佳答案,因为这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用心感受。将理性与情感融于一体,将科学与哲学融于一体,与先贤并肩,与往昔、当下、未来共存,这是《时间》所揭示的:“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

《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读后感(五):时间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客观消亡

时间是什么?这大概是我们最熟悉却又最说不清的问题之一。德国哲学研究者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在他的《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一书中,试图沿时间影响力的痕迹接近时间。如果人和时间之间没有互相作用,那么时间大概纯粹什么都不是。

“与动物不同,人是一种会感到无聊的生灵。即使生活所需已备,总是还有富余的关注力,倘若他找不到合适的事件和活动,会指向时间流逝本身。平时紧密织就的事件地毯,本是用来为感知掩盖时间的流逝,会变得稀松露线,为窥见一种所谓空洞的时间开放了视线。”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在《时间: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中写道。

的确如此。当我们忙忙碌碌时,时间倏忽而过,快到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当我们无所事事时,每一分钟都觉得漫长,听着时间沿着钟表一圈圈走过。时间还是那些时间,可由于人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使用它,而觉得它似乎停顿了,或者说延长了。

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上演了一场空洞的等待。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等待戈多,可无论他们还是观众,都不知道是否真有戈多这样一个人,而他又是否真的会来。实际上,他们只是在一场虚无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如德国诗人戈特弗里德·贝恩的那句诗:“来吧,让我们一起说话/谁说话,就没死。”

可见,人们是多么害怕时间突兀地伫立身旁,从而抗拒感知时间的存在。人们希望统治时间,而非被时间统治。

“整个工业被号召,以便世人不无聊至死。”萨弗兰斯基写道。不仅货物被生产,被生产的还有各种经历和体验,如旅行、比赛、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但实际上,人们需要面对新的失望,不是因为感到时间纯粹地流逝,而是因为好像做了很多事,实际上一无所获。

“在电视机旁人们使用遥控器,从一个节目跳到下一个。注意力的时段就变得越来越短,经历的频率也越来越碎片化,其结果是,这种无聊,这种对于空洞的时间的体验,能通过这种无关联性的缝隙逐渐渗出——而缝隙又得快速堵住。也就是说,人们还可以更多地调换节目,而在这样一个电视之夜的最后,什么也不会留在记忆中。”萨弗兰斯基解释。

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这种感觉再熟悉不过,只不过对象不是电视,而是手机。

人们恐惧时间的流逝,但又对新时间的到来满怀期待。尤其是新年之时,以时间的名义宣告生命的一种重新开始,“人们会去摆脱那些往后会约束他的联系——与他的历史,与他的传统,以及与他被牵扯其中的千百件事的联系”。这是一种开端的乐趣,不仅局限于新年,还有一次新的爱情,一份新的工作等。

人们对此充满幻想,并乐此不疲。“时间断裂。这样的时刻具有零点情境的激情,一场新的游戏:我们大家重新开始。什么不能从中产生!”《时间》一书中如是写道。

谁要真的开端,谁就要真的行动。行动带有某种暴力,将人们从懒惰和固执中扯出。开端的时间让人预感到一种新的生命领域,但若没有行动,幻想永远停留在幻想,甚至生发失控的懊恼,陷入不自由的困境。

要想实施有效的行动,就需要恰当地管理时间。实际上,我们今天已经生活在一个严格的时间政体之下,大多数人都被捆绑在各种各样的时间计划中。

“精确管理的工作时间,闲暇时间,上学和培训时间。交通和生产中精确协调的时间计划。在每件事上得注意期限,特别在考试和借贷方面。在竞争经济中,重要的是赢得时间,更早地携带新产品进入市场,更快地实施革新。”萨弗兰斯基解释。

几乎每个行动的人,都能感受到时间的压力。他们被迫不停地想到时间,“如何最理想地利用时间,哪里能节省时间,是否允许自己赠送别人时间”。在人们的计划关系中,时间成为一种紧缺物,“每种活动、每个事件需要某种时间延续。倘若为此能支配的时间太少,因为比如同时喝茶有其他事情和事件需要时间,时间就变得紧缺”。

一个人的生命时间由死亡制约,他通常有不断增长的计划,但是实现它们的时间却没有那么多。一些剧中通常会有这样的滑稽场景,死神来到一个人的身旁,“而后者着急和害怕地解释,他还没时间,他还有许多事要处理”。一切加速,期盼永恒

时间如此紧缺,而生命又是有限的,人们只能提高自己的效率,进入加速社会。《时间》中写道:“伴随着交通、通信、生产和消费的技术性加速,职业、家庭、伙伴关系一直到个人生活规划中的社会变迁也在加速。……人们得对地点和职业的改变,同样对社会的升迁和下降做好准备。迅速变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经验贬值。……生产变老,更快老化的是他们的产品。一切都被扯入一种巨大的变化竞争中。”

人们被绑在一个越转越快的轮子上,个人的时间节奏被现代工作社会的速度所支配,谁脱离了这种快速旋转,谁就脱离了世界。萨弗兰斯基在书里举例,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经过长时间的行走之后,在到达目的地前会坐下几小时,以便灵魂有时间赶来。但对今天匆忙赶路的人们来说,他们只想走得越来越快,似乎并不愿意停下脚步,等待他们的灵魂。

人们想要尽可能多地获取时间,自古以来,便在为延长和推迟生命的界限而努力,而且已经获得了相当的成就。随着现代卫生和医学的进步,人的平均年龄显著提高,而且有继续提高的可能,与之同时,人们不得不更长久地面对自己的老年时代。

人们期盼永恒,肉体不能实现,便力图在精神上摆脱时间的限制。在文学的叙述中,人们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复活,在关于生命哲思中,人们坚信灵魂不朽。在时间面前,与自己的告别变得如此艰难。对于世界,一个人出生之前,他并不在场,可是将来的缺席却让他如此不安。萨弗兰斯基认为,“与世长辞”是一个客气的表达方式,“因为它不带嫉妒地欢迎他者的继续生活”。世界和时间在任何情况下都会继续行进,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我们不可挽回地身处时间统治之下。我们至少还能够与它游戏,这已不错。”萨弗兰斯基写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今天,文本、图像和声音的技术可以复制,但是依旧保持不变的是:“生命自身没有重放键。”

本文已发表于《济南时报》8月19日第A08版,原文:http://jnsb.e23.cn/shtml/jnsb/20180819/1748167.s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