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读后感摘抄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读后感摘抄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是一本由柏燕谊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读后感(一):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

其实,孩子的教育是不能复制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可以学习到的,是通过阅读反观自己的内心,学习另外一种思考方式,这个过程是自己个人的心灵成长。

当下流行的很多书,买来都是标题党,不过这本书实在是脱离一般的教育思维,很实用的著作。也许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了照搬教科书,习惯了抄写教参上的“中心思想”,但一本真正的好书,真正想让读者看明白的好书,是让我们能够内化出自己在实际养育情境中的方法的。

我自己的孩子也4岁了,作为一个母亲,比起任何事,我更希望她快乐,而不是我快乐。希望满足她,而不是满足我。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正式这样关注孩子养成正向、积极、幸福的情绪的好书!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读后感(二):你会陪孩子吗?

其实看完这书我挺震惊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陪孩子。

书里写:妈妈要尽量多地陪陪孩子,注意,这里的“尽量多”不是说妈妈要全天候地陪在孩子身边,而是要每天都要有高质量的陪伴,比如,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和孩子一起看书。

我在家的时候,都会跟孩子在一起,但有时候我是在看书,在工作的,我以为这样就是陪孩子了,看完这本书太内疚了。而看到这小节的心理学小贴士写着“孩子的情绪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后面是原理解释和专业分析)”,更是坚定了我以后陪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高质量。

第二点,分离焦虑

我一直想让孩子早点上幼儿园,结果今天看完书,发现原来早上幼儿园会造成孩子分离焦虑,对孩子影响很大。

第三点,肛欲期

孩子2到4岁发现自己能产生粪便,同时对能控制大小便而感到兴奋。这章给了我很多新知识,并且对孩子什么时候能够自己大小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读后感(三):假如你家有幼子,这便是一本值得与你相遇的书

假如你家有幼子,这便是一本值得与你相遇的书

文/Sofia

平心而论,倘若时光倒流几年,在我为人母之前,我是绝对不会看一眼《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这样的书的。

Why?原因很简单,这类的书,说是“心理学”,其实并没有什么心理学的知识,行文也无优雅之举,往往会让我这样的自以为追求知识或者文艺的人鄙夷、不屑,从而擦肩而过。

也许,世间所有的相遇,都需要恰当的时机,无论是人,还是书。

而今,当我已为人母,并且按照“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标准亲手教育、培养、打造着孩子这几年以后,大概也可以算是个“准资深”儿童心理专家了。机缘巧合,我遇见了柏燕谊的这本《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它却能让我折服。是的,如今我的内心已经沉淀了许多育儿的理论和实践,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识别干货和水货、真理和谬论。

的确,坊间流传的各类拼贴凑就的育儿书并不在少数。但是,有货没货,真货假货,又有多少货,在身具育儿经验的人的手中,还是能掂量得出的。我没有考据过《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一书作者柏燕谊的资历,但是,我却能看出,《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这本书若没有真切且广泛的实践经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拿书中孩子“谈婚论嫁”的一段来说。四五岁的小孩子进行谈婚论嫁,这样的育儿内容,目前世面上的同类书籍中还算是少见。柏燕谊在书中说,孩子们喜欢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毕竟是成年人,与孩子们之间存在年龄的差异,所以孩子们要把这种喜爱投射到同龄人身上,而最适合的同龄人便是自己在幼儿园的同学。

这样的事情我也遇到过,有一天,我儿子和我说,他喜欢NN,所以他要和NN结婚,他也喜欢GG,所以他也要和GG结婚。这样的言论,落到我这种法律人的眼中,第一要义自然是纠正他的“重婚观”,我告诉他,结婚只能是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一个男孩子不能同时和几个女孩子结婚。他说,那他只和NN结婚。

前几天,我儿子又告诉我他要和FF结婚,我问,你之前不是要和NN结婚吗,怎么换人了?他答,他还没和NN结婚呢,FF说要和他结婚,FF是个温柔的孩子,所以他就同意了。

哦,卖葛的,这都什么和什么呀。后来和其他家长聊天时说起这种“结婚”的事情,才知道很多孩子们都自己给自己配对了,而且,妙的是,很多孩子都知道要“一夫一妻”。

这种事情:你可以当作童言无忌,一笑而过;你也可以当作“不知羞”,对孩子严加批评,责令改正;你也可以当作一个契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灌输和引导。

三岔路口,何去何从,任由选择,但是结果却是不一样的。

一笑而过的,孩子或许会自由发展。谈结婚而“色变”的,孩子在往后的两性交往中或许会心存顾忌。(其实,我记得我们童年时父母大多选择这类方式。)当作契机引导的,孩子便会往良性的道路上发展,譬如我举的例子里,孩子们起码知道“一夫一妻”,没结过婚的才可以继续结婚。

不过,上文都是我自己的发挥,柏燕谊的这本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并没有详细的阐述下去(因为此书有时阐述不够详尽——也许是篇幅所限,所以我给此书减一星),但是我相信,如果父母们知道这样的情感交流是正常的,不必避讳,处理起来自然会轻松很多,不会如临大敌。

