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停滞?》读后感100字

《大停滞?》读后感100字

《大停滞?》是一本由[美]泰勒•考恩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停滞?》读后感(一):经济学家的“技术恐惧”

Cowen焦虑地认为,站在人类最前沿的经济体——每个正在经历“大停滞”。作者极其关注科技在经济中的作用,闲置的土地、产业型科技进步、待提升的人力资本这三个“低垂的果实”已经被消耗殆尽,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科技高原,产业开长性的技术成就几乎没有。

作为一个写博客专栏文章的经济学家,Cowen的论述还算有点启发性,但实际上作者的忧虑都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常识,发达国家的边际生产力递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人力资本提升,进步变慢都是正常现象。Cowen在书中体现出的对技术替代劳动的“李嘉图效应”的恐惧实在是有失一个harvard econ phd的水准。

另外忍不住吐槽一下出版:世纪文景也开始走中信路线,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本连十万字都不到的小册子,强行搞了50页涂子沛的导读,正文只有120页,行间距、段间距比长安街还宽,居然还硬壳精装版也是醉了。还炒作得声势浩荡,把Cowen请来中国四处走穴。出版界的浮夸风。。。唉

《大停滞?》读后感(二):记一场满怀诚意的拉黑

我想简要的介绍一下这本书,可是由于这本书实在是太多单薄,我只能很努力地来拼凑语言——基本就是作者编织了一个叫做“低垂的果实”的箩筐,想到什么就往里装——以前我们美帝资源大大的有果子随便摘,如今不行啦——资源也不行科技也不行教育也不行政府也不行如今这个互联网也不行总之一切都不行啦——其实,说的就是增长率放缓这样一个客观规律。至于怎样才能行呢?作者提出的方案是——善待科学家。o(╯□╰)o

以上就是本书正文的全部内容,正文合计170页,但本书的序言却有50页,出版商在努努力多给点钱再拉个人作序,序言基本就能追平正文的数量了。50页的序言加上170页的正文,累计不过77000字,平均一页纸350个字,我从中感受到了出版商深深的诚意——于是,我决定把“世纪文景”拉黑了。为了拉黑你们,我特地写了一篇书评(我也想多写几个字可再写下去你们就可以给我出本书了),也希望你们能够感受到我的诚意。

Ps.在书里的第二章,谈到gdp这个问题的时候,作者表现出对国民经济统计的专业知识的缺失,令人震惊,他好像区分不出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

Ps2.涂先生的序言,有的数据来的莫名其妙。更加莫名其妙的是对中国的乐观(试举一例——在陈述了特斯拉和美国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多牛逼之后,涂先生掷地有声的判断“在这场汽车革命中,毫无疑问,中国也将获得同样的跨越性优势”,逻辑能力令人叹服)

《大停滞?》读后感(三):人口成为新的创新机遇

【导读】涂子沛

1、美国经济的停滞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人类的天性,喜欢采摘“低垂的果实”,而如今“低垂的果实”基本已经被采摘殆尽;

二是美国进入了“科技高原”,即科技发展速度停滞。

【第一章 美好时光不复返】

2、美国历史上三种最为丰硕的低垂的果实:闲置的土地、科技成就、聪明单位受教育的孩子。

3、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使得这场大停滞出现的内在机制,那么应该是:近年来的创新及其趋势,更多关注到的是少部分个人而非整个公众的需求。

【第二章 半新不旧的经济体】

4、那些我们当做创造价值的,到头来恰恰是毁灭价值的。没错,说的就是那些大量的房地产和多得要命的错误的金融创新。

5、政府实现最基本的功能总要比去做那些额外的、附加的、可要可不要的事情有价值。

6、为了更好地衡量我们国家投入资金在某些项目上的价值,要记住这条关于生产力方面的提醒:在经济体中,政府的角色愈重要,所公布的GDP增长数据同我们的实际生活水平脱节愈严重。

7、进行对外贸易就是将你的经济价值放置到一个随时接受检测的境地。

【第五章 为什么我们会有如此巨大的金融危机?】

8、我们此前把自己想得过于富裕了。

9、人们一遍遍告诉记者,他们首要考虑的是那些信任麦道夫的人的声誉,而不是仔细审查麦道夫商业冒险背后的资料来源。类似的,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导致许多投资者在高杠杆的银行,以及其他过于雄心壮志的商业计划中投入了过度的信任,而这些计划遍布经济活动之中。

【第六章 那时和现在的巨大差异】

10、对一个更为富裕和人口稠密的国家而言,所有其他的事情也会与之规模相称,你可以通过用更好的发明帮助一大群人来提高创造的回报率。

《大停滞?》读后感(四):该如何看待科技的进步?

博文集而成的书,是讨好粉丝的一种方式。但泰勒·考恩想来没什么中国粉丝,只能靠鼓吹中国牛逼来吸粉了。不过我只能说,考恩老师,你这可真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啊!

