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摘抄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摘抄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是一本由卜宪群 总撰稿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撰稿著作,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20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一):良心之作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多名家、大家对历史的解读,实在不容易,李学勤 阎崇年 毛佩琦 杜维明 马勇,还有社科院历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每一个专题,每一段历史,都是由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撰写,绝对独家的观点,绝对专业的历史素养,更重要的是,这书读起来竟然一点都不闷,绝对能读得下去,还能陷进去!书中还有多副精美的插图,印刷质量更是上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绝不是市面上的大众历史书能相比的,不管是收藏还是阅读,不管是研究还是消遣,都绝对首选!向每个喜欢历史的人安利!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二):良心之作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多名家、大家对历史的解读,实在不容易,李学勤 阎崇年 毛佩琦 杜维明 马勇,还有社科院历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每一个专题,每一段历史,都是由专门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撰写,绝对独家的观点,绝对专业的历史素养,更重要的是,这书读起来竟然一点都不闷,绝对能读得下去,还能陷进去!书中还有多副精美的插图,印刷质量更是上乘,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绝不是市面上的大众历史书能相比的,不管是收藏还是阅读,不管是研究还是消遣,都绝对首选!向每个喜欢历史的人安利!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三):中国通史之我见

从小我就比较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从小时候的《上下五千年》到近年来比较有名的《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万历十五年》等,这些书籍我都有涉猎。这些书籍陪我渡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最近读了一套书《中国通史大字本》,它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而成。

这本套书共分五册从第一册的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到第五册的最后一章帝国的终结也就是清朝的灭亡进入崭新的中华民国,近乎涵盖了我国的五千年的泱泱历史。

撰写这部《中国通史》中的历史学家们,用了很多的精力来创作的一部历史学著作。以全新的角度来展现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从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来叙述了明代到清代的历史。全面直观地展现了当时的人文和社会环境,以这样的方式,以我们当代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更客观地反映当时中国历史的全貌,意义非凡,是以全新的视觉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尤其记得由鱼宏亮先生撰写的那几个篇章,他以详实的笔触像我们展示了大清王朝的风雨飘零的最后几十年。向我们揭示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维新与革命的那段艰难与动荡的岁月。我觉得这其实是一本很详实的历史书籍,将每个朝代发生的代表事件和人物都罗列出来,然后每一个篇章都配有大量珍贵的史实照片,作者并不只是为我们简简单单地阐述历史内容,而是从事件里总结出历史带来的感悟,或者旁征博引或者以当今的眼光看待同类问题,我想这才是读书读史之目的。同时,撰写人文笔诙谐幽默却又不失严谨的写法,让历史变得生动形象,读来也不会很累。

而到了今天,由于互联网的出现,我们的眼界可以放眼全世界,历史书籍也越来越丰富了起来,我们读历史更应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汲取历史上好的地方和思想。如果有糟粕,我们就用现代的眼光去分辨,读史让我们知道自己身处何处,读史让我们看到历史的局限性,看到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逆,更加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四):通古通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兴替

历史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兴衰更替,文字是人类文明最绚烂的火花,传承的字符刻在石板之上,把历史的经历绘于石壁,这些经历是给后人最精美的隗宝。历史从来都是一面镜子,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会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历史从来不糊涂。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就历史而言,无论是国家史还是世界史,它都是一部百科全书,都凝聚着民族甚至整个世界的文明成就与经验智慧。

中国在西方人眼里,自古就是一个神秘的国度。身为一名中国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长,深刻的明白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神秘。但是要了解中国,不能盲目的去了解当下的社会主义,而是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西方或者其他古国不同的是,中国的文明一直沿着岁月长河传承,乃到至今还一直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历史的字符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灵魂中代代相传。或许正是因为传承从未断过,一代代的影响之下,铸就了神秘之符。

谈起《中国通史》就不得不谈到吕思勉,一部通史,“通古通今通天下,知兴知衰知兴替。”吕思勉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最多的一位学者,谭其骧称他“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他所著书籍,既有通史,也有断代史,吕思勉对史学撰写方法,融入了社会学、人类学等新方法,在史学的研究上开创了其独特写法。这套书的作者,除了前面提到的吕思勉先生外,还有张荫麟先生与蒋廷黻先生,这三位都是民国时期史学大家,他们对文字的运用各有特色。吕思勉先生磅礴大气、张荫麟先生将《诗经》、《论语》、《楚辞》里的语言运用的出神入化,而最后一册的作者蒋廷黻则对内容要求十分严谨,倡导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走访查证。

中国历史五千年,近代至现代,通史著作不少。其中优秀者,往往既要史料翔实,或编写方法独特创新。要不是张荫麟先生英年早逝,他所撰写的通史决不会下于吕思勉先生,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审视历史,做到无一子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在史学上这是难能可贵的,将艺术与历史结合的独特方式,是张荫麟先生笔尖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与西方历史不同的是,中国薪火传承从上古伊始,不断传承至今。它蕴含着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可以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用以审视现实的视角,而从中汲取经验智慧,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学习的。

