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读后感精选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读后感精选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是一本由舒新城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016-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读后感(一):我将何为:人生是应有快乐的,生活的态度应当是率真的

在李杏保先生与顾黄初先生合著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里读到过舒新城先生,尤以实验推广道尔顿制印象深刻,现在将视角还原到舒新城本人的回忆讲述中,更加体会到他及那一代教育者的勤勤恳恳与苦心钻研。

本书共分为三编:学生生活、教师生活、教育著述生活。我尤其爱看第二编《教师生活》。在不同的阶段、有细微变化的角色任务、越渐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经验储备,这也是这本书最珍贵的闪光之处,让我想起墨子批评孔子“述而不作”,而主张“善述善作”,人类文化的创造、继承、发展有一个过程,每一代人都应该有所作为。

联系我对舒新城先生这本书的阅读,我除借用墨子的观点之外,更加想稍作补充表达我的认识:所谓每一代人的“作为”,更多的指向“可量化”,即不管我们的研究、认识、质疑等等在今天、在当下、在你我眼前是怎样的存在,它甚至可能是幼稚的、蹩脚的、局限的,但没有关系,如果今天我们认为某种观点是幼稚的,是因为时间跨度不够长,十年二十年之后,今天的好的、不好的,都是珍贵的铺路石,是重要的历史经验成就了未来的最优方案。

话说到这里,很难不联想到舒老在书里写的:“我当时竟忘其小我的小,而有与宇宙等量齐观的快感:我觉得人生是应有快乐的,生活的态度应当是率真的。”彼时的舒新城正在思考“我将何为”,幸运的是,他的努力、专一、纯洁心态,让他在审视反思教育经历之后,终总结出几条心得。以“人类因为有无限的自觉创造性,所以时时有求改进生活的要求,而生活的态度应当率真”为第一。

借此送给我自己,让我能在未来也许会出现的艰难、甚至绝境中,相信我作为人类的、无限的、自觉创造性,人生是应有快乐的,生活的态度应当是率真的。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读后感(二):读书人到底与人不同

翻开目录去回顾,就是三篇,按时序排列,学生、教师、著书。

学生时代的私垫学堂,选先生母亲不含糊,尽管是节省为本,但说及教育,不惜出最多的钱,“读书人到底与人不同”,“以后只要书读得好,每天一个鸡蛋”,这些朴素或者村里的纯洁理论,让人泪目。读者生长在农村,从小除了读书就是读书,不要回到农村种田,背锄刀,这是父母殷切的希望,简单一点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只有他们眼中的农村周边人。幼年和私垫是备注最多的两段,常能引起共鸣,作者坚持“师范教育免费”或者说“教育免费”给底层人民空间、机会,这是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的,葛剑雄评价本书,"引导我们回溯现代教育的源头,也使我们明白,现代教育的百年历程其实只走了一步。"免费六大师范生培养,这些机制等何时去评价呢。

岳麓山与长沙城偏远了,自然造就人,交通通达、人流密集的地方培养人,开拓视野。等等场景设想,都能让我身临其境,也增强了教育观。

教师时代,讲一个高师毕业各奔前程,列出五个方法,父兄、亲故、母校、富裕深造、特殊技能补缺,各个时代教育现实,毕业自寻工作,对当初的选择,尤其是底层人民的奋勇向前实在是较大考验,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人才的概念,通过接纳、磨练,筛选出与人不同的人来。湖南三道,中、西、南,教育系统的三派之争。由之派生的三大学堂,湖南中道(一师),西道(二师),南道(三师),也演变为现今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常德市一中,衡阳师范学院,看沅江县的归属,先是西道后是中道,这就很好的解释湘西与长沙、衡阳三者相互之间的文化隔阂,常德与衡阳成就省会等,这些社会问题现象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还有六大高师,武昌成都北京广州南京沈阳,也就是武大川大北师大中山南京东北六所名校的基础,一流的城市遇到一流的机会。作者在成都的师生恋,是一段美好的故事,刘济群与舒,见识讨论、摄影等活动牵引,少不入川老不出蜀,生活节奏氛围有很大的关系是人,而人另一面就是女人,到了重庆后悔结婚太早,这些社会民俗在本书中也得到较好解释,社会阅历、书本阅历能积累自身的认识深度,大概就是无意中的加深烙印,会把一个人的价值观逐渐沉淀吧,至于各人而异,也就是时间快慢。

著书时代阅得最快,对于道尔顿制的推广,英文出生,自然从西方汲取较多先进文化、理念,尽管作者没有留洋,但历次讲演、与高层人物的接触,长沙武昌南京成都上海等地的经历,无疑是当前教育的最前台。现代教育改革,怎么去分阶段,小中高,年制的设计,课程的设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40年是不是要变,大龄单身青年,多少是因为教育年限受制,提前入学、减少阶段修读年限,减少一些课程的灌输教育,会不会使这个社会更加融洽和谐,所说的教育是热点,是改革难啃的骨头,关注它是长期的。房地产选购,有学区房,在教育的视野下看,一大批资料来了。

自学计划的五方面,时代、近代史、社会经济、哲学、工具学问(语言学),这些知识的涉猎也是个人掌握的纲目。不提风潮,那是时代的属性,执行自学计划,都能理解就好。

《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读后感(三):绝版70年后重现

舒新城是谁?