最后,我再引用自己当日责备儿子一个同学的护短家长时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吧:有空多看看儿童心理方面的书籍,别把时间都拿来想着如何护短。大家可以自由引申一下:有空多看看……书籍,别把时间都拿来……浪费掉。

《学点心理学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读后感(四):人类幼儿情商养成攻略

情商,就是情绪管理。作为一种能力,和其他的能力一样,也需要后天训练获得,且越小接受训练效果越好。但和智力训练不同,情商的训练,不是做题考试、反复练习,而是融在细琐的生活中。

最理想的情商培训师,就是父母。(直接引用书里的话,“父母经常扮演情绪教练教出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突出。”)

帮孩子建立强大的情绪管理系统,只需把握住孩子闹情绪的机会,所谓把握,是指情商培训师,也就是父母,在孩子情绪爆发时——

1引导孩子表达情绪

2引导孩子识别情绪

3引导孩子找到正确的处理情绪及事情的方法。

这三步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首先,孩子闹情绪时,父母的第一反映往往是阻止、压制,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父母常会被孩子突如其来的情绪大爆发弄得惊慌失措。

其次,和我们成年人一样,小孩的情绪有很多种,愤怒、焦虑、恐惧、嫉妒……理清它们本不容易,更何况它们都有各自的应对方式,需要额外学习。而我们却没法参照我们自己处理情绪的经验来处理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的心理和成年人不同。这点至关重要,忽略这点,我们会误解孩子,不但不能帮孩子释放情绪、识别情绪,还会给孩子添不必要的堵。

比如,大部分小孩生气时都会又哭又闹,做出攻击性行为。对这种情况,有些父母会出言威胁“再闹我抽你”,有些把脸一拉,扭头就走,任孩子在一边撕心裂肺,有些则和孩子讲道理“这样做不对,坏孩子才这样做……”。

在书中,作者指出,这些做法都不合适。用打骂阻止孩子,相当于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表达,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同时还给了孩子负面榜样“我做错了,爸爸妈妈可以打我,我认为别人做错时,我也可以打别人”;把孩子丢下不管,会让孩子误以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从而深陷不安,很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天都表现反常;和孩子讲道理则根本没用,别说小孩,就连成人,也没法在情绪爆发时听进道理,你的大道理在情绪崩溃的孩子这里只有一个意思“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了。”

正确的做法是:

1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问一问孩子发生了什么。

这样做一方面是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情绪,一方面也是给孩子发出信号,让孩子知道,你愿意了解他。

2对孩子说,你了解他的情绪。

这是在给孩子共情,让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同时也是在引导孩子识别情绪。(这条适用于安慰任何人)

如果不善言辞,什么都不说也没关系,只需要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因为“父母不提任何要求地留在孩子身边,孩子便能休整好自己的世界,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关怀也将成为孩子小世界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在孩子情绪糟糕时,父母仍对孩子表示关切,孩子就能深深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爱。”

3严肃地和孩子说,无论多么愤怒都不能伤害别人,并教给孩子发泄愤怒的方式。比如,跺脚、击掌等。

这是教给孩子正确地发泄情绪的方法。在这里,作者还提到 “肢体上的暴力,很多时候是为掩饰词穷,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精力和情绪。因此,孩子受到的文字刺激越多,就越不需要去侵犯别人。”

帮孩子养成高情商,并不是说要把孩子变成乖巧懂事、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小大人,抱着这个念头的,没必要看这本书。也不是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八面玲珑,走到哪儿都吃香的成功人士,抱着这个个念头的,肯定会对这本书失望。而是为孩子缔造一颗强大的内心。

所以,书里除了告诉父母,要如何利用孩子闹脾气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情商培养,还用很大的篇幅告诉父母,如何帮孩子把生命中的负能量化为正能量。

比如,怎么引导孩子建立起内部的自我评价机制,而不是把“得到别人的赞扬、认可”当成行为动机;怎么让孩子拥有真正的进取心,而不是被害怕失败的恐惧纠缠,裹足不前;怎么让孩子从嫉妒的心理魔咒中解脱出来,把嫉妒变成进取的力量;怎么让孩子学会爱,不受“爱暴力”的伤害——我最喜欢本书的第六章,这章暖得能把月亮化成阳光,又冷得能把阳光冻成月亮:

“父母必须学会爱自己……父母自己健康快乐的人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父母来说,做好自己比要求孩子做好,更加重要。”

“爱孩子,就要爱孩子的爸爸(妈妈),永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会从中学习如何爱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爱的不恰当给予,我们称之为‘爱暴力’, ‘爱暴力’是指不加控制的爱、没有尊重的爱、以自由为代价的爱、带给对方愧疚感罪恶感的爱、有条件交换得到的爱、懦弱的爱。父母对孩子的束缚控制、替代满足、溺爱,都是它的表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