塞万提斯曾说:“历史家的职责是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历史向来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门学科还原的真实历史,带给后人的不仅是借鉴,还有教训。书中792页的内容丰富,从中国文明起始到鸦片战争讲述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转折,无论是大气磅礴的金戈铁马,还是曲折艰难的文明传承,在书中我们都可以看见。然而了解历史是不足够的,了解历史的意义在于如何从历史中学习到进步和发展的力量,借助这中国几千年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得以在如今继续这伟大的历史。

历史并不只是写在纸上冷冰冰的文字,从笔墨纸砚还没有发现的时候,从结绳记事还是家常便饭的时候,历史就已经被铭记,它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正因为每一代的中国人都深知历史的价值。通过历史我们能够看到什么,三位大家成长在清政府统治的社会之下,但那时的封建中国已经开始经历着我们如今知道的长达几十年的屈辱,可想而知,作为有血性有良知的读书人,他们整理并写下这些文字,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记住历史,更是倾注了他们对王朝更替,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解和判断,他们深知学习的意义,身处其中,所能领略到的定又是另一番滋味。

《《中国通史》(大字本)全五卷》读后感(五):拨开历史的迷雾

——评《中国通史》卷一 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是什么造就了我们?想必是每位中国人都曾有过的迷惑。所以,我们都在不断找寻,试图了解着历史的真相,追溯民族的起源。社科院的这本《中国通史》就是解开我们迷惑的钥匙,指引着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寻找被时光掩埋的真实。

本书不同吕思勉、范文澜、白寿彝等学术性较强版本的《中国通史》,是以由广电总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监制的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为底稿重新创作的,所以内容相对浅显易懂,适合入门者对历史概况有初步了解的入门级历史书,相对而言更像是内容更丰富充实一些的《中华上下五千年》。

本书卷一的副标题为“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顾名思义此卷从人种起源讲到战国时期。以丰富的考古发现和充足的史料为我们展现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迹,历数着文明起源、农业发展、国家形成的初期过程。

上半部分起于“中华先祖”,止于“商代文明”,由赵春青撰写,为上古史料较少的时期,所以用出土文物、考古发现为主,辅以史料、传说,互为印证、两项参照,为我们寻根溯源,找寻点亮文明的星火。

此部分为我们展示了很多新的考古发现和解读,带我们了解仰韶、大汶口、河姆渡、龙山、海岱、二里头等文化的特征和关系,描绘了中国多元的文化起源,以及演化发展过程。展现了注入蛋壳黑陶、绿松石龙等稀世珍宝,更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充分吸收当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为我们更新了很多观念,比如“司母戊鼎”改叫“后母戊鼎”,使大家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统一性和多元性。

下半部分始于“武王克商”,终于“诸子百家”,属于历史资料相对丰富的时期,由邵蓓撰写,为我们描绘了周朝从兴起到衰亡的过程,解释了分封制的起因和发展,记述了周朝后期王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崛起过程,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思想的源头——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看完第一卷再找来纪录片看了一下,发现本书适合和纪录片一起看,纪录片解说词每集不到6000字,许多精彩的内容不得不舍弃,而且纪录片的内容是以画面来推动的,学者原文的精深解读不得不转换为比较浅显的文字,轻松有之而厚重不足。

本书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主要是近千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许多是首次与大众读者见面,而且本书并不是简单采用电视片的截图,而是采用了专业文物摄影师专为本书拍摄的文物图片,画面精致,与文字配合紧密,图文并茂。

但是再好的文章都会有瑕疵,这部历史书也有着自己的缺点。一是社科院的这部《中国通史》毕竟是以纪录片为蓝本,更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画面的展现,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政治、经济、军事的沿袭,文化的传承变化的解读不够,让读者无法形成整体的印象,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二是部分观念有待商榷,第一册开头主要论点——中国的人种独立起源得不到科学的证实,泥河湾古人类距今200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周口店人距今80-20万年,这些现在科学界分类为直立人,书中把他们都叫做我们的祖先,现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成果足以否定这个结论。三是很多事件存在争议,比如《史记》描述的周公辅成王,尧舜禅让等历史事件与《竹书纪年》的描述就有很大冲突,但是片子不加分辨地采信《史记》的描述,甚至不会提到别的史书的不同观点。还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纣王酒池肉林等逻辑上不能自洽的事件,仅出自某一本史书就被采用是不是也过于草率了。四是没有分析客观规律,对于夏、商、周的形成只侧重于人的作用,没分析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权利的关系,没解释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鲁国相地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原有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以鲁国相地而衰征开始,标志着土地私有化取代的奴隶主的公田制,封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的过程。五是缺少注音和注释,例如书中引用的“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句,好多生僻字需要查询,更过分的是x方(上工下口),我查了半天仍然不知道这个字该读什么。

简而言之,社科院版的《中国通史》是我们获取历史知识、认识历史过程一本优秀书籍,他也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存在着诸如思路分散而不统一,解读较少无法让读者理解文明发展脉络,相关论证不严谨等问题,但仍不失为入门筑基的选择。至于想深入学习中国历史的,不建议阅读此书。

星云敬上

2017.10.2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