他是1936年第一版《辞海》主编。

在主编《辞海》之前,他是个教育家,积极投身新教育运动,曾经出版过数十种教育著述。不过,他曾自谦:请诸君不要把我看作一个“教育家”,我不是“教育家”,而且不能做“教育家”,我只因生活上种种关系,对于教育有些直觉的意见而已。

这“生活上种种关系”,长达35年之久。去年10月,他的《我和教育———三十五年教育生活史(1893-1928)》,在绝版70年后重新出版,并被《新京报》书评周刊选为2016年度教育类年度好书。

腰封上写:“绝版70年的珍稀民国史料”,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我和教育》从1930年开始写起,断断续续写了10年,因为时世多变,写完后,为保存原稿,作者立即打样10份,分藏港沪各地,“期待时局之许可,再行付印”。那个年代出版审查极为严苛,1942年后,舒新城的30余种旧著,一半被禁售。直到1946年,此书才得以出版。

而它在70年后再版,是因为舒新城的“粉丝”向继东20多年来的念念不忘。1990年,他得到此书的复印本,就一心想着找出版社再版,直到20多年后,他成了一名出版人,终于达成夙愿。

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舒新城的教育背景。他站在传统与现代之交,既有旧学底子,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而我恰恰对有着这一教育背景的人尤其感兴趣,因为最后一代真正堪称大师者,正是从他们中诞生。

近些年来传统文化回归,也有很多家长倾心于传统文化教育。遗憾的是,大家都已不认识来时路。因而,种种怪力乱神随之产生。比如,各种读经班,比如,把《弟子规》奉为国学经典。以及开学典礼上少不了的着汉服、行开笔礼。负责报道的媒体人云亦云: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然而,所谓开笔礼,其实是今人臆想并伪造的“古代礼仪”。

舒新城在书中也谈到了“开笔”。他不到五岁开蒙识字,而等到“开笔”,却是十岁半的事情了。

对照近日所读《齐如山回忆录》,也讲到了蒙学经历三步骤:先是“开读”;读了几年后,先生才为讲解,此即名曰“开讲”;再念几年,学做文章,此即名曰“开笔”。所谓开笔,旧指读书人初次开始学做诗文。而不是今人说的开学。

说到开学,各个学校也都刚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大家铆足了劲变着法子大秀花样,热闹堪比庙会。然后,以期达到什么目的呢?不得而知。

舒新城在书中描写了一段他所经历的书院开学典礼,让人印象深刻:各种叩首礼之后,山长就坐,讲“学而”一节,同学静听毕,由监院指挥学生退去。这一幕开学礼所费时间总在二小时以上。但全体同学都肃静无哗,随着山长及监院的步趋为步趋,而山长及监院更郑重其事地屏息无声。一种雍容静穆的气息,到现在回想起来,还使我肃然起敬。

也许,现今的学校,多的是喧腾热闹,缺的正是这种“雍容静穆”吧。

在描述所受的教育时,舒新城对于少时的学塾及书院生活有着动情的笔墨。他写儿时的家庭式学塾,置身于山林之间,读书声与倦飞而还的鸟声相唱和,“这样的日课,是我们最愉快最自然的工作”。学塾附近有参天的松柏,长绿的修竹,更有不知名的乔木和野草。“每当春暖风和的时候,百花怒放,百鸟婉转,我们一些天真的孩子们都为这花香和鸟语所陶醉,而每于午餐后效宰我之昼寝。先生虽为孔子之徒,但对我们这些宰我尚不以朽木相讥,有时且和我们同样地梦见周公;且于日晖从西边斜射到我们书桌上的时候,常率我们去林中采菌采笋,以为佐餐之资。”

尤为喜欢这一段。虽然写到了孔子和宰我的典故,但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5岁后,舒新城接受了新式的学校教育,24岁后,又从事教育事业。这一过程他感受到了教育中的种种不合理,对于学校教育产生疑问:学校究竟应该怎么办?教育到底是什么?因为疑惑,所以力图寻求答案,才有了他那些关于教育的见解和著作。

这本《我和教育》,也正是作者把生活历程为线索,去演述近代中国教育的变迁。因而,这不仅仅是一部舒新城个人的自传,也是一部珍贵的民国教育史料。对于传统教育有兴趣者不妨读读,你就不会掉入盲目的陷阱,就会知道誉满全国的“国学经典”《弟子规》到底是不是经典,是不是蒙学读物;你也会知道,从前的人到底是怎么读书的。

如果想从中得到一星半点教育知识的人也不会失望,虽然舒新城没有过多陈述自己的教育观,但是,书中不时闪现真知灼见:

———教育的材料充满于自然与社会之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采用。

———教育的方法在思想的自然激荡与自动追求,不在威权的强迫压抑与被动的灌输。

———师生之间,应把制度的关系打破,恢复“人”的关系。

他说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学识上,更是人格上的:华尔伟先生之治事不苟,态度诚挚,养成我负责任、有条理、富同情的习惯。而在人格上最使我感动者为杨怀中先生,其处世接物一本至诚。他律己极严,不吸烟,不饮酒,读书作文均正襟危坐,处以虔敬,但对他人则并不强加干涉……在行为上他那虔敬的态度,常常使我自愧疏暴,使我反省到养成“事无大小,全力以赴”的习惯。

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他编教材。怎么编的呢?给中学生编《心理学初步》。“在文字上,我更注意于怎样才能使中学生自己看懂,每下笔时,总有十五六岁的青年的影子在我的脑中,故文字力求浅显,例证力求通俗”。写完后不自信,又请几位没看过心理学的学生细看一遍,并请他们把不懂的地方记出来,然后又修改。

他编《辞海》也有段佳话。记得鲁迅《故乡》里,少年闰土月色下刺的猹吗?这个字,舒新城编《辞海》时,手头资料查不出这个“猹”字,特意致信向鲁迅问询。鲁迅也在信中坦诚回答,这是他根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一个字。

据舒新城儿子叙述,父亲当年编辑《辞海》常常通宵达旦,为了一个词的准确解释,要翻阅几十本书,征求几十个人的意见,方才罢休。

“事无大小,全力以赴”,一代学人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