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1000字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1000字

《叶嘉莹说杜甫诗》是一本由叶嘉莹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附DVD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一):无题

ps:所有的无题都是因为短评超字数了 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又有真情实感,其他人讲诗很多时候难以认同,而听这位先生一讲,如坐春风,心里都是:对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偶有不同意见也纯属自然,讲词必有自己的喜好,给诗人排个高下等级,叶老偏爱胸怀广大、意境深远又集大成的杜甫,就冷落了自然清新的王维。书中最爱《安史之乱将起时的一篇名作》,自己读时全然感受不到杜甫的椎心泣血,一经拆分讲解,字字珠玑。自此更加羡慕文化人,他们眼里的诗句是活的,几个字背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即是有幸到了书中提到的地点,也能生出一番“怀思向往之后终于得以一见的欣喜”。诗人也幸有知己隔千年,不至于满腔血泪都付风中。都说叶老啰嗦,实际就是讲课的节奏,力求讲透并且多次强调重点,听课的也不求每个字都是精华,偶有所得就很欢喜了。 全本中赏析最详细的是“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之一),用了桃花扇和相见欢的词句对比解释了“花经眼”的丰富内涵,第一次读罢不免觉得叶老心思太过细腻,一个经字哪会有花开花落的时过境迁,等到看完全本,整理摘记时再读,却发现此句早已不是第一遍读时的感觉,确如叶老所说,里边有无限的珍重和爱惜。杜甫诗难懂不仅是用词精炼、含典丰富,更是包涵了他的整个人生,要按照时间的顺序,纵览全局,才能体会短短诗句中的抑扬顿挫。 之前读了《大好河山可骑驴》,读过杜甫诗后觉得词太轻浮、俏丽,读多了沉重的诗句又觉得词清丽、富于变化。两种形式的确是各有所长的吧。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二):20181008唯经挫折方爱苦难

小时候很不喜欢杜甫的诗,觉得太血淋淋、太残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读了头晕目眩。待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觉得这个人真是太惨了,太惨了。不仅惨,而且还用那么真实的笔触写出来。

对于我这个怯懦的人,实在是无法接受,只想掉头就走。

是的,我是一个怯懦的人。怯懦到,高中毕业选专业的时候,老妈建议学医,我断然否决。我说,我不能接受每天看到血淋淋的生离死别,就算可以最后治病救人,前面的心理打击也受不了。

到经历妈妈的去世。在她患病期间,我一直内心从来没有接受过她得了癌症的事实。在ZL医院,医生拿着片子说,是癌症的时候,我一下子痛哭流涕。可是,有人说,这极可能是误诊时,我又完全相信了妈妈没有得病的假说。转院到XXX医院,医生没说之前,我每天只当是妈妈没生病一样,把这个念头从脑海里完全放空。是的,是的,一直到老妈做完手术,一直到老妈病故,甚至一直到老妈病故后一年的时间里,我才如大梦渐醒,意识到真实发生的事实。

我是个又怯懦又慢**大半拍**的人。

如此,读杜甫特别不能接受。他怎么能接受如此凄惨的人生,他又怎么能写下如此真实的语句。我不看杜甫,我不爱杜甫,我觉得诗圣这个词,简直难以理解。

直到我好好地读了《叶嘉莹说杜甫诗》,确切的说,看了3遍,才最终看完。

那个人的一生。那个人以及叶嘉莹老师的一生。在苦难中还保持着操守,还保持着认认真真做事的习惯。

唯经挫折,方爱苦难。葵藿倾太阳,物性固复夺。

圣人的勇敢,原来如此。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三):2018读书清单之42 读《叶嘉莹说杜甫诗》诗圣之史诗

读《叶嘉莹说杜甫诗》诗圣之史诗

2018.07.17

《叶嘉莹说杜甫诗》,2018年第42读物。中华书局2015年1月版,21万字,239页。

这是今年读的叶嘉莹说唐诗的第三本,读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年初到现在约半年,边听边读,既辛苦又有味道。这也是本年度休假期间读的第三本书。

