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培根指南》读后感锦集

《培根指南》读后感锦集

《培根指南》是一本由文聘元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我思Cogito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根指南》读后感(一):培根十讲

认识培根,源于他的两句名言,其一是“知识就是力量”,其二是这句名言的进一步延伸,“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除此之外,对于这个写进中学教科书的人物,我们就知之甚少了。

文聘元的《培根指南》并非培根其人的历史传记,而是从多个面向介绍了培根的人生历程、哲学思想和历史影响,可以说是一部认识培根的佳作。正如南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研究名家李国山所言,培根奉劝我们,不要做蚂蚁那样的实验家,也不要做蜘蛛那样的教条者,而要像蜜蜂那样,既辛勤采集原料又充分消化吸收,然后酿出芳香甜美的蜂蜜。本书对培根的生平与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既有学术性又有故事性,为我们展现了这位近代思想家的伟大成就与独特贡献。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分为十讲,类似于十篇哲学论文,虽然个别地方有些晦涩难懂,但总体上对读者十分友好,让人在轻松愉快地阅读体验中领略到培根的思想。培根不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先驱和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还是个科学家和散文家,在归纳法、唯物主义、逻辑学、法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的发展。

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多面的,出于宣传目的要么绝对美化、神化,要么污名化抹黑化都是偏狭的历史观。作者在书中还原了真实的、双面性的培根,正如作者所说——弗朗西斯·培根人生最大的特点是,他是一个有双重人格的、充满矛盾的人,是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混合体。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他著作的自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国为民、尊重法律的正直之士。我们也可以相信,培根的心迹是真诚的,不掺杂虚伪的表态;但在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他却又是一个挥霍无度、贪污腐化、藐视法律、不讲信义的奸诈之人。最后作者精辟地总结道,伟大的作品不等于伟大的人格,正如冠冕堂皇的言辞不等于高贵正直的行动。

我很喜欢这样的哲学著作,读这种书籍,与小说、诗歌、历史等体验迥然不同,总觉得是极为神圣的时刻,虽不至于如古人那般沐浴更衣、煴香煮茶,但也必手净面洁,保持仪式感。读到疲惫之时,细嗅书香,沁人心脾,顿时心神愉悦,周天舒畅。而每当我拆开这种好书的塑封,都像在举行一种神圣的仪式。我知道,我对这本书是负有责任的,我不能冷落它的表达,更不能辜负它的哲学。

对我来说,阅读哲学类的书籍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它借由充沛的思想资源,哪怕是刹那间阿基米德式的“尤里卡”时刻,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走出“洞穴”,摆脱封闭的可见世界,从而看见“太阳”,迎接崭新的可知世界,甚至实现灵魂转向。正如海子的那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培根指南》读后感(二):伟大的作品不等于伟大的人格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散文家,培根是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经验主义的先驱及代表。但其实培根只是继承和发展了英国的古老经验主义。另外,培根还是西方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拥有双重人格的人,这个特点在世界哲学史上都算得上绝无仅有了,他的这个特点使得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学术成就分道扬镳。

1561年1月,培根出生在伦敦,他的父亲是掌玺大臣——英国最高贵的职位之一,由于父母的悉心教育以及他的早熟,连女王都称培根为“小掌玺大臣”。

培根12岁就进入著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该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其前身是1324年建立的米迦勒学院以及1317年建立的国王学堂。当时这所学院已久负盛名,后来更是成为名人的殿堂,先后培养出了28个诺贝尔奖得主和6位英国首相。

但是培根在这里并不受待见,周围的同学们年龄大他太多,而他则对于处于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传统嗤之以鼻。他认为那些哲学就是一堆废话,他也看到自己未来的使命就是推翻这固执老旧的一切,建立全新的哲学。

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走哲学的路,15岁就在英国驻法大使馆任职了,走上了仕途。才不过三年,父亲去世,还没来得及给他挣下财产。习惯了富庶生活的培根毅然选择继续在仕途上奋斗。唯物主义认为精神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没有经济保障,哲学也无从谈起。

踏上政途的培根命运多舛,虽然凭借自己的演说天赋在22岁时就当选了下院议员,但却没能更上一步,甚至出卖自己的恩人,将恩人送上断头台也没能得到女王的信赖。

新上任的詹姆士一世接受了培根的殷勤,在加冕大典上,培根被封为爵士。之后培根将自己的哲学巨著《崇学论》(诸多译法之一)题献给詹姆士一世,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尔后,培根的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他的哲学声望也达到顶峰,名利双收,妥妥的人生大赢家。

但是,物极必反,登顶之后就全部都是下坡路了。

1621年,培根受贿的事情东窗事发,虽然他迫于国会和舆论的压力认罪受罚,但深受国王詹姆士一世青睐,巨额罚款被国王免除,但仕途终结,不能再担任任何官职。

之后的培根被迫寻找精神的伊甸园,全身心地投入观察、思考和创作之中,大量的著作出世,包括但不限于哲学。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是培根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培根来说停止了奢华的生活,生活质量一落千丈,但也正因如此,他的精神万古流芳。

引用书中的话“伟大的作品不等于伟大的人格,正如冠冕堂皇的言辞不等于高贵正直的行动”,唯物主义教导我们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刚开始就提到了培根的双重人格,他在生活中是一个贪图享乐、胆大妄为、目无法纪的小人,但他的著作又确实一片赤诚,胸怀家国,闪耀着光辉,青史留名。我们应该客观地理性地去认识培根,了解他的哲学思想。

《培根指南》读后感(三):培根:人类的认识错误与无知从何而来?

