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100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100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一本由让-雅克·卢梭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6.00,页数:1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一):承认世界的不完美,是改善它的第一步

题目:《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院系:百科全书学派 专业:可能算音乐学吧 研究方向:社会学 姓名:卢梭 指导教师:狄德罗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算是卢梭的博士论文吧… 1754年夏天,卢梭在前往狱中看望好友狄德罗的路上,无意间看到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稿招贴,随即灵光一闪…

经过与狄德罗多次讨论,写成了这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本书基本阐述了孕育中的《社会契约论》,被称为卢梭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卢梭第一次在思想界展露头角… 这一年他42岁… 卢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社会每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加剧一分。一切改革只能缓解这个趋势,一切革命也只是转换了不平等的对象。只要社会在发展之中,不平等的现象都只能加剧,无法根除;因此也被宿敌伏尔泰称为"反人类的新书"。 书中最大的感悟是,卢梭警醒于公众所丧失的权利意识。直至今日,我们仍然会将自己的选择权让渡给了同侪压力、刻板印象和约定俗成,甚至完全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某些事件中拥有选择的权利… 虽然有些事实无法改变,至少学着去认识它吧。 尊重自己的选择权利,才无愧于这位早在260年前,就挥舞着手臂不停的高呼的"自由"的先贤。

毕竟,承认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是改善它的第一步。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二):基于自然和社会而有的人类的不平等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首先便认为卢梭这本书的书名是个假命题了。

何为“不平等”?

何以说人类就是“不平等”的?

与其说不平等,不如说是发展阶段的不同,它是发展的必然产物。

暂且当他的命题成立,我们可顺着他的思路继续往下看。

在卢梭看来,这种“不平等”包括自然和社会两方面。

在自然方面,它有横向纵向之分。

横向上,人类因为有“服从和反抗的自由”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有别于且强于其他动物;

纵向上来说,原始人与现代社会的人,在我看来,并无谁先进谁落后之说。原始人在体力,自然同情心上强于现代人;现代人在理性上强于原始人,他们欲望更强,情感更复杂,语言有所发展,但后三点并不足以证明他们先进于原始人,因为在原始社会的原始人交流并无问题且生活感情都更纯粹。

再说到现代社会人的不同。个人原始财富的积累促使私有制的产生,同时人类群聚加强。这带来了两种结果。一是,社会上,“爱情和闲暇”成为产物,人类开始有时间关注彼此,进而,虚荣、轻蔑、羞惭、羡慕等情感滋生,这是“不平等”的第一步; 二是,从个人方面来说,等级和出身的差别,同时反应出个人的财富,能力和才智的不同。以上两种因素纠缠,富人与穷人之间必然产生利益上的矛盾与力求相互制约。也相应带来法律和社会的产生继续发展。所谓穷人“加之以新的枷锁”,富人“加之以新的利益”。

然而,现代社会的人,多疲于奔命以囤积财富,“会思考却没有智慧,耽于享受却没有幸福”。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三):自然和真理之人

自然和真理之人

不知是卢梭的思想塑造了我的政治观,还是我从卢梭的话中找到了归属。回想高中时第一次读到《社会契约论》时,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今日再读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书却更像是《社会契约论》的前传,查了一下时间表,还真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前(1754),《社会契约论》(1762)在后,两部作品前后相隔八年。

从宏观上的意义来说,卢梭奠定了我对“自由”、“社会”、“政府”、“平等”、“个体”等概念的理解的基础。他以一种轻盈的口吻,严密的逻辑,热切的激情,阐述超越当时大多数人理解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包括伏尔泰在内的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抨击,而其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思想的基石。

这篇阐述自然法则、人类不平等起源、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过程的论文,按理来说(绝大数情况也确实如此)应该保持严谨和真实性,而仔细一想,其中多处又有非理性式煽动的嫌疑,像是在群众集会上的演讲。

卢梭在本书中,对所谓“文明人”极尽讽刺,对“原始人”颇有好感,这更多地反映了其对回归“自然”的期望和敬畏,这与他早年亲近自然的经历有关。当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其中也有些自我矛盾之处,比如,他在第一部分说:“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好像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所以他们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别。”在后文,他却说道:“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性本善的。”这样的自我矛盾之处在多处地方可见。

翻回本书的第一章,是写于1754年的《致日内瓦共和国》。短短十几页纸,卢梭以一种诚挚的语气阐述了他心目中“理想国”的样貌。但那毕竟只是“理想国”,一种俗世难以企及的模范,但那“理想国”正如作者的不朽思想——是一种用来指明方向的“灯塔”——指引了十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世界的历史从此改写。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读后感(四):自然和真理之人

自然和真理之人

不知是卢梭的思想塑造了我的政治观,还是我从卢梭的话中找到了归属。回想高中时第一次读到《社会契约论》时,心中涌动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今日再读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书却更像是《社会契约论》的前传,查了一下时间表,还真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前(1754),《社会契约论》(1762)在后,两部作品前后相隔八年。

从宏观上的意义来说,卢梭奠定了我对“自由”、“社会”、“政府”、“平等”、“个体”等概念的理解的基础。他以一种轻盈的口吻,严密的逻辑,热切的激情,阐述超越当时大多数人理解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包括伏尔泰在内的一批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抨击,而其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国政治思想的基石。

这篇阐述自然法则、人类不平等起源、人类政治社会发展过程的论文,按理来说(绝大数情况也确实如此)应该保持严谨和真实性,而仔细一想,其中多处又有非理性式煽动的嫌疑,像是在群众集会上的演讲。

卢梭在本书中,对所谓“文明人”极尽讽刺,对“原始人”颇有好感,这更多地反映了其对回归“自然”的期望和敬畏,这与他早年亲近自然的经历有关。当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其中也有些自我矛盾之处,比如,他在第一部分说:“自然状态中的人类好像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也没有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所以他们既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善恶之别。”在后文,他却说道:“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性本善的。”这样的自我矛盾之处在多处地方可见。

翻回本书的第一章,是写于1754年的《致日内瓦共和国》。短短十几页纸,卢梭以一种诚挚的语气阐述了他心目中“理想国”的样貌。但那毕竟只是“理想国”,一种俗世难以企及的模范,但那“理想国”正如作者的不朽思想——是一种用来指明方向的“灯塔”——指引了十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世界的历史从此改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