一、杜诗之所以称为史诗,皆因为彼此连贯、前后呼应、一脉相承。如写曲江,就有歌舞升平期、叛乱期、光复后的衰败。故叶先生说,读杜诗,不能单纯的从表面上去理解某句诗、某首诗。

这从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杜诗的写作寿命长,保存完整并得以流传至今。这是中华文化之大幸。

二、叶先生无疑是杜甫的超级铁杆粉丝。不但把杜诗完美化,更把杜翁也完美化了。

杜翁投奔行在,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激动的涕泪交加:“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叶先生居然说杜甫官居要位,要一展宏图。其实左拾遗不过是个从八品下的副科级官员。七品县令才芝麻官,可以想象杜甫这个左拾遗的重要性了。而且拾遗不过是个言官,本身就没有多少正经事可干。

三、叶先生的高见:不能把读者当成傻子

写诗这事情,不能把读者当成傻子,你心里先装个读者,总怕读者不懂,每句话都想要怎么样才能说明白,这正是白居易的诗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的缘故。并就杜诗李白诗白居易诗做了比较。

其实文章事也是如此,鲁迅与胡适的文章,比较而言,胡适的文章直白,没有韵味,只能是个二流作家。

但文章过于高深,还是容易让后人不理解的,比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遭到胡适先生的严厉批评,认为不通。

四、对浩然《艳阳天》的评价很高。认为小说写的很好,故事紧凑,人物对话非常生动。等有机会找来看看。

五、这本书在杜诗讲解中,不断穿插叶先生自己的诗作,岂非班门弄斧?

六、本书精彩还在杜诗讲解。

仅仅《秋兴八首》就用了60页篇幅。

说实话,看杜诗,与看其他诗人比较而言,要辛苦的多。比如这《秋兴八首》,如果不看讲解,仅仅表面文字也觉得华美,但怎么知道其中意味?李商隐的诗读来也是文字华丽,但很辛苦。

最后叶先生引用了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读了杜诗李白诗以后,再读其他人的诗,味道就差了。

而我离这个境界还远着呢。

《叶嘉莹说杜甫诗》读后感(四):冬日杂谈

在心情低气压想法奇怪的日子,遇到能解救自己的书,真是莫大的幸运。眼见学年将尽,待做的作业虽多,但总觉落笔需要一情结,却总不易得。昨晚睡时,听说缙云山顶已有白雪皑皑,才想起连日不停的阴雨和刮不尽的北风,透骨的寒意萧瑟的草木,冬的气息是真的越来越浓厚了,我不禁裹紧被子想要就此冬眠不醒了。在寝室这一小方天地之间,虽小却也足够遮蔽风雨,在寒冷洗尽白日的喧嚣,只能听见风声的夜里只适合回忆和思考。

一直以来都是很消极的生活,说的好听是不争气不斗艳,难听点就是真的深知自己的浅薄,深知也许不对,是无知自己。盲目的生活让人无法停下来思考自己,被无数的人流裹挟乱走。在没有看书之前,凭着自己的感觉,我是喜欢李白的诗的,对杜甫的诗竟然不想读。李白的诗浪漫洒脱、自由飞扬,很好背诵,而杜甫的诗言辞都很写实,不必丑拙,但是对那些事实不了解的话,根本不能理解,也不下功夫就想弃之不读。在读完叶嘉莹先生的《说杜甫诗》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是多么的不靠谱。我们一定不能够害怕艰难,不能够只欣赏那些浅薄的作品。杜甫的伟大给了我很多启发。

杜甫作为一个集大成的诗人,不像其他诗人要么排斥一些诗的体裁,要么只一类或几类诗写的好。杜甫各种体裁、各种内容的诗都能写好。他深入生活,面对生活,不仅仅从自己出发,他还关心人民大众,以天下为己任。他把自己合乎伦理道德的感情写的真挚深刻,感动人心。他不偏激,他认为只要是美丽的诗句,他都愿意去模仿去接近。虽然说以天下为己任,现今用不到我,但是那种情怀确实值得只把眼光放在自己的私人感情里的我仔细思考,人生的情感那么多,为他人付出一点时间,也许会有意外惊喜。