文聘元在《培根指南》的最后说,培根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通俗易懂。他还说这是培根刻意为之,因为培根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

“不管行政上的法规有多少种,科学上的法规却只有一条,这就是通俗易懂;过去一直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

诚然,当我们翻开培根的著作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通俗易懂的地方。然而作为一名距今近五百年的哲学先驱,培根的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不易理解的。

仅仅是他那句“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就可以有多种理解。要想最接近培根的本意,我们无疑需要对培根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其所处的年代有所了解。

这本《培根指南》就是打开培根思想的一个窗口,我们可以借助这本小书来理解这位西方近代哲学先驱。

《培根指南》在写作上遵循培根“通俗易懂”的理念,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这位经验主义哲学先驱的哲学思想。

在本书中,作者文聘元提到了培根最有名的那句“知识就是力量”,剖析了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培根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以及是在何种历史环境下得出这一观点的。

除此之外,对于培根的其他思想诸如归纳法和三表法以及经验主义,书中也做了精彩的论述。

和所有哲学家一样,在接受读者审视之时,培根也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或者说,培根的这些哲学思想有什么用? 事实上,作为一名推崇自然哲学的哲学家,培根致力于对真理的追寻,他强调感觉、经验和实验,以此来认识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这本身就是他思想的一大用处。

在书中,作者还提及,推崇自然哲学的培根对于当时盛行的经院哲学是非常排斥的,以至于对于古希腊先哲也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诸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在培根的批判之列。

在书中,作者文聘元毫不客气地指出,培根对于先哲的批判很多时候是没道理的,比如培根对于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批判是无的放矢,他所说的亚里士多德也早已得知并且有过论述。

本书对于培根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偏颇之处毫不避讳,让我们能更真实、更客观地认识培根及其思想。

当然,作为近代西方哲学先驱,培根思想中的亮点是我们更值得关注的地方,这些思想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旧能给我们提供参考意义。

比如书中两度提及的培根的“四假象说”(四幻象说)。

四假象说是培根在《新工具》中提出的四种阻碍人们客观认识世界的四种因素,分别是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以及剧场假象。

种族假象,指的是人类常常把自己的本性混杂到事物的本性当中,因而干扰了他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判断,比如说人会根据自己所为的经验来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与否。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由于种族假象的存在,我们在认识世界时常常会带有一种“自我中心主义”,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受到自我的蒙骗。

对此培根说,“人类理解力一经采取了一种意见之后,便会牵引一切其他事物来支持来强合于那个意见。”这是人之作为人而出现的假象。

洞穴假象指的是各个人的假象,它指的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性格、爱好、所受的教育以及所处的环境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从而可能歪曲事实真相。

洞穴假象这个名词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培根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

市场假象,指的是“由于人类语言之缺憾而产生的假象”,在书中作者以“无聊的口舌之争”来概括这一假象,并指出这种假象是哲学研究中最大的麻烦。

事实上市场假象不仅存在于哲学领域,它遍及我们的现实生活,当公众舆论对一个话题展开讨论时,常常会出现对于一个词语的滥用或是过度使用,这正是市场假象的一种表现。

在当下,公众对于女权主义、自由主义等词语的运用就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也就是陷入了市场假象。培根将这种因为人们对语言的误用而造成的认识错误,称之为市场假象。

剧场假象指的是不加批判而盲目顺从传统或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和哲学原理、体系及权威而形成的错误。就像是看了一场话剧一样,人家说什么,你就接受什么。

培根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提出了这四种幻想,然而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被这四种幻想所深深困扰,也正是由于这些幻想的存在,导致了我们的认知错误和无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及培根的四假象说之前,本书还提及了另一位培根——罗吉尔·培根的学说。

罗吉尔·培根是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他在著作《大著作》中提出了人类认识错误或无知的四大根源:服从没有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大众的偏见、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而表现的小聪明。

可以看出两位培根的观点在某些层面表现出了相同性,因此作者文聘元在本书中也大胆猜测,或许后一个培根是受了前一个培根的影响。

作为经验主义哲学先驱,培根虽然不是经验主义的提出者,但他却是近代西方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之一,这也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可以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的诞生。”

这一培根思想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也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培根的一大理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