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间空地》读后感摘抄

《林间空地》读后感摘抄

《林间空地》是一本由[美] 弗罗斯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页数:6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间空地》读后感(一):弗罗斯特对英语诗歌的贡献

弗罗斯特对英语诗歌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由勃朗宁和哈代等人引入诗歌的短小、精悍的对话发展成了长篇的唠叨(押不押韵呢?没读过原文,不知道)。倘若是别人,我们或许会对这种冗长的唠叨却之不恭,但既然现在出自伟大的弗罗斯特诗人阁下,那我们就只好热烈地鼓掌了。

这篇小评论逼得我也不得不唠叨,不凑足140字,就没法发表。。。。。。。。。。。

《林间空地》读后感(二):Hollow in the wind, shallow in the wind

高傲的译者,不知羞耻的译者,满口污言秽语的译者啊,你要是真的觉得自己译得好,就该轻轻一笑,等待所有的谩骂攻讦像蛛丝般被微风抹去。

然而不!!!

你愤怒,你撕咬,你口中喷射毒液,虚妄,贪婪,暴虐。

啊,高贵的译者啊,

你终于还是,不自觉地,

撕掉了自己的底裤,

露出了红屁股,

痔疮,

以及你每日喷溅的,

粪便。

《林间空地》读后感(三):罗伯特·弗罗斯特

搬到奥兰多快10个月了,刚才遛狗的时候才知道我住的这条街以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命名。

他写的太美了:秋天的树林里分歧出两条路

原谅我无法同时光顾

只是我一人旅途

长久踱步

一个方向眺目

像塌陷了无限的征途

又左右环顾

彼之又或许明朗些

因为果实和灌木

而此刻才恍惚异同

…………………………………

《林间空地》读后感(四):诗集,让我们更好读懂诗歌和诗人

正如弗罗斯特在《我失去的青春》中所写的诗句“一个男孩的意愿是风的意愿,青春的记忆是长长的,长长的记忆”一样,这本杨铁军编译的《林间空地》带我们走进一个男孩的青春,直到风顺着诗人的诗句一直走到他的世界末端。这本诗选的诗歌的时间从1913年开始,直到1962年结束,也就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的诗句。

诗歌源自诗人自身的生活与思索,似乎是生命的苦难让他陷入了对诗歌的艺术追求。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的人生最为苦难的事情都让他经历了,为了对得住自己所经历的沧桑,他似乎必然要将他内心的愁闷,孤独和悲哀化作一句句诗句,用这些诗句来祭奠亡灵,也为了让这样的诗句安抚自己的内心。诗歌是苦难的艺术,也是诗人通过他笔下的文字给自己情感多一种选择,就似乎也是在死亡的时候能够多一种抉择,就像他在《给第三任的墓》的结尾所写的一般:拉班只好回到自己的计划/给伊莉莎买块墓地一个人躺在里边:/这给了他自己一个机会,在他死的时候/多了一个安顿下来的选择。

对于选择,我们对弗罗斯特更为熟悉的一首诗歌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来自《山间之地》的《未选择的路》。这首大致创作于1915年的诗歌,是诗人早期的诗歌之一。这首看似简单,只有四节的诗歌,读起来的时候如此朗朗上口,也看到了其中对人生的一种选择的寓意。这首来自与朋友一起散步而引起的诗歌创作,到头来却因为他巧妙的讽刺处理,而让人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人生选择的寓意,却没有看到他对这种选择时候的后悔的嘲讽。当然,对于诗人本身,他在诗歌的创作上同样走了一条少数人选择的道路,与大多数20世纪的诗人不一样,他的文字简单而自然,继承了诗歌传统,从微妙的事物中挖掘出其背后深藏着的智慧和道理,同时面对自然,没有太多虚无的阐释,而是直白地将画面放映在读者面前。

给诗人归门入派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只是多少有些诗人难以被如此处理,比如说莎士比亚。对于弗罗斯特,他的头上也有过许多标签,诸如自然诗人,或者田园诗人。然而,对于一个一辈子都在书写诗歌的人来说,简单的归类只会让读者错漏了诗人更为深广的诗歌意境,而局限在下定义的标签内解读诗句。

面对如此复杂的弗罗斯特,杨铁军编译的这本《林间空地》多少提醒了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的诗人,诗人的一生经历,对诗歌价值的判断和处理,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诗人诗歌的道路,而并不是归门别类之后,用最简单的范式来给诗人和诗歌一个框架,一个结论。一本诗集,并不是为了记录,而更多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读懂诗人。

《林间空地》读后感(五):诗集,让我们更好读懂诗歌和诗人

正如弗罗斯特在《我失去的青春》中所写的诗句“一个男孩的意愿是风的意愿,青春的记忆是长长的,长长的记忆”一样,这本杨铁军编译的《林间空地》带我们走进一个男孩的青春,直到风顺着诗人的诗句一直走到他的世界末端。这本诗选的诗歌的时间从1913年开始,直到1962年结束,也就是诗人与世长辞的前一年的诗句。

诗歌源自诗人自身的生活与思索,似乎是生命的苦难让他陷入了对诗歌的艺术追求。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的人生最为苦难的事情都让他经历了,为了对得住自己所经历的沧桑,他似乎必然要将他内心的愁闷,孤独和悲哀化作一句句诗句,用这些诗句来祭奠亡灵,也为了让这样的诗句安抚自己的内心。诗歌是苦难的艺术,也是诗人通过他笔下的文字给自己情感多一种选择,就似乎也是在死亡的时候能够多一种抉择,就像他在《给第三任的墓》的结尾所写的一般:拉班只好回到自己的计划/给伊莉莎买块墓地一个人躺在里边:/这给了他自己一个机会,在他死的时候/多了一个安顿下来的选择。

对于选择,我们对弗罗斯特更为熟悉的一首诗歌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来自《山间之地》的《未选择的路》。这首大致创作于1915年的诗歌,是诗人早期的诗歌之一。这首看似简单,只有四节的诗歌,读起来的时候如此朗朗上口,也看到了其中对人生的一种选择的寓意。这首来自与朋友一起散步而引起的诗歌创作,到头来却因为他巧妙的讽刺处理,而让人们只是看到了其中的人生选择的寓意,却没有看到他对这种选择时候的后悔的嘲讽。当然,对于诗人本身,他在诗歌的创作上同样走了一条少数人选择的道路,与大多数20世纪的诗人不一样,他的文字简单而自然,继承了诗歌传统,从微妙的事物中挖掘出其背后深藏着的智慧和道理,同时面对自然,没有太多虚无的阐释,而是直白地将画面放映在读者面前。

给诗人归门入派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只是多少有些诗人难以被如此处理,比如说莎士比亚。对于弗罗斯特,他的头上也有过许多标签,诸如自然诗人,或者田园诗人。然而,对于一个一辈子都在书写诗歌的人来说,简单的归类只会让读者错漏了诗人更为深广的诗歌意境,而局限在下定义的标签内解读诗句。

面对如此复杂的弗罗斯特,杨铁军编译的这本《林间空地》多少提醒了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的诗人,诗人的一生经历,对诗歌价值的判断和处理,都是帮助我们通往诗人诗歌的道路,而并不是归门别类之后,用最简单的范式来给诗人和诗歌一个框架,一个结论。一本诗集,并不是为了记录,而更多是帮助我们读懂诗歌,读懂诗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