假设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100分为满分,试问,拿一个从30分变成60分的选手,和一个85分变90分的选手相比,看看谁进步快,有意思么?行吧,就算种种数据证明美国学霸真的遇到了科技高原的困境,和你中国草(diao)根(si)有半毛钱关系?我怎么就没发现人家遇到的困境成咱的机遇了呢?

这么吐槽有点儿冤枉考恩老师,人家其实压根没有考虑你30分怎么变到60分的,就是美国人客套的说一下,你真棒!人家实际只是担心自己,怎么才涨了5个点,怎么能突破100,引领下一场科技潮流?虽然考恩老师提出的解决方式实在是不太靠谱,但人家就写写博文嘛,要求那么高干什么。

科技的发展本就是一种非线性非连续的轨迹,这也就意味着不能用线性的方法论来分析它。就像用尺子去测量速度,是没有办法得到结论的。所以,这才是考恩老师最大的问题。因为研究问题的方法错了,所以结论可操作性非常之差:善待科学家!所以请原谅我的以己度人:要么就是考恩老师是堂吉诃德一样的人物,要么就是考恩老师想涨工资了。

科技井喷不是组队颠覆,而是各自为政的连锁反应,就像比如把电的发现当成是科学的基进步,那么冰箱,洗衣机,电视,热水器等等才真正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我觉得这才是互联网的正确使用方式,即以互联网为基点的新时代演变,才刚刚开始,如火如荼,怎么就成了考恩老师说的停滞?

我不否认有一天说不定什么脑电波之类的把互联网也颠覆了,但我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什么都不做,一心只想着颠覆,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愚蠢。

话说俄罗斯最近成功向空间站成功发送了枚运载火箭,不知道考恩老师会不会热泪盈眶,哀怨地说声,“看,我就说嘛!”我只想说,考恩老师,你想多了!

《大停滞?》读后感(五):冰川时期的白日梦

先说说书本身:

提出了这么个大命题,全书却没什么系统性,逻辑也不清晰,结论和对策也不够有说服力。当然话说回来,能把发达国家物质生活陷于停滞的直观感受表达出来也是有意义的,只是封面上的宣传实在太过。

还有一点,我看的这个版本太坑,真是不把纸张当资源!

再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一、发达国家经济到底有没有停滞

答案肯定是有停滞。过去200年是人类物质生活大爆炸的时代,相比之下,最近的物质生活发展确实有些陷入停滞的情况,简直可以说是“冰川时代”。

据我看,停滞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一是数字上的经济增长停滞,二是物质享受的停滞比数字上的经济停滞更严重。

目前的经济学无论是在解释还是预测经济的时候都显得老旧而且无能,但是在宏观经济增长这个问题上确实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说明。首先数字上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四个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可以简单理解为技术进步)。新的土地和劳动力被耗尽,资本的边际产出越来越低(在现有的生产关系下,过剩产能无处不在,贫富差距扩大,惊人的财富与普遍的失业并存,人类自己通过浪费投资和做无用功的方式消耗着大量资本),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低垂的果实被采尽”,经济的增长唯一可依靠的就是技术进步了,然而即使如此,发达国家如美国,实际上仍然长期保持了3-4%的增长率,当然这跟历史上的大发展或者是跟追赶中的落后国家相比,也算是一种停滞了;

但是直观地看,停滞的情况似乎要更比数字上显示的严重地多,这仅仅是因为经济学用数字来计量经济增长的手段虽然高明,却并不准确。网购比自己出门购物多产出了1元钱快递费,这是1元钱,乘飞机去美国比划船去美国多产出的1元钱也是1元钱,但是第二个1元显然带来了更大的物质改善。效用是效用,产值是产值,效用是主观的感受,产值是客观的数字,两者并不能简单等同。如今的经济增长为人类生活带来的物质进步已经远远不如从前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如今的增长对于本质上改造物质生活的能力在下降(比如发明新发型与发现青霉素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

因此,在刚刚经历了大爆炸式发展之后,人类正在步入新的“冰川时代”(其实冰川时代是常态),原因一是新的物质资源耗尽,只能依赖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在放慢;原因二是现有生产关系下资本积累已逐渐接近极限;原因三是目前的技术进步少有革命性的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

二、展望可能

展望一下遥远的未来,人类社会不是灭亡而是又一次大爆炸式发展,可能有以下契机:

1、人类终于开窍,搞出了颠覆性的制度创新,资本积累的上限被打开,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资源利用最有效,资源分配最有效;

2、基础科学重大突破带来应用科技的飞越,人类终于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开发殖民的步伐迈向宇宙;

3、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人类开始理解并有能力干预衰老过程,长生不老不再是梦;或者是人类解开大脑之谜,直接通往极乐世界……

第1条路子已经有好几个国家试过了,带来的灾难就不说了,总的来说,还是冲出地球比较靠谱。好了,现在是凌晨1点多,不适合做白日梦,上床睡觉去。

对了,在打破停滞这一点上,作者不看好互联网,虽然他喜欢互联网,我也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