叶先生说一个伟大的作家的作品里应该有一种感发的力量,且还有一种艺术上完美的表达。要既“能感之”,也要“能写之”。一个大家,不只是一两首诗、一两句诗写的好,很重要的是他的作品里要有一种感发的生命,且感发的力量要深远要广。有的人感受能力强,但表达能力不够,且可能虽敏锐,但却有些肤浅。在用心感受的同时,要多多读多写多观察多思考,在读别人的作品时,也看看旁人的批评。用心反省,先是判断别人作品的能力越来越高,自己写时的判断力也同样会进步。虽然我不是大家,但自己这方面确实有待加强,所以找机会多写还是必要的。

古语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太史公的“周览天下”是与中国历史之悠久、地理之广远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经历,不但可以开阔你的心胸,而且可以让你逐渐形成与自己的国家、民族密切结合起来的感情,每一个地方,每一处名胜古迹,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里边都结合了千古的兴亡。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应正确认识,要有一种史观。对历史的认识我还有很多需要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爱我的国家,但是知识的欠缺,会使我的目光短浅,不能认识到它本来的样子。当然有时候的旅行,并不一定是为了什么,也许是一种放松的机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好再继续上路。

扬名立万并非理想,乃是世俗的功利思想。杜甫一生对人民大众对国家真挚忠心,想为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年轻时游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过了一段表面上很快乐的日子,他尽管去周游、去行歌、去作诗,但杜甫绝不是一个甘心过“隐沦”生活的人。他回到长安想得到一个官职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李林甫“野无遗贤”的报告下,又没考上。四年后机会再来,考上又是四年等待分配的日子,等来一个河西县县尉,不受又等。四五十岁时做了一个掌管军需物品的管理员。理想本高,可惜没人用他。安禄山又起兵河北,故乡也回不去了。他明明知道君主不好,可是他又不得不爱。他不忍见其败坏下去。不管风云如何变,杜甫都没有改变他的初心。在叛乱中仍要奔赴中央。朝廷授予他拾遗这样的官职他竟感动到痛哭流涕。最后却是因劝谏太多被忽略被贬逐,才华得不到重视。几经辗转。最后死在归途路上。他的一生都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对国家对妻子对家人,更是对自己。这样一个人怎么能不让人敬佩?不让人想要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呢?

又想起看的另一本《杜甫的五城》,作者主要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一生活动路线的寻踪追迹,一方面研究诗圣的生平活动,一方面表达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作者以平静的叙述方式,饱含深厚的人文情怀,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祖国历史的追怀,对壮美河山的挚爱,以及对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关切。种种情绪,像一股潜流,静静地在文字背后流淌。此书像一壶淡淡的清茶,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

仔细想想,旅途真的是应该自己一个人去走的。(排除安全因素)一个人,不用考虑同行人的时间、习惯、意外。可以自由安排自己,想去哪去哪,想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出发。喜欢在中途下车就中途下车,喜欢哪里就多待几天,喜欢随性就可以随性。因为自己的阅历,去看自己想要看的东西,去亲身体会那些自己想要了解的事。那都是很私人的啊。然后在旅途中治愈自己好奇的心。杜甫的五城,很感慨的是作者真的因为想要去而去到了那些史书上的地方,不管山远路遥,他都一人去了。没有随大流,很多没人去很偏僻但是他想去的地方他都想方设法去了,自己去触摸历史。当然很羡慕他的还有他的男儿身,安全问题少了许多。不过我想要是真的想去,真的做好准备攻略我也可以的。

我不求同行,因为人生的旅途,很多还是只能我一个人去走的。因为这本游记,我有了这个念头,并且勾起我对历史的好奇心,那些过去的岁月,值得我去追寻。把握好过去,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不是吗?像兔叔说的,读万卷书甚好,走万里路更佳,不是吗?

一向消极的生活总是要有些新的希望才不至于进行不下去,当然那是我真的想要去做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